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劉 健
(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2017年2月27日,知識產權局、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文化部、海關總署、工商總局、版權局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發〔2016〕7號),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驅動發展,印發了《關于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目的是強化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鼓勵高等院校開設知識產權選修課,設立知識產權學院。充分發揮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作用。”
因此,構建“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知識產權人才,將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舉措,將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步驟,將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支持保障。
2.1.1 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的知識產權培養模式傾向于實用主義,注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與現實狀況密切聯系。知識產權學科屬于二級學科。學科設置上注重多樣化,強調學科發展與法學、工學、管理學等結合發展。課程設置方面,強調學生的自主權,所以設置的選修課比較多。日本考慮到知識產權的交叉學科特色,設置了知識產權法、經濟管理和理工科三大模塊。每一模塊單獨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知識平臺。德國傾向于理論、實踐并重的法律類人才培養模式。法學專業畢業后,參加國家司法考試合格后,在公檢法或律師事務所實習。實習滿后再參加第二次司法考試。
綜上,其特點是:第一,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都采取復合型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二,強調知識產權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三,都高度重視知識產權教育,以高等教育為主要培養方式并且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四是都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普法、普及教育。
2.1.2 國內研究現狀:
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建立首個高校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等設立知識產權學院、研究中心(基地)或專業(系)等來培養知識產權專門人才(知識產權法學人才和管理人才)。
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是圍繞本科、第二學士學位、法學碩士(法律專業碩士)、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后研究為主,課程設置上以法學專業課程為核心,輔以經濟學、管理學、理工科等課程。
知識產權的人才培養方向是:知識產權法學人才和管理人才。前者注重知識產權的法律屬性,培養的是法律類人才,但缺乏管理經驗。后者強調知識產權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積極意義,培養的是管理類人才,不利于知識產權教育的普及。
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有:
2.2.1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學歷層次方面既要滿足國家、社會甚至國際對高級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又要符合知識產權學科本身的內涵與特質,應當以學歷層次為碩士、博士研究生的高級專業人才培養為主。
2.2.2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存在較大缺陷。(1)國家沒有統一的學科培養規劃。(2)高校、科研院所大多以法學教育為主導,少量采用知識產權管理和應用的課程。(3)課程設置模式不能顯示知識產權的學科屬性與實踐優勢,畢業生無市場競爭力。
2.2.3 現實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傾向于知識產權法學人才模式,從而導致對知識產權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支持不足,進而導致實踐中畢業生就業困難。
2.2.4 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具有實務經驗的師資,因而導致教育教學環節重理論,輕實務傾向。
2.2.5 忽視知識產權普及、普法教育,進而不利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
《意見》指出:“支持制定知識產權人才發展規劃,構建面向知識產權行政管理人員、服務業人才、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人才的常態化培訓機制,開展高校知識產權服務人才培養教育試點。”因此,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構建“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和價值在于:
第一,符合國家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知識產權戰略的要求;
第二,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的關鍵;
第三,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一,東北老工業基地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應當注重知識產權理論與實務相結合,通過設立知識產權學院,與法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理工學院等開展跨學院、跨學科的課程設計與培養范式,培養符合實踐要求的復合型、專業化的人才。
第二,修訂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專業培養方案,研究出契合東北老工業基地知識產權戰略的培養方案,并根據專業培養方案來完善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教學產品、教學模式等。
第三,要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師資培養:(1)要不斷增強知識產權教學研究工作,在科研立項上給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相關研究以傾向性支持;(2)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知識產權師資數量、提高師資質量,國家應當定期舉辦關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相關教育教學培訓與座談;(3)大量建立國家級、省市級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夯實其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教育、教學、科研、培訓等多方面多功能合作共建共享;(4)不斷吸收高質量師資人才,優化知識產權師資學歷、年齡、專業等結構,不斷增加師資培訓資金支出,以國際化標準建設師資隊伍。(5)引入“雙導師制”培養方式,除高校教師外,聘請法官、律師、企業經理人等參與教學。
第四,大力推進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服務人才培養教育試點工作,教育部門支持建立知識產權宣傳教育、教學、實踐示范學校,充分發揮國家級、省市級知識產權培訓基地的現實功能。
第五,在專業設置上,“以知識產權為特色進行專業建設”,以本專業為基石進行夯實與擴張。如法學專業應當側重于培養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人才,課程設置上偏重于知識產權法律知識、以及民事、行政、刑事訴訟知識與技能的教育。
第六,在課程設置上,除了開設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專門性法學課程,還要突出知識產權經營與管理、專利申請與續期等實務課程以及資訊、光電、電子商務等高科技前沿領域問題研究,始終要與國際接軌。
第七,在教學方法上,引入案例分析、模擬實務操作、模擬法庭以及“法律診所”等教學方法。
第八,國家以及各級政府、司法部門與高校、科研院所、律師事務所等積極合作,創建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平臺,提高知識產權公益法律服務,開展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增強全社會熟練掌握知識產權的素養、能力和推進知識產權的保護、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