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韜
摘要:在科技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非遺文化面雖然臨著現代文化產業的強烈沖擊,但也獲得了重塑活力的重大機遇。在人們的努力摸索與實踐中,非遺文化該怎么保護、怎么傳的路徑已經越來越清晰,那就是要跳出傳統思維和固有模式,用豐富的創造力把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非遺文化的展現形式和產品形態進行優化升級,在保留非遺文化傳統精髓的同時,也要積極拓展非遺文化的商業價值,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才能火起來。本文以江蘇孫尚香餐飲為例,探討幾點創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的設想,為盤活非遺文化提供幾點借鑒。
關鍵詞:非遺文化;創意基地;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 9)30-0250-02
一、引言
文化藝術不是孤芳自賞,非遺也不是關起門來自我欣賞,而是要讓更多人去了解和喜愛。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一座極其龐大的文化資源寶庫,如果能夠深入挖掘其中的價值,不但能夠為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注入強勁的經濟動力,也能夠帶動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①。文創產業的核心就是格調高雅、創意鮮明,這與非遺文化的特質非常接近,兩者可以進行完美融合。
近年來,江蘇尚香食品有限公司在省、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積極抓住擁有的“靖江蟹黃湯包”這一非遺項目在行業內的示范作用,創立非遺創新發展平臺,集非遺傳承、設計創新、技術研發、銷售體驗、傳習實踐、投資孵化于一體的復合型非遺創新發展平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一實例充分說明通過申請創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可以大力促進非遺技藝的傳承和非遺文化創意創新。
二、創設“創意基地”指導思想
一般來說,非遺的概念不同于非遺文創產品,后者是建立在產業基礎之上的,而前者是一個文化搶救與發掘的大命題。
如果非遺想走向世界,就必須做到“兩條腿”并行。具體來說,既要對非遺的學術性于研究性予以重視,盡量從學術層面把以往的輝煌還原。且還需以非遺文創為著手點。如今,文創產業大爆發,非遺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非遺和文創相結合,從文化視角進行文創產業與貿易的創作,一方面將非遺文化推廣了,另一方面也把一定的經濟效益帶給了企業。在選擇非遺種類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時,應選擇那些文化認同感較高的非遺產品作為開發對象。
三、創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的現行做法
(一)構建頂尖的合作團隊,為非遺創意基地提供支持
在傳統工藝方面有湯包大師萬俊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葉建;在食品工業方面有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徐學明教授;而營銷團隊則由上海聯縱智達咨詢集團創始人、高級咨詢師何幕先生領銜;品牌策劃及設計有留日設計師、木村品牌設計創始人李渭先生、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袁超教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王化田教授、湯包文化挖掘、研究由揚州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國烹飪協會《中國烹飪信息》雜志主編,中國烹飪協會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餐飲業認定師,江蘇省烹飪協會名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馬健鷹教授主持等一批專業技藝人才組成的創意創新團隊。
(二)借助現代設計創意、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計劃,讓非遺傳承“潮”起來
近年來,我國各地均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展開了深入挖掘,并巧妙結合了現代設計,不斷涌現出了各種文化創意產品,受到了大量年輕人的追捧。如此不但將文物與公眾的距離縮短了,使傳承千百年的文化遺產慢慢蘇醒,且也對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消費升級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極大的促進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以及文旅融合,同時也學習了湖南省的先進經驗組織展開以“非遺保護·走進靖江”為主題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三)用創意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
在尚香湯包文博館、尚香游禮,大量非遺文創產品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如3D打印湯包模型、湯包、螃蟹系列玩偶、無錫惠山泥人、螃蟹造型筆架……要知道對非遺原真性的保護并非墨守成規,現階段,大量年輕人的創意均將新的生命力賦予了非遺文化。
(四)創新傳播方式鼓勵文創開發讓非遺“年輕化”
推出例如“靖江蟹黃湯包萬人傳承計劃”,促使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播與發揚。通過親子活動和由各級政府牽頭組織的非遺進校園、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等,使諸多年輕人對靖江蟹黃湯包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有所了解與學習;使之對非遺作為文化資源的價值有一充分認識,積極進行文創研發,如今非遺“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五)帶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拉伸產業鏈,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
堅掙“三零原則”,引導“面點間革命”。面對餐飲業招工難,用工貴問題,率先在餐飲行業內推甜“面點間革命”,引導面點間進入“剪刀時代”。即:通過標準化的操作,讓只需要經過簡單培訓的廚工用一把剪刀和操作說明書即可以烹飪出與面點大師同等的高品質面點食品,在保證品質、特色、品種的基礎上,大大縮減了面點間的用工成本。以廚師零成本、設備零投入和原料零浪費的“三零原則”,迅速引領的面點間革命,受到了中國烹飪協會的高度評價。
四、加強創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的具體措施
(一)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培養人氣和市場
