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帆
摘? ? 要: 本文對廣東省1000名在校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感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感現狀。通過研究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培育機理,遵循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的內化接受規律,提出新時代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教育路徑。
關鍵詞: 新時代? ? 工匠精神? ? 認同教育
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致力于創造發明,精益求精,成為中國工匠的楷模,今天中國呼喚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呼喚新時代各行各業的“魯班”。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四方面內容。其中,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核心,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是要義,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靈魂[1]。新時代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是當前德育的重要課題,也是高校培育的應有之義。
一、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感現狀分析
本文對廣東省1000名在校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39份,通過調查了解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感現狀。
(一)大部分學生把握新時代工匠精神內涵特征。
“你認為什么是工匠精神的精髓”?87.97%的學生認為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澳阏J為哪些詞是工匠精神必備的特征?”(不定項多選),“耐心、專注、堅持、嚴謹”(92.44%)位居第一,“專業、敬業(88.29%)”位居第二,“注重細節,精益求精(84.56%)”位居第三。反映大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特征,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度較高。
(二)大部分學生對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自覺自信。
關于是否知道工匠精神,65.18%的學生知道工匠精神,32.37%的學生聽說過,但不大清楚沒聽說過工匠精神的占2.45%,94.25%的認為當今社會需要工匠精神。81.79%的學生認為學校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工匠精神教育,76.25%的學生認為應具備工匠精神,71.78%的學生表示通過努力有可能成為工匠精神代表人物。新時代大學生對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現狀認識清楚,并對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有高度的認同感,具有成為新時代工匠精神優秀工匠的自信。
(三)學校著力工匠精神培育得到認可。
調研發現,大部分學校管理者和專任教師對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開展工匠精神培育基本達成共識?!霸诖髮W期間,您覺得哪些方面對培育工匠精神起到了作用?(不定項多選)”,“實訓實習”(82.75%)位居第一,“專業課學習”位居第二(75.32%),“優秀工匠進校園交流”(69.93%)位居第三。81.26%的學生所學的專業開展了職業技能大賽,79.46%的學校實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工匠精神。學校在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可,尤其是學校層面借助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將工匠精神培育深入教育教學骨髓,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工匠精神培育渠道多樣化,學校缺乏系統指導。
“你是從哪些渠道了解到工匠精神的”?“互聯網”(81.68%)位居第一,“報紙、廣播、電視(77.21%)”位居第二,“學校課堂(57.61%)”位居第三,可見學校在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相比其他渠道力度不夠。“在培養工匠精神中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你認為自身可以做到的是”?88.07%的學生選擇“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創新實踐活動”。91.91%的學生認為在校學習期間應該通過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扎實專業技能培養工匠精神,85.62%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培養應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83.6%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培養應包含對工作執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培育,80.4%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培育必須加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94.25%的學生認為要“從點滴做起,樹立職業思想”,培養工匠精神中的職業道德素質。當前大學生肯定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意識到從自身做起的必要性,更希望借助學校平臺,然而一些學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面臨理論脫離實際、夸夸其談、應付了事,一些教師認識不夠等現實問題,缺乏系統性指導。
二、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培育機理分析
認同是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2]。社會學意義上的認同是一種同化與內化的社會心理過程,將他人或群體的價值、標準、期望與社會角色,內化于個人的行為和自我概念之中[3]。工匠精神認同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認同,是價值主體通過自身價值結構內化自身價值取向并轉化為價值行為的過程。價值內化接受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認同過程,即“認知認同(感性認同、理性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的遞進式連續動態過程。
(一)認知認同是前提。
認知認同發展理念認為青少年在世界概念化和推理方式方面的變化,會影響他們的認同系統并產生變化和發展。因此,要讓大學生形成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認同,首當其沖的就是讓大學生既完整又精準地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及本質,這是大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價值判斷和選擇的前提,也是大學生接收信息時,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對教育信息進行篩選和加工的過程,并依據主客觀評價標準,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教育信息進行比較、篩選、分析和判斷,并整合新的信息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
感性認同是認知認同的橋梁,感性認同處在認同的表面和初級階段,主要具備表面性、直接性和不全面性等特點,更多的是在認知認同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肯定和向往的態度,有待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理性認同是認知認同的關鍵,實現認知認同從感性認同轉化為理性認同是大學生對工匠精神認同教育的關鍵性問題。
(二)情感認同是催化。
情感認同階段不僅包括認知認同,還包括價值評價和選擇,是理性思維和價值選擇的結果。大學生工匠精神情感認同,是大學生在深刻認識工匠精神的基礎上,對自己或他人行為是否符合工匠精神要求進行評價和選擇時產生的滿意、肯定、喜愛等主觀體驗。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情感認知伴隨對工匠精神內涵的認知而產生發展,大學生工匠精神的情感認同一旦形成,便會對工匠精神認同認知起到引導和深化的作用,并對踐行工匠精神有顯著的催化和強化作用,由認知認同發展到情感認同是一個“認知——評價——選擇”的過程。
