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摘? ? 要: 網絡時代,當代青年人更加前沿的時代視角與網絡思維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有著積極推動作用。本文結合十九大相關文件精神及要求,分析研究新時期互聯網時代環境下當代青年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擔當,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定義與當代青年為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文化傳承上需要做出的努力。
關鍵詞: 中華傳統文化? ? 優秀文化? ? 當代青年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我國不斷發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步伐的強勁。十九大報告重點強調我國在經濟建設、深化改革等諸多方面的杰出成就,尤其是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取得重大的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全面發展中,承接著互聯網對文化定義的創新改革,文化精神的發展勢必迎來全新的挑戰,這進一步強調中華文明優秀文化是主導地位的浩大建設工程,需要全社會不同年齡層共同努力。
在十九大精神的會議闡述中,強調組織開展文化宣傳活動的積極意義,對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從而調動當代青年的主觀能動性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表達。當代社會要牢牢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掌控在青年人手中,為未來社會發展奠定牢不可破的堅實基礎。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從經濟、文化多角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本文從以下幾個角度闡述中華優秀文化內涵與當今社會建設需要,貼近互聯網大潮的現實需求,響應政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與十九大思想文化建設進程的客觀要求,以當代社會青年為主體,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展望未來。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述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積淀演化而成的一種帶有民族特質與精神風貌的文化,涵蓋中華歷史上的各種思想、觀念的集體特征,是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愛國情懷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美德與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人文元素融合的文化語言。
本文闡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能夠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滿足十九大提出的時政需求,對改造社會、提升社會品德,為社會發展提供積極影響的積極文化。在全新的社會發展要求下,文化精神是需要適應社會需求的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內容,既可以是實體的文化符號又可以是精神上的一種象征傳承。雖然有些文化內容在現今社會環境下顯得有些古老,但是經過年輕一代的改革與創新,對于思想教育與糾正社會不良風向都有積極的影響,這些有著正能量的文化都可以算作中華優秀文化。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年人的關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社會發展的鮮明特征與民族特色,對于其的改造是必然且持續的。青年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一直是實現中國夢、決勝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核心要素。青年人是社會的主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動力,是繼承社會文化的傳播者,是發掘民族潛能的螺絲釘。青年,就是社會文化與社會改革的實體,是互聯網時代的弄潮兒,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責無旁貸。中華青年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改造既不是負擔,又不是要求,而是社會發展的慣性作用。社會文化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其實早就伴隨著教育成長的過程融入每一位中國公民的血肉之中。
當公民步入青年這個精力、創造力、行動力都最旺盛的階段,通過自己的理解及對黨偉大精神的學習,自然會以主觀能動性穿鑿一條文化道路,這便是中華文化之于青年人的關系。如何控制好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向,在宏觀角度點撥全社會青年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改革方向,是以十九大為首的諸多會議精神存在的意義。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的基本原則
結合十九大會議文件的相關精神,青年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中應該充分考慮到黨與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一些重點,其中包括:
1.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我國努力實現中國夢,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思想等理論,以全國人民的奮斗需求為思想基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民族、時代與個性的精神發展,切實解決文化問題,推動社會積極有力地發展,在宏觀精神上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向。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文化的傳播與熏陶,將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價值觀、審美評價體系改造成適合當代社會要求的精神需求指南與行為習慣考核體系。通過人與人的交流,主流文化獲得公民的認同,積極向上與人為善的正能量成為社會的主流風尚。
3.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未來的改造過程中,要堅持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對于以傳統儒學為首的文化中形而上的陳舊糟粕要明辨清除。不是所有文化都是好的、值得傳承的,青年人應該對任何文化都持有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要積極采用互聯網等新的文化承載渠道,創新性發展。
在改造中國傳統文化時要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積極吸收、創造、補充、完善現有文化體系,創新轉化新時代文化。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的方式方法
