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現代文明的不斷沖擊下,大部分民族的傳統工藝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甚至一些傳統手工藝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失傳,而一些勉強得以生存的傳統手工藝也難以得到發展。現以泉州鮮為人知的民間工藝——佛妝服飾為例,簡要分析民間傳統手工藝現狀,進而分析其面臨生存危機的原因,最后對保護和發展民間傳統手工藝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佛妝服飾;現狀;原因;建議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亦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國家,其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中民間傳統工藝門類繁多,是中國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中國傳統手工藝來說,每一項傳統手工藝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些工藝可以折射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但是,就目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狀態而言,大部分傳統手工藝即將失傳,甚至一些手工藝已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難以再將其保護傳承。
一、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現狀
民間傳統手工藝由于固定的工藝流程、單一的保護方式、地域的差異性等特點致使其傳承起來并非一件易事,再加上當代文明的沖擊,進而嚴重影響其發展,一些從事相關工作的工藝人員難以生存而不得不選擇放棄,久而久之,掌握民間傳統手工藝的技術人員逐漸減少。例如,泉州鮮為人知的民間工藝——佛妝服飾,筆者從事佛妝服飾制作20多年,陳氏的佛妝技藝,從父陳日淵算起,則長達半個多世紀。憑借高超的技藝,陳氏佛妝頗受業界青睞,大部分作品銷往東南亞等地。作品《關公》《國公帽》更是一鳴驚人,在2011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暨第十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從8000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榮獲金獎及傳統藝術金獎。然而品牌有了,市場已經打開,這門民間傳統工藝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隨著時間的推移,筆者的父親日益年邁,其他兄弟紛紛轉行,只有筆者仍在堅守。筆者也曾帶過十來個徒弟,但佛妝是一個綜合的工藝品類,涉及刻紙、雕刻、油漆、刺繡等多項技藝,許多徒弟即便出師,也沒有辦法獨立開業。且由于純手工制作,效率較低,收入也不高,加之年輕人大多嫌工廠枯燥,因此做的人越來越少。時代的變化促使部分人不得不為生存而另謀他路,放棄堅持已久的傳統手工藝。
二、民間傳統手工藝面臨生存危機的原因
(一)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市場經濟之間存在矛盾
對于民間傳統手工藝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極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另外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的追求亦有所改變,在物質生活的改變以及市場經濟雙重擠壓下,民間傳統手工藝在夾縫中生存,極易導致民間傳統藝術的萎縮甚至消亡。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讓傳統民間手工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嚴峻的時期。
(二)民間工藝人才匱乏
民間傳統手工藝在很難獲得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使得掌握傳統手工藝技術的人員迫于無奈而轉行,而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與傳統手工藝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別,他們對傳統藝術的價值認識不夠,不愿意學,從而出現了人才斷層的現象。
(三)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缺少專門機構、隊伍和必要的經費
藝術的傳承雖說是文化的傳承,但也需要物質的支持,對于大部分民間傳統藝術而言并未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或者保護人員,使民間的保護工作難以得到保障,僅僅依靠這方面技藝的工藝人員往往難以支撐。從另一方面而言,技術人員經歷多個日夜制作出一件作品,在短期之內他們可以自行進行保管,但隨著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的出現,會由于地方以及人力的限制等原因導致保管不當等問題的出現。因此,保護民間藝術珍貴資料需要硬件設施以及檢索和開發工作勢在必行,而實施保護工作均需要一定的經費,這樣方可有利于民間傳統手工藝保護工作的開展。
三、關于保護和發展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建議以及措施
(一)將民間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技藝相結合
2016年網上熱播的《女神的新衣》,有一期沈陽籍女星吳昕現場所穿的新衣就運用了哈密刺繡。由于掌握哈密刺繡技藝的人數少,知名度低,導致它的傳承和推廣都受到限制。吳昕表示:“把疆繡這個文化推廣出去,才是最重要的。”雖然哈密維吾爾族刺繡于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刺繡技藝的傳承卻不容樂觀。新疆只有幾十個繡娘會哈密刺繡,而她們的平均年齡都大于50歲,刺繡的紋樣也從兩千多個減少到八個。而繡娘收入微薄,一年的收入有時只有兩千多塊錢。對于這一傳統手工藝而言,面臨即將失傳這一問題。但其與《女神的新衣》的結合詮釋了時代與傳統的碰撞。因此,筆者建議可以適當將民間傳統工藝與時代元素以及現代技藝相結合,讓傳統技藝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引起大眾的關注和重視。對于佛妝服飾而言,它涉及神佛頭像的雕刻、紙帽的制作、服飾的刺繡技藝等,筆者建議可將這些手工藝與不同的現代技藝相結合,刺繡與服飾相碰撞、佛妝技藝與戲劇妝容相碰撞、紙帽技藝與古裝頭飾相碰撞等,隨著當代古裝劇的盛行,其對服飾以及頭飾有一定的需求,佛妝技藝可通過這些進行宣傳以及傳承。
(二)政府加大對傳統手工藝保護的力度
筆者建議政府建設專門留存傳統手工藝品的“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存放相關的手工藝品,以便后人學習及傳承。與此同時,對制作相關手工藝品的技術人員一定要重視,引導當地居民對其進行保護,從思想觀念上影響人民群眾。
(三)創新傳統手工藝
時代在變,傳統工藝是否該固守舊有的條件?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雖然聽起來比較現實,但創新的確是在當代社會迅速發展的生存之道。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大部分民間傳統工藝正在消失,例如木雕、打草鞋、扎紙花、竹編、剪紙、刺繡、扎掃把、編斗笠等。對于民間傳統手工藝當前的處境,筆者建議應當讓其在蛻變中發展,注重保護繼承,重視傳統手工藝的核心技藝人員,鼓勵更多的社會群眾關注并且重視中國的民間傳統手工藝,讓其不至于湮沒在歷史之中,這些手工藝都值得我們去傳承和保護。
參考文獻:
[1]段崇軒.現實主義:少了什么、多了什么?關于現實主義文學的境遇、發展的思考[J].南方文壇,2018(3):21-26.
[2]劉麗娟.中國版畫在當代藝術境遇中的觀念轉型[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8(2):112-116.
[3]黃玲.苗族銀飾的現代境遇:兼論貴州少數民族民間手工藝傳承發展的轉換路徑[J].美與時代,2017(8):40-41.
[作者簡介]
陳進勝,男,漢族,1960年6月出生在南安洪梅鎮一個工藝世家。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港灣計劃高層次人才。
1974年開始從事民間工藝紙板按金帽工作。2001年創辦南安市藝圣佛具工藝廠。2015年畢業于福建省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專業。2016年泉州市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天工杯”大賽獲二等獎。2019年作品被閩臺緣博物館永久收藏。所創作品多次獲獎,如2011年作品獲上海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銀獎、銅獎,2014年作品獲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金獎等。
(編輯:溫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