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 張弦
【摘 要】本文從目前高校專利管理機構的配備、缺少專業的專利管理隊伍和人才、缺乏專利管理制度和專利激勵機制、專利申請數量泛濫成果轉化率低、缺乏專利保護意識及知識產權流失嚴重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專利管理工作現狀。提出了要從改變傳統觀念,增強專利意識、改進高校專利工作管理模式,提升專利管理人員素質、創建科學的專利管理制度、完善專利激勵機制、創新高校教師職務發明專利權共享機制、加強國際專利申請等方面創新高校專利管理工作思路與措施。
【關鍵詞】高校;專利管理工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 G3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105-005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49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Paten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Era
JIANG Wei1 ZHANG Xian2
(1.Medical College of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Jiangsu 226019,China;
2.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Department,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Jiangsu 22601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aten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unreasonable institution of patent administ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acking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eam and talent,imperfection of pat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patent incentive mechanism,overflow patent applications,low achievement conversion rate,lacking of awareness of patent protection and serious lo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We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asures to innovate the paten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such as updat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enhancing the patent consciousness,optimiz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patent work,improving patent quality of management personnel,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patent management system,perfecting the patent incentive mechanism, innovating the mechanism of sharing the invention pat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atent management;Innovation
0 引言
當今科技創新在世界經濟增長中所作的貢獻越來越明顯,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石。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以專利為代表的知識創新,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專利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和發明專利的主體,在專利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大約40%的專利來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1]。高校專利管理是高校為了促進科技創新、專利的開發和轉化,專利的管理和保護,遵循國家及地區知識產權制度及法規,建立完善的專利規章制度,充分調動全校師生的創新熱情,確定和加強專利的權屬意識和價值文化觀念,最終形成高校專利技術研發、專利技術保護與專利技術運用的專利管理平臺。然而,在高校專利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對專利進行科學管理,充分發揮潛在的經濟價值。研究新時代下高校專利管理工作現狀及進行創新探討,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高校專利管理現狀
1.1 高校專利管理機構配備不合理
