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勤
摘要:通過對寫意油畫拓展開的油畫色彩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相關藝術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巧、技法,汲取多方面的有益元素,為自己的油畫創作注入一些新鮮的血液,這能大大提高油畫作品的文化內涵,也能使油畫教學走向了民族化、多元化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寫意;油畫;色彩;關系;語言
寫意油畫的色彩語言不是盲目地去復制客觀世界的五顏六色,而是尋求畫面中色彩關系的和諧。藝術家打破物象的形態,用色彩造型、視覺造型、色、體積的構成關系,表現物象內在的結構和空間。寫意油畫克服了對色彩法則的盲目追求,運用規律卻不被規律拘束,讓色彩成為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如果說寫實油畫的色彩追求的是一種色彩的加法,寫意油畫追求的就是一種減法,以少勝多,以一當十,渾然整體。將民族化的寫意油畫技法融入油畫教學課堂是一項非常值得探究的研究工作。
在寫意油畫技法教學的色彩處理上我們可以注重以下一些內容:
用寫意的筆法注重色調關系畫面上的一切色彩因素都應作用于色調。這一階段關鍵在于布置大的色彩關系。先要迅速地抓住靜物總的色彩傾向,確定大的色彩基調,調出色彩,將整幅畫面大的色彩區域快速比較并表現出來。一定要以一種專注而輕松的心態來鋪色塊,注重控制整體色彩關系,色彩不要一下鋪得太厚,在較短的時間里把畫面的整體色調和基本色彩關系鋪出來,始終把握好第一印象的新鮮感覺。最好首先鋪出對畫面色調起決定作用的大面積色塊,然后根據畫面色彩果斷的涂出黑、白、灰等明度色彩關系,為處理其他部位的色彩層次構建比較的依據,也便于下一步尋找各個局部的色彩變化。調出的色彩傾向性要明確,一些純度高的物象色彩不宜調和太多。而且由于不同的紅、不同的藍、不同的綠等色的性質都不一樣,在用色時要多選擇和大膽嘗試。這時應該避免對物象局部細節的色彩對比過多關注,把著眼點完全放在畫面的整體感覺上,快速表現出整體的色彩氛圍。
當畫面大體的顏色鋪好后,將寫意性的筆法融匯于教法當中,就可以具體刻畫畫面中的每一個局部、每一個物象的色彩關系,用色彩來塑造。物象的形體結構、體面關系、空間透視、光影明暗、質地感覺以及環境色、光源色的影響等,注意把握整幅畫面的主次虛實和色調的變化統一。此時可以從畫面主體物象著手,逐個深入刻畫完成;同時還要注意物象與背景和其他物象的關系,掌握分寸,從局部入手但不能陷入局部,這一階段用色可適當加厚去塑造物象的亮部和前景的襯布,使畫面色彩有厚有薄,整幅畫面色彩層次豐富、耐看。可能有同學認為深入刻畫就是在畫面上畫很多東西,把結構畫得很多,實際上應該是把色彩區分得很細。在完成對具體物象及色彩的深入刻畫之后,難免會出現局部色彩正確,但整體色彩關系表現不當或者瑣碎的情況。因此,一定要重新又回到畫面的整體調整上,使整個畫面有一種繪畫的平衡感,達到藝術的完整性。因為在完成對具體物象及色彩的深入刻畫之后,難免會出現局部色彩正確,但整體色彩關系表現不當或瑣碎的情況。因此,一定要重新又回到畫面的整體關系上來,重新審視整個畫面,看一看哪些局部和整體脫節,哪些局部應該整體塑造加強,哪些局部應該概括減弱,即便是刻畫得非常精彩的局部細節,只要影響了整體色彩效果,也要調整處理。要主動的從注意局部細節塑造上變換自己的感覺,理解和表現到畫面整體塑造上,一切服從于整體效果,真正做到既有局部精彩的變化和塑造又有整體表現與和諧統一。
在油畫教學當中,寫意油畫始終關心的議題就是怎么才能獲得色彩視覺的平衡,如何將個性化的色彩感受融入色彩語言中。所以寫意油畫的色彩語言具有和諧性的特征,不但要統一、完整,還要協調、悅目,情緒化的線條與純化的色塊并置、重疊、使畫面產生一種唯美的視覺走向。寫意油畫很少出現強烈的明暗對比,畫家著力營造出和諧微妙的色彩關系,色彩常以低調含蓄的形式出現,若隱若現,巧妙地表現了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