(三)行為認同是目的。
行為認同是在認知認同、感性認同、理性認同和情感認同折基礎上,在實踐中自覺踐行的過程。因此,在對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教育過程中,只有使大學生自覺踐行工匠精神內涵為自己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規范,并轉化為持久良好的行為習慣,產生行為認同,才能說工匠精神深入大學生的內心世界。行為認同一旦產生,就會反哺認知認同、感性認同、理性認同和情感認同,加強和強化這些認同。此外,從心理學角度可知,人的行為方式通過實踐成為一種行為習慣后,容易在新情境中發生遷移,將會主動和自動按習慣行為方式行動,因此,實現大學生工匠精神的行為認同是認同教育的終極目標。
三、大學生工匠精神認同教育路徑
(一)發揮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認同。
一是整合和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突出專業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工匠精神認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應該充分發揮和利用好這一渠道幫助學生明確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本質特征,把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如果只是泛泛而談,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課堂教學要依托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從方法論和實踐論兩個方面闡釋工匠精神內涵,讓學生明白最終實踐將統一工匠精神的技術和價值兩方面,工匠精神的專業性在于技術上精益求精和價值上的專注、細致的專業精神,另外追求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對真善美的倫理追求,關注技術專業性符合社會發展的倫理價值問題,喚起學生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本能向往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從而強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認同。
二是講究教育教學方式,彰顯人文性。隨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充斥大量工匠精神的內容,大學生獲得相關信息的途徑和手段越來越快和越來越豐富。工匠精神的內涵理解看似簡單,但要讓學生深刻領會和把握其內涵,單靠傳統單一的思想政治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需求。當前教育者在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的必然要求下,不僅要熟練掌握多種網絡教學技術和駕馭大量教育信息,使其為學生所接受,而且要落實人文性培育。思政課程除了傳統思辨方式教學外,更要思考技術問題的人文性問題,尊重學生主體,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尋找人的主體性在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中的平衡性和可靠性,讓學生參與教育活動,關注、理解和認同教師傳播的內容。
三是開展多種形式的輔導活動,體現豐富性。如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輔導報告,包括聘請校外專家和工匠精神杰出代表分析工匠精神內涵,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開展紅色文化活動,選取不同載體的紅色文化和表現形式,如井岡山精神、雷鋒精神、海爾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申奧精神等,拓寬學生的眼界,通過對紅色文化的深入理解,明晰工匠精神內涵和本質特征。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情感認同。
一是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載體的作用。以工匠精神認同教育培養為導向,精心策劃組織以工匠精神認同培育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生動有藝術魅力和富有教育意義的多彩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耳濡目染的熏陶,校園文化互動成為傳播工匠精神文化、培養工匠精神的生動課堂。
二是積極拓展校園文化載體。校園文化載體應豐富多樣,要借助多樣化的文化載體傳播工匠精神,比如第二課堂,通過開展素質拓展活動強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情感認同,可以從活動空間拓展到網絡空間,比如通過組織觀看《大國工匠》等觀影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工匠精神。此外,校園文化載體還要從校園向學生公寓和社區拓展,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生活、娛樂和學習的另一個空間開展工匠精神教育,使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課外生活空間,達到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
三是加強學生日常行為引導。通過校園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校內BBS論壇和官方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向學生及時傳播和報道有關工匠精神的優秀案例,由此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包括加強職業意識和習慣養成教育,從日常生活、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上培養工匠精神中專注、耐心和精益求精等品質,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實實在在踐行工匠精神。
(三)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行為認同。
一是校企合作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高校雖然擁有仿真的條件設備,但難以達到真實企業的要求,畢竟虛擬的運營只是短期效應,缺乏企業文化,未能體現企業的真實環境。學??梢酝ㄟ^校企合作,探索校企聯合培育工匠精神行為認同教育的途徑,如通過企業文化熏染學生,或者通過設置質量優秀獎激勵學生,學校和企業定期對學生進行抽檢和評價服務技能,使學生認識到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
二是強化實習實訓活動。學校要抓住學生企業實習的重要黃金時間點,將工匠精神行為認同教育延伸到實習企業,如實行校內指導教師和企業導師的雙指導教師制,分別從理論和技術方面實現對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無縫對接,尤其注重指導教師自身工匠精神素養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榜樣示范作用。此外,學校還要及時掌握實習學生的生活學習動態,注重引導工匠精神培養,并在實習鑒定表中增設工匠精神評分細則,重點考查學生工匠精神踐行情況。
三是引導學生明確實踐處理問題的重要性。要使學生明確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處理問題,才能少走彎路,順利完成各項任務,也是正確認識事物的源泉,需要我們反復實踐。如大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勞動才能樹立勞動光榮和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理念,通過參加志愿者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體會到為他人和社會奉獻的快樂。因此,只有通過參加有關工匠精神活動,才能體會到精益求精、專業、吃虧耐勞等工匠精神品質。只有通過實踐活動,大學生才能深刻體會教育者發出的工匠精神教育信息,才能自覺將工匠精神認同與個人發展緊密聯系,并最終自覺內化為自身的工匠精神認同結構。
參考文獻:
[1]什么是新時代的“工匠精神”[EB/OL].http://theory.gmw.cn/2018-08/30/content_30873399.htm,2018.
[2]萬明鋼.多元文化視野:價值觀與民族認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3]Theodorson G. A. and Theodorson A. G.. 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M]. New York: Crowell,1969:85.
[4]李小魯.對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淺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讀[J].當代職業教育,2016(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