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逸暄
摘要:唐代詩人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對其詩歌創作產生重大影響,如李白、杜甫、高適、劉禹錫等人。這種樂觀之精神,一方面是個人性格特點之體現,具有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同時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二者應相結合來看待。其在詩歌中表現為昂揚向上的拼搏意識、尋求田園山水的樂趣、追求灑脫豪邁的快意人生以及面對逆境時的不屈不撓等,同時也對詩歌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唐詩;樂觀精神;時代;個性
眾所周知,唐代詩人將自身或起或落的仕宦經歷、或喜或憂的情感體驗、或大或小的所見所聞融入到詩歌創作中,在繼承中發展,開辟出多彩繁盛的詩歌風格,顯現出唐人獨特的個性、開放的姿態。樂觀精神則是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影響著他們的寫作,故在詩歌中有所呈現。
這種樂觀之精神,一方面與個人性格特點相關,這是一種能夠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一、樂觀精神于唐詩中的表現
唐代不僅是詩歌的巔峰時期,也是盛世的象征。尤其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經濟迅速發展,國力空前強盛,這樣的盛唐氣象也助長了唐代詩人積極奮進、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從而反映在其詩歌創作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表現:
(一)昂揚向上的拼搏精神
歷來深受儒家正統觀念影響的士人們對于建功立業具有深切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他們都懷抱著一顆“有益于國,有補于君”的忠心,希望能夠進入仕途而施展自己的才能。如青年時期的杜甫意氣風發而充滿自信,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1]足以展現他那高遠的志向,對未來的期待,對人生機遇的渴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1],儼然一副青春煥發的樣子呈現于世人眼前。隨后,縱然在仕途上屢屢遭受打擊,他也仍四處尋求實現理想的途徑;即使在動蕩的安史之亂中,他也高呼“胡命其能久,皇綱未宜絕”[1]。可以說他雖為自己不得志而哀傷,但并不頹喪;他雖為國家的混沌而憂心,卻一直堅信君王必能平定天下;他雖身老體衰,還是會為春雨而喜,為桃紅柳青而悅。這都是因為他心中有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奮發向上的努力?!八运脑姳M管悲哀沉痛,可是讀者在深受感動的同時,并不意氣消沉,而反倒興起昂揚振奮之感。……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情況下,他都不曾被社會上的惡勢力和自己的貧病所壓倒,他也不曾采取任何一個方式逃避現實,這是由于他具有深刻的樂觀精神。”[2]
由于唐代士人想要入仕的途徑除了參加科舉考試,還可通過戍邊而博取功名,因此許多詩人都曾在詩作中表達了向往邊塞,愿去那里成就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處于盛唐時期的以高適、岑參等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3]、“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盵4],恢宏強大的盛唐景象感染士人們進入仕途,迫切地想一展抱負,同時奮發向上的個人追求也推動唐帝國的繁盛,個人與時代緊密聯系,故產生如此多優秀的詩作。
他們親歷邊疆地區,以飽含熱情、希望的心去觀察、描繪那里獨特的風光:“絕坂冰連下,群峰雪共高”[4]寫出了胡天蒼茫、北風蕭瑟、冰雪覆蓋的冬日景象;“燕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5]則又是另一番景象,西北邊疆干熱的環境令人馬汗流不停,皆為暑氣所逼;“十日遇沙磧,終朝風不休”[5]所寫的是風沙漫天的荒漠場面。在面對不同于中原地區溫和明艷的氣候景色時,在經歷荒涼艱苦的長途跋涉中,他們尚能保持一種昂揚樂觀的精神狀態,這是極為可貴的。時代給予他們不凡的機遇,磨練他們的意志。他們在樂觀精神的指引下,不斷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縱使前路有種種困難,猶無所退縮。
(二)寄居田園的生活追求