我國高校專利管理大多采用的是三級架構:1)校級機構,主要負責全校專利的部署與相關政策的修改與制訂。2)科技管理部門,負責專利申請與轉讓等日常事務。3)院、系及研究所,負責其部門的專利管理事務。但在目前,由于各高校專利產權屬于學校,院系及研究所對專利的管理較薄弱。負責日常專利工作的職能部門往往采用兩種形式,一是依托學校綜合優勢和知識產權研究基礎,專門建立處級建制的專利運營平臺,將本校專利申請與轉讓有機結合起來;有的成立了獨立的知識產權研究中心,這類管理機構的專職人數可以達到數十人。二是在科技管理部門下設成果與知識產權管理科,由數人專職或兼職處理專利事務。目前全國一些高校專利管理工作大多采用第二類管理模式。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高校和科研機構設有專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僅占25.6%和31.3%,而沒有設立專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由科技處代為管理的占59.9%和59.8%[2]。因此,大多數高校并未建立獨立的專利管理機構或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更沒有配備專職的專利管理人員,往往由管理科技成果的工作人員兼任專利管理事務工作;各二級學院、研究所也沒有明確專利兼職管理人員,管理機構配備不合理。
1.2 缺乏專業的專利管理隊伍和人才,管理服務創新水平低
專利管理是將法律性、技術性結合于一體的專業型管理活動[3]。目前,我國一些高校的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那些掛靠在科技處成果管理部門的,有的高校僅有 1-2 名工作人員,往往一人身兼多職。有的高校專利管理人員從未經過系統的相關專利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缺乏相關學科研究背景,主要依靠自學和內部培訓掌握一些專利知識。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專利管理效率。其僅能停留于專利申請、授權統計及獎勵等日常事務工作,對立項前知識產權的研究分析,及授權后的管理均沒有明確的規定。嚴重影響了專利管理創新與水平的提高。一旦發生知識產權糾紛不能有效地應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難以解決相關專利權糾紛、訴訟等問題。更難以進行創新性的管理活動。甚至還有部分高校根本沒有專利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僅能進行個人申報,學校缺乏規范化管理,專利管理人才嚴重短缺。從知識產權教育——申請專利——產生專利成果——審核專利——專利評估、轉化應用,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專利人才的參與和管理,缺少專利人才將直接影響專利工作順利地進行,由此可見,專利人才在專利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因此,高校里缺少高水平的專利管理人員,專業素質急需提高。
1.3 高校專利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專利管理制度,是高校在校內專利技術研究的立項、研發、管理、申請專利等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規范校內科研人員及專利實施單位之間關系的法律及經濟手段,以此促進專利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及實施專利管理科學化的制度。高校專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評估專利權維持年限、數據管理、完善激勵機制、專利經營和評估專利轉讓價格等。我國高校對專利工作管理制度重視的程度,隨著教學研究型高校對專利理念的不斷提高,也日益注重完善高校專利管理制度。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創新技術科研經費分配不合理、知識產權歸屬不明確、利益分配不公平、主體定位欠準確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教職員工科學研究的熱情,也是影響高校專利數量和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若要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使高校專利管理工作順利進行,其中重要環節之一,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高校專利管理制度。目前,我國有一些高校制定了本校內部知識產權管理的規章制度,但仍有不少高校專利管理制度不健全。還有部分高校并沒有制定相關的專利管理制度,知識產權管理不夠系統和規范[5]。目前,我國高校對專利的管理主要是在行政管理等事務方面,在專利經營和保護方面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
1.4 專利激勵機制不完善
專利管理措施中的激勵機制能有效地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專利化及專利技術實施,但因部分高校的激勵機制不健全,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目前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存在不足,科研獎勵政策不對稱。我國一些高校對專利權的獎勵標準明顯低于成果獲得的獎勵及成果作為論文或專著發表的獎勵標準,如一些高校對論文的獎勵從1千元到10萬元;對專著的獎勵從1萬元到1萬5千元;對專利的獎勵從5千元到1萬元,甚至還有些高校對授權專利無任何獎勵。這樣不對稱的獎勵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申請專利權的積極性。
1.5 專利申請數量泛濫成果轉化率低
從201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中可見,2012年到2014年,全國共授予國內專利2787707件,但簽訂專利許可合同的只有56067件,占授權專利比例的2%[6-7]。結果表明,我國申請的專利大部分未真正投入使用,中國的創新能力與持續增長的專利數量不成正比。在《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到2015年3月,我國高校共計有效發明專利147532件,其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144376件,國際有效專利3156件,然而能夠成功轉化的卻很少。據報道,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校申請專利共計238684件,授權114384件,但成功轉化的僅有6039件,總金額為288776.2萬元,轉化專利僅占申請總量的2.53%,占授權總量的5.28%,高校專利轉化率明顯低于企業[8]。近年來,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快速增長,但真正簽訂專利許可實施合同,實現成果轉化率較低[9]。
