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華
摘要:和諧社會的構建是黨和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目標,精神文明建設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的效果,精神文明建設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思想產生影響,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與民族凝聚力。精神文明中,群眾文化是重要內容,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能夠很好的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的實現精神文明建設,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闡述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關鍵詞:群眾文化;和諧社會;作用
和諧社會的構建并不只是說說而已,需要人民群眾共同努力,這也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群眾文化工作就像是人們生活中的陽光、空氣和水,是無法離開的。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也需要積極發動群眾的力量,讓群眾在自娛自樂中獲得熏陶和教育,實現成長。文化是一個社會、國家的靈魂所在,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先有和諧的文化作為前提和基礎。
一、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一)提高國民文化素質
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能夠很好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使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形成道德標準,約束自我,實現自我價值[1]。在群眾文化建設中,通過學習文化知識能夠強化個人素質,并積極傳播傳統優秀文化,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順利推進。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思想道德,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人民群眾的素質水平也會相應提升,社會風氣更加文明、和諧。只有群眾具備較高的道德水平以及人格魅力,才能夠順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的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
(二)保護文化遺產
和諧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最為重要的,而文化是這一和諧的前提和保障。不同地區群眾文化是存在差異的,群眾文化的內容以及其中蘊含的精神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2]。群眾文化有著比較強的娛樂性,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并且通過其娛樂性讓人們更加認可和支持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能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增添動力,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我國文化館、文化中心數量逐漸增多,其中涉及到很多文化遺產,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能夠讓人民群眾低地區的文化遺產更加了解,并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貢獻。
(三)增強連接合作
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可能是快速前進的,也可能是倒退的。其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人的思想以及意識形態也是動態變化的,如果個體是封閉的、缺少互動合作的,就容易與廣大群眾產生分歧,因此必須要注重連接溝通,明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了解先進的思想理念,從而真正的融入到社會中,而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求每個人都要融入到社會中。由于群眾文化的性質特點,其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文化交流平臺,能夠融合政治、經濟、文化、技術、信息等多方面內容[3],將不同文化、人群連接起來。此外群眾文化還能夠吸引各個年齡層次、種族、性格以及信仰的人,使其形成整體,人們在群眾文化這一平臺上彼此認同,獲得收獲,逐步完善自我,理解他人,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四)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
群眾文化能夠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結合我國文化發展的情況,群眾文化中富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禮儀等在群眾文化中表現的淋漓盡致[4]。群眾文化以群眾為基礎,同時具備寓教于樂的功能,能夠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發揚,對于強化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群眾文化豐富的內涵能夠很好的對群眾精神品質進行塑造,這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是極為有意義的。
(五)提供智力支持
群眾文化其實承載著群眾的知識與經驗,群眾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能夠使人們的認知水平以及思想意識得到提升,并將其轉化為實際生活與工作中的動力。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發揮群眾文化的優勢開展社會教育,充分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逐步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并強化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與綜合水平,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助力。
(六)豐富群眾生活
群眾文化有助于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其精神上的追求。通過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幫助群眾宣泄自己的情緒。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能夠提升美學素養,實現自我價值,并且好的文化氛圍也能夠使人們更加熱愛美、感受美、創造美[5],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感受到祖國的強大與繁榮,認識到和諧社會構建對于人們生活帶來的重要影響。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區域的群眾有著自己特殊的群眾文化形式,通過參與群眾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在文化活動中獲取知識、豐富精神世界,減少負面情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調節自己的心情,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工作、生活中。要注意,作為群眾文化的組織者,更要發揮自身的優勢作用,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性,讓人們在趣味性的文化活動中解放思想,抒發情緒,消除心理負擔,更加團結有愛,順利構建和諧社會。
(七)強化群眾交流
現如今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快速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更加多樣化,與此同時,人們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受到了限制,人們的社交圈、生活圈以及學習圈越來越小,大部分都局限在了學校中、辦公室中、家庭中,與參與集體活動相比,人們更喜歡用電腦、手機進行娛樂。海量的網絡信息是人們的思想意識受到影響,也容易讓人封閉起來。而群眾文化的開展能夠很好的加強人們之間的交流互動,讓人們有展示自我和交流的平臺,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不同興趣的人都可以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娛樂、交流,找到適合自己或者自己喜歡的項目,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形成積極樂觀的態度,提高凝聚力,這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二、和諧社會構建中群眾文化建設的策略
(一)健全群眾文化基礎設施
在群眾文化建設和傳播過程中,群眾文化活動是重要的內容,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需要一定的平臺和途徑的,因此需要有
完善的基礎設施。所以要健全群眾文化的基礎設施,比如文化館、圖書館、文化中心等,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豐富。同時加強文化館、圖書館以及博物館等開放性[6],使更多的人民群眾能夠參與到文化活動中,提高對群眾文化的興趣,使群眾的文化生活得以豐富。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全面提升群眾的文化素質水平,也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充分發揮政府的文化服務職能
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文化服務職能作用,提供大力的支持,與群眾一道推進群眾文化建設,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政府要努力提高從事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的素質與水平,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或者基層鄉鎮的工作人員,要對其進行思想上的教育,提高對文化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并為文化建設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使人民群眾能夠享受社會發展建設的重要成果。同時積極發揮政府的文化服務職能,積極改造教育落后的、錯誤的文化現象,剔除腐朽的文化內容,積極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基層文化站中,要大力開展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并設施免費的藝術培訓等,將文化惠民工程落實到實處,切實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將基層文化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作用發揮出來。文化館可以開展書畫展示、歌曲演唱、廣場舞等活動,組織文化志愿者到各街道進行義務宣講與培訓,更好的為群眾文化建設服務,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水平,使和諧社會構建這一目標順利實現。
結束語:
總而言之,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是與每一位中國人密切相關的,在社會發展中,群眾是前提和基礎,也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群眾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多樣化的文化藝術活動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積極發揮人民群眾以及政府部門等多方面的作用,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為群眾文化建設服務,進一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與意識水平,引導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讓人們在文化活動中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與思想,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做出貢獻和努力。
參考文獻:
[1]楊元菊.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中外企業家,2019(29):196.
[2]張立群.解讀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與作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9(07):60-61.
[3]施瑋瑋.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體現[J].才智,2019(04):229.
[4]李瑩瑩.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探析[J].大眾文藝,2019(01):6.
[5]楊竑.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與作用[J].農村實用技術,2018(06):16-17.
[6]姜彥雯.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分析[J].大眾藝,2018(04):14.
[7]王廷甲.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分析[J].現代交際,2017(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