中華傳統文化的改造面臨一些問題,新時代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快速提升,與之相應的文化推進卻較慢,導致出現一些社會問題。青年人作為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不僅要不斷努力與付出,更要從個人、社會的角度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一步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深入剖析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要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首先就要加深青年人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強化青年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與學習,明白傳統文化中什么元素應該保留,什么元素應該加以改造或者直接拋棄。在以后的社會發展中,青年們要切實學習當代馬克思主義精神,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求出發,豐富中華傳統文化,完善中國特色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打造新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框架。青年人應該學習國內龐大的網絡文獻資源,努力豐富我國文獻庫存,擴充現代文化。政府應該出資保護古書古籍,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定、建檔、考察、出版制度,將傳統文化保護起來,將內容數據化、網絡化,完善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機制。
2.融入國民教育始終
針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工作,最簡單的工作方式是將這些文化融入國民基礎教育中,將優秀文化內容根據不同時間段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強化。從思想道德、文化知識、藝術認知等各個環節加以改造,覆蓋范圍涉及每一位公民的啟蒙教育、九年義務制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方方面面,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伴隨每一位中國人的一生。
地方應該以此為契機,積極開展中華文化公開課活動,或者每年定時定點將中華文化精髓以國民公開教育、網絡教育的方式進行傳播。政府要加強對以青年教師為主的新生代教育工作者的中華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從源頭強化傳統文化的傳播,建立系統化、有脈絡的文化傳承體系。
3.保護傳統文化遺產
對于很多年久失修或者保護力度不到位的中國文化遺產,中國青年應該抱著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態度,對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合理管理。很多實體文物在近幾年的資源傾斜下,已經得到妥善的保護。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十分危險,雜技、地方戲曲、書法、武術、民族語言等中華文化的精粹因為學習投入大、回饋效益少等問題,傳承者已經越來越少,很多項目已經出現傳承斷層,這就需要政府鼓勵青年人學習、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這類精神財富提供妥善的、科學的、長久的傳承保護措施,在經費與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年輕人學習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4.鼓勵青年文化創作
青年人作為建設社會的中堅力量,在文化創作方面應該不斷努力。政府應該積極鼓勵當代青年改造與創新傳統文化,積極地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健康、積極的題材,創作出文學、動漫、公益、商業、歌舞等多個領域的文化作品。社會應該利用無處不在的互聯網載體,利用青年人的創造性和政府的組織能力,為歷史、現實、愛國、青少年等多個項目的創作提供方向,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倡導帶有中華美學、道德基因的文化產品在社會中流通。
5.積極利用網絡傳媒途徑
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改革,應該打破上升到更加廣闊的網絡化舞臺。利用網絡的力量,將書籍數字化,將歌劇、戲曲視頻化,將文化精神符號化,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播層次。甚至可以利用一些文化經典內容,將中國傳統文化商業化、符號化,制作成游戲、論壇、電子小說、網絡劇集等,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載體。
利用更加年輕的網絡平臺,讓中國傳統文化擁有更大的互動與傳播空間,通過量的質變打破悶聲繁衍的現狀,利用網絡,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
2017年1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到,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擴大。這是國家的要求,也是未來十年中國青年需要實現的宏偉目標。
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與傳統是每一個中國人身體力行的事業,當然可能有些時候部分人對于如何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認知上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是活動的,是跳動的,是一種財富,更是中國幾千年延續下來的行為準則與道德標準。當代青年人應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建設中,激發這些道德準則,弘揚中華美德,以這些文明為傲,樹立自尊心與自信心。青年人不斷根據黨的道德體系建設要求活化現有的文化體系,深刻了解互聯網文化傳播的優勢,因勢利導,呈現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建立形成一種大家約定俗成的中國特色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為未來建設更加生機勃勃、和諧友愛的中國小康社會鍛造脊梁。
參考文獻:
[1]栗洪武,陳磊.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的歷史規律[J].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5(9).
[2]許青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傳統文化基礎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項目來源:2018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研究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嵌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機制研究”(編號:2018SJSZ205);江蘇省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重點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與實踐教學融合機制研究”(編號;18JSSZZD009);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信息化教學研究課題“基于信息技術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研究——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思政VR實訓室為例”(編號:2018LXBO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