周勝生指出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手中有大量的專利,但專利收益較少,部分機構甚至在專利方面出現負資產的狀況,投入大于收益的現象[10]。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并未形成一套良好的保障機制,學校獲得授權的專利難以轉化及產生相應的市場效益。由于從專利的申請到授權周期較長,有些教師認為申請專利沒有發表論文或者申報科技獎勵那么快速而實惠,一些教師或科研人員往往由于科研項目結題的要求才不得已申請專利,但不能進行專利的維持和轉化。此外,那些沒有創新性、新穎性和實用價值的技術也申請了專利,而申請的這些專利大多數不能授權,部分即使獲得了授權也很容易被宣告無效[11]。目前,我國發明專利的平均壽命為5年至8年,平均每件發明專利的售價為1萬元至10萬元,而在最近幾年國際科技巨頭的幾起專利收購案中,單件專利的售價就要幾十萬美元,甚至達到上百萬美元[10]。
中國專利法規定:“中國發明專利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年限為10年。然而,在不少情況下,專利權人往往半途放棄專利”。從《2014年度中國有效專利年度報告》可以看到,國內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僅有3.8年,實用新型專利僅有3.5年,外觀設計專利僅有3.2年;而真正達到最長維持年限的發明只占0.02%,實用新型只占1.1%,外觀設計只占0.5%。由此可見,中國絕大多數申請的專利并沒有真正投入應用[6]。
1.6 缺乏專利保護意識,知識產權流失嚴重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國最大的激勵”。近年來高校專利申請、授權量在迅速增長,但總體來說,我國有些高校領導決策層不夠重視專利,沒有將專利工作置于學校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在院系中制定專利規劃的也不多。在科研管理層面對專利工作,也僅僅局限于管理專利申請和進行專利的數據統計,在院系一級的科研管理人員,對專利工作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廣大的師生員工普遍存在著重成果輕專利思想,成果這一概念在他們的意識中只有論文、課題鑒定結果、獲獎成果,專利往往不包括在成果之列。而這種普遍存在的重成果、輕專利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普通高校科研人員缺乏市場敏感性,另一方面也與管理部門宣傳專利的政策、引導申請專利的力度不足密切相關。一些高校科研人員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取得了具有重大創新和市場潛力的成果后,為了急于趕上評職稱、學生急于畢業等一些客觀因素,過早地將一些科研成果發表論文,或進行項目驗收而提前公開,失去專利申請資格。這樣不能通過申請專利的形式將成果進行法律保護。
2 創新高校專利管理工作的策略
2.1 更新傳統觀念,增強專利意識
在高校,與專利密切相關的人員可以分為三個群體,一是高校領導,他們的專利意識對高校專利工作起著導向、發揮決策的作用。二是學校的科研管理層,主要包括學校科研管理的行政部門、科研機構及各二級學院分管科研的主要負責人,他們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按照決策層對專利的意圖,制定相關專利的規章制度,對高校專利工作的正常運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三是高校廣大師生員工,他們的專利意識可以直接影響專利工作,是保證專利工作能否正常運行的關鍵因素。因此,高校首先從分管專利工作的校領導,到基層科研人員都要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和有關專利知識。采用多種方式,針對各個不同層次的科研人員普及和學習相關專利的法律知識。比如,指導高校的科研人員和教師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和審查指南,使他們了解從申請專利到授權的整個程序,能夠懂得在申請專利的不同階段專利管理者和申請人各自要做的事情。同時,高校可以邀請專利從業者講授專利申請的流程和相關知識,不斷提高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的專利意識。
2.2 優化高校專利工作管理模式,提高專利管理人員素質
高校專利工作的管理模式,是直接關系到高校專利成果系統工作效率的關鍵環節,系統有序的專利工作管理模式將有效地提高專利工作的效率,反之,則會妨礙專利成果的質量及其產業化。目前我國高校專利事業的快速發展與專利管理人員素質不匹配等問題,筆者認為至今仍未設置專利管理部門的應學習其他專利管理經驗豐富的高校,并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管理模式,國外高校專利管理開展較早,有著較豐富的經驗。如美國或日本。美國的校友基金會、技術許可辦公室及校外專利管理公司。在《拜杜法案》和《史蒂文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法》頒布后,不少美國大學都在校內建立了知識產權專門機構,350多家科研機構加入了大學技術管理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AUTM)[12]。通過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高校可以將技術向社會進行應用轉化,同時將技術許可得到的收入用來提供學校的科研,有效地提高專利管理體系的綜合職能。Frischmann提出大學科技研發體系包括財務、管理、人力、智力和實物資本相互作用組合而成,它們在不同類型的生產過程中,各司其職,包括研究、教育、培訓和社會化,最終能夠產生很多對社會有應用價值的成果[13]。