在我國,文化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群星閃耀,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大多數非遺的傳承發展情況卻并不理想。只有將傳統工藝產品與現代設計巧妙結合,繼承、創新和轉化,才能讓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非遺如果不能在不失其本的基礎上開發出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就難以打開市場,就會打消年輕傳承人的積極性……因此,就很有必要把傳承人的思路與眼界打開,促進其產品設計、市場運作的能力顯著提升。
針對這些問題,可以與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機構強強聯手,加強合作,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共同研發非遺文創產品,培養人氣和市場。
(二)提高非遺文創產品質量,促進旅游消費
創新是非遺文化生生不息的動力,研發非遺文創產品需要更多金點子②。如今非遺文創的價值已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但也面臨著同質化、破壞性開發、過度商業利用的問題,我們不能以創新為借口,對非遺文化進行歪曲性的開發利用,而是要始終牢牢守住非遺的傳統文化內核,在守正創新中讓老手藝迸發出新活力,實現非遺文創的持續性健康發展,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迸發出強勁的生機與活力。
只有充分尊重文化遺產,傳承其本,并對市場需求進行分析,展開合理巧妙的設計,才能更好的保護與發展文化遺產,進而將持久的產業后勁生發出來,同時提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我們需從將非遺文創產品質量提高,用好旅游市場渠道著手,借助優質非遺文創產品開發把旅游內涵提升,推動旅游消費,利用旅游市場保持非遺文創產品銷售渠道的暢通,將非遺文創產品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達到雙促雙贏的效果。
(三)構建“口傳心授”的模式,讓“非遺”煥發生機和活力
傳承,有人才有“戲”,人是傳承和保護非遺中極為重要的力量③。人是傳承一項古老的記憶以及其所承載文化的關鍵。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文化現象十分獨特,其具有一個代代相傳的文化傳承過程,活態流變性是其傳承的重要規律之一。就算這種文化遺產的最終表現形式為物態,但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和人本身息息相關,是以人為中心的活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要對傳承技能技藝等引起重視,并注重呈現過程的動態化,這種存在形態以及呈現方式的特性需要在保護中將“口傳心授”的新模式構建起來。詳細而言,是由專業教師和民間藝人一同設置一門課程,由民間藝人負責現場表演,立足于傳承人的角度對藝術創作技藝進行傳承,把創造過程表現出來,總結心得,專業教師負責現場進行講授,立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角度對某種文化遺產的起源、發展和流變進行講授,總結藝術價值,怎樣除了可以使教學規范要求得到滿足,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民間意識的了解,促進教學效果有效提升,讓學生在學習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加深對現代文明精神的理解,使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生機勃勃④。
(四)打通產學研之路,搭建校地合作的平臺
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之中,可以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傳承人、地方政府交流合作的模式建立起來。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發揮著的作用極為顯著,其應將喚醒社會保護意識、搶救文化遺產的重要職責承擔起來⑤。借助校園文化培育、學術研究、課程建設等方式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此過程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將法律、政策、資金等健全的組織管理體系構建起來。貫徹落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傳承人、地方政府交流合作的模式,即以發揮各自優勢并對三股力量進行整合的優勢資源為切入點,把所有積極因素調動起來,地方政府展開資助扶持、普查認定、建立名錄;高校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構建研究基地、學術研究;傳承人積極把自身觀念轉變,把傳承范圍和途徑拓寬,從而一同將交流合作的新模式構建起來。以上兩項工作已于靖江市中等專業學校積極溝通交流中。
(五)促進現代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加強對農副產品種養殖(植)戶的培育,選擇一批農副產品初加工企業及專業養殖(植)農戶,建立相對固定的合作關系,采取保護價收購,支持和鼓勵農戶(企業)發展種養殖(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
(六)實現互聯網+,創建網上商城
蟹黃湯包是一個具有明星氣質的產品,調查發現,70%的顧客在食用前都會拍照然后上傳到網絡。因此在未來,可以將通過旅游景區、美食街區、機場、展會等大流量的人群和客戶消費群體吸粉,線下與線上結合,打造網絡商城。
(七)創建非遺文化空間,全面傳播非遺文化
在現有的非遺創新發展平臺基礎上,創建尚香眾創空間。非遺文化空間將涵蓋空間設計、品牌運營、全球招商、創業培訓、商業孵化,讓尚香湯包和其他非遺文化走遍全國,成為走向世界的加速器。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省、市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才能在非遺技藝的傳承和非遺文化創意創新上,不忘初心、堅定匠心、創意創新、砥礪前行。
注釋:
①黃莉.非遺視角下民族飲食習俗文化的傳承發展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 (03):24-25.
②韓雙斌.揚州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大眾文藝,2018(18):5-6.
③王亞娟.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意產業的典型對接——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園[J].理論與改革,2013 (05):143-145.
④周鵬.文化創意產業園背景下天津市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產業化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4.
⑤李晨曦,錦繡之都——中國(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園策劃方案[D].杭州:浙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