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通,劉厚澤
(1.佳木斯大學,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2.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任何一門課程在培養人才方面都有自身的發展特點和規律。會計學專業的特點,人們重視應用性教育,注重實踐環節教學。近些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更多的強調綜合人才的培養,就是“有德有才是正品,德才兼備”的宗旨,力求把高質量人才輸入社會,這就意味著要在思政教育上加大力度。但是,目前我國高校里會計專業和其他專業的思政教育基本都是在“兩課”中完成的,課程結業之后很少有人關注學生的未來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教育,嚴峻的社會現實,讓我們意識到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靠單純的灌輸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遠遠不夠了。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大量需要懂技術會技能的實用人才,結果人們一股腦投向了功利教育,導致忽視了道德和法制教育。使得教育的對象缺少人文思想的培育,由過去輕視技能技術的培養到如今缺少人文情懷的教育,有的學生不會人際交流、心理性格孤僻不合群,缺少包容心和尊重別人的良好素質。明顯人格教育不夠。正像愛因斯坦在《培育獨立思考的教育》中所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目前,我國高校各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人們更多的是看重專業課程的學時,大學學制四年,有三年的時間都是在和專業課老師打交道,因此,我們建議讓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信念和職業道德培養,真正將教書和育人有機協調,滲透到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因此,高校會計學專業教師在努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學會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增強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社會思潮比較繁雜,對高校學生的沖擊也較大,他們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成長起來的,各種新聞輿論的影響明顯。同時隨著高校由精英到通識教育的不斷擴招,學生的層次素質參差不齊,學生表現為個性強,綜合能力弱,自身修養等綜合素質均有所下降,科學的理想信念不夠堅定;“三觀”沒有完全形成,且不具有穩定性。缺少對社會對他人的奉獻精神,缺少對規則的敬畏意識,處事沒有公心,不顧及其他,只是從個人喜好出發,生活中追求高大上,課業中缺少拼搏進取心,有遠大理想但沒有腳踏實地精神,比較安逸自私自我自利、講究享受等一系列問題。
以高校會計學專業為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會計人員的需求量大,而且要求也高。不僅僅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儲備和基本法律法規的掌握,同時還要求會計學的畢業生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這樣就要求會計學畢業生既具有分析解決會計問題的基本能力之外,還要求從業人員在綜合素養、職場規則、人際交流、經濟法律等方面的職業能力有很強的基本功。為了讓學生盡快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專才,在校期間的學習和工作就要有意識的豐富自己的綜合素養。就需要高校學生在學好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加強綜合素養的提升。
高校課程思政的教育改革已經啟動,各高校一定要結合各自的實際狀況,結合學生自身的思想和品德整體狀況和學科發展的需要,開展各門學科的課程思政已勢在必行。
高校的會計學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應用性強,不能單單停留在基本理論的掌握層面,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是關鍵。在滿足社會需求方面,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做到對國家對單位對個人負責,在對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價值。但如果把握不好正確的政治方向,”三觀”不正也不能在誘惑面前把握好自己進而給國家和單位甚至個人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和麻煩。比如說不能按照規范的財會做賬要求隨意更改數字和名目、為單位節省不必要的支出而偷稅漏稅等,有時不能頂住上級領導不合理要求的壓力而任意處置款項等等。這樣處事害人害己社會影響極壞。因此,怎樣能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職業素養,提升他們的應變和識別能力,讓學生健康的成長,做合格型人才,成為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怎樣把思政教育無死角的滲透到會計學專業的教書育人的全過程?這是每一位會計學人都應該探索和創新的課題。我從多年的學習和實踐中感悟一些體會。不妨分五步走:
第一步,會計學人們應該樹立課程思政的大格局。
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的新思想,為了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價值引領、能力達成、知識傳授的總體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定凸現出來,是確保同向育人的最基本保障。挖掘會計學課程的思政功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讓學生先學會做人,然后做事。如果人做不好,事也做不好。課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師的功能不能僅停留在授業層面,還要解惑,更要傳道。不能讓課程教學沒有方向感,使得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培養脫節,學生的技能訓練在現實而思想卻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也就是說丟了靈魂的人是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更不能很好的為社會服務的。要努力形成雁陣齊飛借力的良好勢頭,教育者們打組合套拳,才能完成協同育人的協同效應。
第二步,在會計學課程設置中體現課程思政的內容。
會計學專業有很多專業課程,會計學、經濟法、金融學、審計學,管理學等多門課程,在教學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重要教學文件的制定中,一定把授業、解惑和傳道結合起來,實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位一體。體現課程思政的內容,挖掘課程思政的內涵,切實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實現有機融合,把會計學課程思政的教學任務落到教學文件的制定中,并且可持續的堅持教學循環,一個循環下來再進行修改調整和完善,增強課程的教育性。讓教師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授課而不是無意識的隨機的靠靈感來補充課程思政的內容。培養會計人才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職業擔當意識和能力。鼓勵大學生充分利用大學階段的各種機會,積極主動參與各種社團組織工作,著重鍛煉自己的溝通、協調、組織領導能力,為今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步,在會計學教學過程中反映和體現課程思政的思想。
會計學教學過程中,會計基本理論知識比較繁雜,容易造成課時緊張不夠用,老師無暇顧及課程思政的內容,疏忽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為了防止這一點的發生,在制定教學培養方案時一定要及時修訂,提醒授課教師及時有效的把會計學課程思政內容設計適當學時,以防止師生遺漏這部分內容的培養。要潛移默化的春雨潤物的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和思想滲透,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手抓技能,一手抓品行,兩手都要硬。比如講授會計學中每天面對大量的現金流入流出時,不能為之所動,要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可以結合社會現實,比如肯德基第二杯冰激凌的銷售方式,就能引導學生理性消費等等。
第四步,在會計學教學作業設計環節融入課程思政的內涵。
會計學教學作業設計過程中,實踐環節比較多,怎樣把會計學思政的內容滲透到作業設計中,也是每個會計學人該思考的問題。在高校的會計學專業,可以虛擬組建財務處。在實踐環節,可以分組也可以自由組合,進行技能模擬比賽,設計公司或者單位的實際財務處的工作環境,把用人單位與財務處的工作日程真實的打造出來,讓學生分別飾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擔任處長,有的擔任財務總監,有的擔任注冊會計,有的擔任出納,把學到的財會原理和法律法規運用到整個過程中,鍛煉學生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能力,增加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時效性,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形式,來一場會計學人的實戰大賽。體現會計學人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勇于創新、德才兼備、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精神風貌。
第五步,在會計學課程評價中設置三向雙套考評體系。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考評,也有學生之間的互評,更有學生的自評。既有試卷上的課程思政內容的體現,也有課下實踐活動課中的課程思政內容的比例,讓會計學課程思政內容滲透到會計學課程的始終,做到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沒有死角,絕不漏掉一個環節。在學生的成績表中處處可以體現會計學課程思政的內容,建議在每一份試卷中反映出會計學課程思政的成分和內容,可以確定適度比例,不用很多但一定要有,這樣能在學生思想意識中不至于丟掉這部分。也就是在成長過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課程思政的內容不是簡單的映射在專業課講授中,還要學會遷移到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融化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養分,人生才能不困惑。
讓我們借著課程思政的東風,在課程思政進行時中,且行且探索,打通各科育人機制,實現綜合育人效應,讓知識的靈性在育人過程中得到升華。實現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達到最佳效果,在學生三觀形成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過程中匯集知識底蘊,在專業知識傳播中實現教育者的價值引領功能的雙向育人理念,努力將會計學課程思政改革推向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