隨著時代的進步,各學科技術的發展,國外高校逐漸開展了精細而又有針對性的專利管理模式,因此對專利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管理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專利管理模式,不斷完善適合我國高校專利管理模式。高校應該把專利發展戰略放在學校發展戰略中,使知識產權真正滲透到科研項目管理和學校發展事業中去。高校應進行知識產權校、院、系三級管理,設立由分管校領導、各二級學院系所分管專利工作的領導。地方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應建立專利(知識產權)管理崗位,配備專職專利管理工作人員。高效的專利管理模式必須要有專業的專利管理人才,國內高校應該加強對已有專利管理工作人員的培養,通過督促其參加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短期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員工專業素養;由于專利管理涉及不同的學科領域,要求專利管理人員具有多元化專業背景和豐富的從業經驗、對法律和經濟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提供全面、完善的專利管理服務。
2.3 建立科學、全面的專利管理制度
制度是規范管理的基石,沒有科學、健全的制度就無法保證專利工作的高效開展,建立完善的專利制度勢在必行。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專利管理體制已經基本建成,作為高校主管知識產權人員,要學習和借鑒歐美一些大學的知識產權管理方法,Knut Blind,Luke Georghiou認為技術創新對國家經濟起積極作用,并指出要有專利管理制度,同時,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革,才能適應創新的需要[14]制定比較完善的專利管理制度,是高校專利工作高效、有序進行的重要措施。專利管理工作機構設置、專利的申請、授權及歸屬、權益分配及獎勵等管理工作的進行都依賴于專利管理制度的建立。為了使專利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按照高校專利工作的需要,首先要制定與專利工作相應的各項規章制度。如專利基金管理辦法;科技成果獎勵與激勵辦法;科技電子檔案管理辦法;科技保密制度等。一般在5年左右要更新專利管理制度,并不斷完善專利管理制度。同時,高校要建立合理的專利管理流程模式,從專利的申請到授權這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建立和完善專利申請、保護、維持、轉化等在內的規章制度,使專利管理工作科學、規范、高效。
2.4 專利技術創新要接地氣
技術創新是專利產生價值的基礎,產品創新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專利法》里規定了專利的“實用性”,指的是專利能夠在工農業及其他行業的生產中批量制造或能夠在產業上或生活中應用。同樣,高校創新要以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為目的。創新成果的專利技術與市場要緊密結合,從專利技術到市場化的產品,要縮小這中間的距離,盡量避免對專利技術進行二次開發。以喬布斯時代的蘋果產品為例,蘋果產品似乎創新程度不高,但與用戶的需求高度契合,給用戶帶來了較好的使用價值,因此蘋果產品受到市場的歡迎,相應地,其專利價值得到了大幅提升。
2.5 完善高校專利激勵機制
完善的專利激勵機制要在充分兼顧到學校利益和發明人利益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高校科研技術人員的主動創造熱情。通過不斷完善激勵措施改變科研人員僅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的情況。作為高校主管領導層,應合理利用財政稅收,增加激勵力度,建立高校技術創新人員的獎勵和報酬份額原則;高校要把專利放在與承擔項目、發表論文和申報科技獎勵同等的地位。建立專利質量優先的科研業績評價和激勵機制,提高專利申請在教師科研人員年終業績考核和職務職稱聘任中所占的比例。
同時,在政府層面,也要不斷完善高校的激勵機制,要重視對高校專利的資金支持。利用高校本身和政府的力量來完善和實施激勵計劃,促進有針對性、系統性、有效性激勵機制的形成,提高我國高校的綜合能力。充分調動高校科研人員和教師的創新熱情,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知識創新活動,從而形成更多的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
2.6 創新高校教師職務發明專利權共享機制
高校教師申請的專利絕大多數屬于職務發明,因此高校教師極為關注職務發明制度。目前,我國《專利法》等法律法規已初步確定了職務發明的基本制度。但職務發明制度在實踐中仍然遇到了不少問題,主要是目前的職務發明法律制度相關規定一般均較為原則,可操作性欠佳。同時,我國專利法及相關規定忽略了高校教師腦力勞動的價值,沒有體現到在整個發明創造過程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對職務發明的界定范圍較為廣泛,要從尊重腦力勞動的價值出發,盡量縮小職務發明的認定范圍。充分考慮到高校教師兼有教學、科研等雙重身份,對專利轉化等工作已無分身之力,而高校在專利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具有較好的優勢,因此,將專利權全部作為教師所有,這明顯妨礙了專利產業化,進一步又影響到高校教師在專利轉化中獲得的經濟效益。所以要探索教師與高校專利共享機制。我國《專利法》規定職務發明創造的權利應歸屬于單位,但同時也規定了“約定優先”的原則,如果發明人與單位有約定,則發明人與單位能夠共享專利權,甚至發明人能夠獨享專利權。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職務發明人合法權益保護,促進知識產權運用實施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指出,要鼓勵單位與發明人約定發明創造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發明人和單位能夠共同獲得專利權。因此,高校要把這一規定切實落實到位,明確發明人的權利主體地位,以充分調動發明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激發發明人在專利轉化全過程中的積極性,進一步擴大專利實施隊伍和服務水平。