入仕與隱逸歷來是文人所尊崇的兩條道路,隱逸也并不意味著消極地生活,而是要逃離過去的束縛,到自然中建立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如陶淵明被認為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6]的圖景也成為后世文人所追求的生活樣式。
而到了初唐,王績的《野望》以白描手法抒寫山野晚秋之景,余暉斜照,樹影垂下;牧童返家,禽犢相歸,樸實恬淡中而又給人無盡的遐想。至此之后,唐人對于田園產生濃厚興趣,田園成為他們遭遇挫折后舒緩自我的歸處,成為他們逃避現實時心向往之的居所。在唐代詩人所寫的田園詩中,表現田園樂的詩作占多數,尤其是在盛唐時期。[7]這表明唐人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田園,在他們的筆下這里充滿生機與趣味,樸實善良的村野中人讓他們放下戒備,感受著自然的美好與人情的溫暖。寄居田園的生活帶給人愉悅與輕松,面對田園山水人們的心情總是積極而開朗。仕途中的失意、官場中的斗爭、漂轉流落的苦楚都在這種寧靜閑適的生活中得到了緩解。
在盛唐安定祥和的氛圍中,士人們充分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王維創作大量的田園詩來表現他閑適安逸的生活與恬淡平和的心境?!段即ㄌ锛摇芬远潭痰奈迓搶⒙淙諘r分小村莊中的情景構筑出來:牛羊黃昏中歸家,老人倚杖等候兒孫;雉鳴苗秀,葉稀蠶眠;田夫在路邊相談甚歡。從村莊到田野,從田園風光到農家生活,從牛羊、雉苗到野老、田夫,動靜結合勾勒出一幅溫馨和諧的鄉村圖景。《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則描寫寒山秋水、風中蟬鳴、落日孤煙,后又以接輿、陶潛來自比,在輞川的生活極具情趣,整日優游其中。王維的田園詩意象清新,以簡短的筆調描繪出一幅幅形象生動的圖景,從他恬然自得的生活狀態中也能感受到他對于生活的熱愛。
此外,積極表現田園山水美好生活的詩作不勝枚舉?!白匀プ詠砹荷涎啵嘤H相近水中鷗?!盵1]杜甫講述著居于江村發生的樂事,無動亂之擾,無漂泊之苦,以明快俊朗的筆調呈現出那自在悠閑的生活;“溝塍落花盡,耒耜度云回?!盵8]土地濕潤,花香滿徑,以清雋的筆調展現農家生活,春日蓬勃的景象與怡樂的心情相適;“雨來莼菜流船滑,春后鱸魚墜釣肥。”[3]一顆奔忙的心在面對嫻靜舒淡的田家生活時而變得輕松,令人由衷向往,那種愉悅的心情也由此激發而起。
對田家生活的向往并不意味著厭世,反而是出于對人生的熱愛,希望在另一種即異于奔忙的生活中放松下來,舒緩身心的疲倦,回歸心靈的靜謐。正是擁有樂觀精神之人才能在平淡的田園生活中找到情趣,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以積極愉快的心情品味自然,感受村野僻靜之景,領略田家淳樸之風。
(三)灑脫豪放的快意人生
李白的身上有著放蕩不羈的狂傲之氣,灑脫豪邁之資。他身逢盛世,有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抱負,“一生欲報主,百代期榮親”[9]這是他從未隱滅的志向;同時他又有俠義之氣,敢于反抗強權,不愿屈居人下,這二種特質在他身上相輔相成,使其既有積極奮進的拼搏之氣,又有正直瀟灑的人格魅力。
在他初入長安遭受失敗之后,他在痛苦中掙扎著“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9],內心的苦悶無從消解,但他仍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他樂觀的心態支撐著他走過一次次的失敗??v然有愁思,他也能自我寬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9]不被煩惱長久地困擾,及時行樂而將憂與愁全棄于昨日,對明日仍抱有希望;他追求自由,不為權錢所累:“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9]、“黃金白壁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9],面對王侯也不改自己孤直的本性,不懼權貴,注重自我的獨立品格,因此他才能做到灑脫豪放,過著快意恣縱的人生。
他的作品中呈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他的理想美好向上,希望國家強盛、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雖然未能揮灑自己的一腔熱血,即使有過苦悶的時候,但他總是以樂觀的態度面對這些一時的失意,在詩中釋放憤懣,在詩中尋求快意,不拘一格而恰成大家。
(四)身處逆境的自我調節
