胡亞玲
摘 要:英語在小學階段屬于起步階段,這一個階段,主要就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語知識,記憶一些單詞和常見的句式,形成一定的理解掌握。單詞識記,是小學生學習英語中的難點所在,課堂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單詞識記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引起關注的。分析當前小學英語教學學生單詞識記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應的教學策略,希望可以給有關小學英語教師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英語;單詞識記;教學策略
單詞識記,就是單詞的認識和記憶,一方面是要理解單詞的含義和用法,另一方面就是要記住單詞。對于小學生來講,單詞識記是個難點,因為很多小學生并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往往就是通過單純的死記硬背來記憶單詞,這樣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現遺忘,學習起來事倍功半。因此,作為英語教師,便需要從課堂教學做起,對學生的單詞識記能力進行培養。
一、當前小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單詞識記能力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的教學實際情況來講,對于學生單詞識記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的單詞識記能力并不是很高,距離理想中的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具體來講,存在的主要表現,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別教師對單詞識記能力的培養不重視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自古以來的一種學習觀點,認為只要多讀,那么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內涵,并且形成記憶。從人的記憶規律來講,這一點確實可行,但是效率偏低。而且從英語課程來講,英語屬于外來語言,學生在認知上本來就存在障礙。個別教師對單詞識記能力培養不重視,學生還是處在死記硬背的局面之中,學習效果不佳。
2.單詞含義的講解脫離了具體情境,學生理解不深入
單詞識記,認識理解單詞是個關鍵,需要學生對單詞的含義有效認識掌握。從目前教學來講,部分教師在講解單詞的時候,脫離了具體的情境,單詞的講解沒有和具體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這就導致學生的理解較為局限,不能深入掌握單詞的含義和用法。
3.沒有對學生進行單詞記憶方法的傳授
在單詞識記中,理解了具體的單詞含義之后,還需要對單詞形成準確牢固的記憶,記憶單詞的書寫、讀音以及含義。現在部分學生對單詞記憶沒有合理的方法,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也沒有傳授學生合理的記憶方法,這就制約了學生單詞識記能力的發展。
二、小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單詞識記能力的有效對策
對于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英語教師需要引起重視,對教學活動進行適當的創新,對學生加強單詞識記能力的培養。
1.重視單詞識記能力培養做好教學設計
單詞識記能力培養,需要從教學設計的宏觀角度出發,在整體教學方案的設計中,設置對應的教學環節,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對課堂教學活動形成指引,讓單詞識記教學切實融入英語課堂之中。具體來講,在教學活動開始前,英語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單元內容,設定具體的單詞識記目標,比如要讓學生記憶多少個單詞,記憶哪些內容等。其次,在設定了具體的教學目標后,便需要從教學流程出發,設置單詞識記的具體教學環節,可以從課前、課中或是課后等不同階段切入,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單詞識記能力進行培養。
2.結合具體情境來講解英語單詞的含義
在單詞認識這個方面,需要結合具體的語言情境,將單個的英語單詞放到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來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可以代入實際的環境來理解相關的英語單詞,這樣教學效果就會更好。具體來講,首先教師需要創設一個教學情境。針對一個具體的單詞,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學生生活中經歷過的一些場景,以此作為素材來創設教學情境,將相關的英語單詞融入。其次,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融入這個情境,從情境所展現的場景出發,理解相關的單詞,理解單詞的含義,并且在情境中開口實踐,對單詞的讀音實現有效的掌握。
3.傳授學生有效的單詞記憶技巧方法
在單詞記憶這個方面,是有一些技巧方法的,運用合理的技巧方法來記憶單詞,比死記硬背的效率要高很多,而且不容易遺忘。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傳授學生一些記憶方法。第一,聯想記憶法,引導學生在記憶單詞的時候,在腦海中想象具體的形象,比如記憶cat就聯想貓的形象,記憶car就聯想小汽車的形象,將具體形象和單詞聯系起來,可以有效提升記憶的效果。第二,對比記憶法。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引入對比記憶法,就是將意思相反的單詞放到一起,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差異形象,通過突出差異,強化學生認知。對學生傳授適當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單詞識記能力。
培養學生單詞識記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對于目前存在的一些教學不足,教師需要全面認識,通過合理的手段優化教學,對學生單詞識記能力加強培養。
參考文獻:
[1]張頌情.以“智慧型教學”提高小學英語單詞識記效率的研究[J].華夏教師,2018,102(18):29-30.
[2]王晶.初探音標教學對小學英語單詞認讀及記憶的輔助作用[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19).
[3]陳麗.小學英語單詞識記方法的趣味性教學分析[J].校園英語,2017(20):193.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