2.7 加強國際專利申請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從“中國制造”變為“中國智造”,申請國際專利是必須的。以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為代表的國家專利申請是評價一個國家在國際上具有創新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申請國際專利對國家科技創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017.03.15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15]對教育機構申請人2016年PCT專利申請量進行了特別標注,位于前50位教育機構申請人中,美國高等學府占據了25個席位,在中國的高校中,深圳大學排名明顯提前,超過清華大學,位列教育機構申請人第14位;清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分別列第16、17、33、35位。高校專利管理部門要提高對 PCT 國際專利申請工作的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不斷建全獎勵政策,高校要高度重視、積極申請 PCT 專利,對于已經授權的 PCT 專利進行資助。高校應加強科研管理,從各方面支持教職員工開展創新研究,有組織地推薦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產業前景好的專利優先申請 PCT 專利,并在資金方面給予一定的資助,同時在專利管理制度上增加 PCT 專利申請在年終考核、晉升職稱等評價中所占的比例,設立專項獎勵申請 PCT 專利并取得國外授權的發明人;大力支持高校科研人員跟蹤國外高新技術前沿動態,積極鼓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不斷提高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努力保護好專利權,運用核心技術搶占國外產業基地和市場,不斷提升我國的科技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16]。
3 結語
通過對目前高校專利管理工作現狀進行分析,觀察到高校專利管理工作中還有許多方面有待完善。提出了要從更新傳統觀念,提高專利意識、優化高校專利工作管理模式,提升專利管理人員素質、建立全面、科學的專利管理制度、完善專利激勵機制、創新高校教師職務發明專利權共享機制、加強國際專利申請等方面,創新高校專利管理工作思路與措施,更好地實現高校科技創新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職能。
【參考文獻】
[1]金喜成.科學普及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作用研究[J]. 農業經濟,2011(6):69-71.
[2]宋河發,曲婉,王婷.國外主要科研機構和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04):450-460.
[3]吳艷萍,王曉燕.地方性高校專利管理問題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110-112.
[4]劉曉靜.高校專利管理問題探討[J].科技與創新,2015(1):45-48.
[5]張微.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07):16-17.
[6]萬靜.中國專利申請數量泛濫利用率不高,許可實施率僅2%[N].法制日報,2017-04-04.
[7]萬靜.如何成就企業“高智力”;《企業文化》-2017;(5):17-19.
[8]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統計年報 1985-2013[EB/OL]. http://www.sipo.gov.cn/tjxx/,2015-04-30/2015-05-13.
[9]沈慧:《高校發明專利質量有待提升 轉化率不高》,http://www.ce.cn/xwzx/gnsz/gdx w/201502/12/t20150212-4572744.shtml,中國經濟網[J/OL].2015-02-12.
[10]周勝生.如何提升專利價值并使其成為企業正資產[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7-02-08.
[11]王珍愚,縱剛,汪正虎,夏楠楠.我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問題成因與改進[J].科學學研究,2012,30(10):1488-1494.
[12]Dana Bostrom,Robert Tieckelmann,Sean Flanig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AUTM)Licensing Survey:Data Overview//2007 Kauffman Symposium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Data.2007.
[13]Brett M.Frischmann.The Pull of Patents[J].bepress Legal Series,2005:700.
[14]Blind K,Georghiou L.Drivers and impediments for innovation in Europe[J].Intereconomics,2010,5:264.
[15]Bruce.WIPO發布2016年知識產權統計數據:中興華為領銜,中國申請量增長驚人.知產力[N].2017-03-16.
[16]石亮,張善杰,陳偉炯.從專利角度看上海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現狀及提升對策[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4,26(3):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