樂觀精神植根于唐代文人的血液中,尤其是身處困境之時,這種樂觀精神更能發揮功效。劉禹錫就是一位樂觀豁達之人。他的一生總是在漂泊輾轉中度過,因參與永貞革新而慘遭貶謫,與柳宗元、韓泰、陳諫等人分貶各地。即使遇有大赦,他們幾人也在“逢恩不原”之列,其心中之苦可以想見。但他并未因此而郁郁不可終日。寫于貶官路上的《途中早發》:“行人朝氣銳,宿鳥相辭去。流水隔遠村,縵山多紅樹?!盵10]以舒緩的筆調,體味清晨所見的人事,詩人在努力消散心中的愁緒,沒有牢騷與抱怨,反而帶有新的活力與朝氣。元和十年,他回京述職,寫下《游玄都觀》,因諷刺當權者而再遭貶謫,十四年間幾經波折,當他再次回到長安,重游玄都觀: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10]
以帶有戲謔的口吻展現著他那不屈不撓的堅毅品格與豁達開朗的性情,也是古來不畏強權、敢于反抗的士子們心跡的表露。
劉禹錫的一生正如白居易所說的“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11]他的不幸遭遇使他承受了太多的折磨與煎熬,但他努力將心中的不快于嬉笑怒罵中發泄出來,能以開朗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挫折而百折不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10]能夠一反悲秋的哀調,言語中充滿樂觀昂揚之資,一掃歷來貶謫之人逢秋而悲的陰霾情緒,“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10]是他開闊眼界的表現,是他通達思維的體現,不拘于當下之困境,不囿于一時之失意。他雖在偏僻之地做官,卻也不曾懈怠本職,在連州、和州、蘇州等地任刺史時均有突出的政績,他一直關注國家民生,懷抱治世之策。
樂觀精神表現在詩歌中主要是對人生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堅持自我的理想。唐人之樂觀精神投射于詩歌創作中增添別樣的韻味,多一分趣意,而不覺索然無味。
二、唐詩中具有樂觀精神之原因探析
這種樂觀精神于唐詩中鮮明而全面的展現,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第一,時代造就唐詩的氣度和風貌。一個朝代處于積極向上的狀態對于個人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是表現在生活經歷、仕宦道路上,也會對個人的心態產生作用??梢哉f積極蓬勃的時代氣象,促使著個人樂觀向上,從而在詩歌中呈現出宏大開闊的意境,瀟灑豁達的風貌。
初唐之人在面對國家正處于蓬勃向上的發展局面,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以“達則兼濟天下”的意念而希望步入仕途,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這一時期的詩人們寫下了“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3]、“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踟躕”[3]、“長驅一息背銅梁,直指三巴登劍閣”[3]等句,他們正處于意氣風發之時,滿懷理想地尋求著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之所,他們有著破除一切艱險的決心,豪情萬丈;他們在離別時,一掃不舍之愁緒,以豁達樂觀之態安慰自己,也感染著周圍人。
廣闊雄壯的盛唐氣象感召著士人積極奮進,無數文人懷揣著理想,以高昂樂達的姿態尋求自我的出路。無論是邊塞詩中所充溢著的建功立業的拼搏意識,或是田園生活中所透露出來的閑適恬淡的生活追求,皆從中顯示出盛唐強大的國力給予人們生活的保障,支持著他們放蕩于山林、邊塞之中,尋求著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二,個人的性格特征。人之一生總會遇到、陷入或小或大、或多或少的挫折與困境中,樂觀豁達之人雖身逢衰世,雖遇困境也仍能笑對人生。
如前所示,這種個人的樂達,亦可體現在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劉禹錫的一生甚是坎坷,正值壯年卻被貶謫,開始流落于各偏僻之地,但他在磨難中頑強地堅持,并以樂觀向上的心態處于其間,從詩作中可看出他豁達開朗的個性特點。李商隱一個生活在唐代沒落之時的詩人,在仕途的打擊下屢屢不得用的文人,卻仍熱從日常的細微小事中找尋著樂趣,保持著一顆追求美的心?!昂萎敼布粑鞔盃T,卻話巴山夜雨時”[12]這是夫妻間默契的交流,帶有浪漫的情調;“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12]在沉悶悲寂的氛圍下卻仍有些許的希望存在,用力向前而不放棄,這正是他個性的展現。
故個人的性格特點對詩歌的寫作具有較深的影響,樂觀之人即使遭逢逆境,也會努力調整自己的狀態,以積極堅強的面貌對待自己的人生。反之,若缺乏豁達之性,則會墮入消沉中,縱使身處安定之世,亦會郁郁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