寫意油畫的色彩語言的構成因素在中國油畫教學中的運用有著較多的理論來源,我國古代的藝術家建立了以紅、黃、青、白、黑為主要內容的穩定長久的色彩結構。自此中國古代開始了對色彩精神實質層面的追求,忽視物象客觀固有色和光源冷暖色等因素的影響,并最終形成以墨色代替顏色,利用墨色的干、濕、淡、濃、焦來表現畫面的明暗層次,形成了中國畫獨一無二的藝術面貌。從客觀的角度看待這一局面的話,我們可以得出兩方面的啟示:一方面是中國色彩發展與同時期的西方色彩發展相比較,呈現出相對單一弱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古代色彩畫家出于時代的色彩感知限制,缺失了多種顏色之間的協調控制,致使繁雜的場面里色彩孤立而雜亂,不能呈現全局氣韻形式的有機聯合。而且由于長期堅持相對穩定的色彩,畫家容易忽略對色彩表象的觀察,不利于表現越來越復雜的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另一方面,我國古代色彩觀對物象筆者一體的觀念有利于后世對主觀性特征的重視。當然,西方現代藝術也開始重視藝術家主觀性的表現,比如說梵高著名的情緒化色彩語言與筆觸手法。中西方藝術共同對色彩語言主觀性地運用,對寫意油畫的發展影響深遠。寫意油畫注重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密切結合,強調藝術家個體對客觀物象的主觀認識和自我精神的建設,所以在色彩的運用方面通常注重主觀性的語言形式。寫意油畫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并非只是簡單地再現自然物象,而是以個體感官和視知覺為基礎,對所有色彩進行解構、變化、組合和配置,強化對色彩的主觀印象,不拘泥于固有色的局限和僵化立體明暗的表現,隨時發揮主觀色調和獨特的符號語言,以薪新又嚴謹的色彩語言塑造繪畫作品的藝術品格。當然,寫意油畫并非放棄了審美,只是在傳統的美學觀念中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不斷創新。正是因為這樣的探索,寫意油畫在創作樣式、色彩語言、美學價值方面等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神采。而運用于教學,也是將寫意油畫語言的闡釋性筆法運用于教學當中的得當表現。
寫意油畫和諧的色彩關系運用于教學中會比較注重色彩關系,色彩的和諧是指各種色彩組合因素所形成的感覺的均衡。在一定范圍內的整個色彩空間的一種表現效應,并與色彩對象、構圖、特定的意境、與描繪技法有著內在的有機的聯系。這是通過色與色之間的合理配置,顏色與顏色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安排來完成的。瑞士色彩學家伊頓說過:“缺乏視覺的準確性和沒有感人力量的象征主義將只是一種貧乏的形式主義”。
藝術的發展己經多元化,講授油畫課堂的知識,若預想要取得有創造性的成績,不能只在油畫本專業領域內汲取營養,還需要掌握藝術學科領域中的相關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其它領域的相關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很好的激發我們每一位油畫專業學生的潛能,創造出新穎獨特有品位的油畫作品。在油畫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會對其他藝術語言的認識和利用,加強對藝術領域內各學科了解與學習,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如通過對寫意油畫拓展開來的中國畫、水彩畫、水粉畫、設計藝術學、民間藝術等專業的學習了解,可以使學生掌握這些藝術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巧、技法,汲取各方面的有益元素,為自己的油畫創作注入一些新鮮的血液,這能大大提高油畫作品的文化內涵,也能使油畫教學走向了民族化、多元化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