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琴
【摘 要】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是一門具有高度靈活性以及很強實用性的課程。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在高師院校中這門課程的開展情況。以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作用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作為切入點,詳細說明了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應該如何進行改進,希望為相關的從業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師音樂專業;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160-01
高師院校的音樂專業主要培養的是音樂方面的教師,在經過系統的學習之后,音樂生就可以到中小學擔任音樂課的教師工作。在目前的音樂教學結構中,鋼琴即興伴奏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們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因此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優化工作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一、簡介
鋼琴即興伴奏就是在沒有樂譜的條件下,完成即興表演的一種伴奏形式。這種形式的伴奏對于演奏者的鋼琴基本功以及創新意識都有著比較高的要求,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音樂生不僅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變得更加牢固,而且也提高了對于音樂以及節奏的敏感度,對于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現狀
(一)內容單一。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所突出的是“即興”兩個字,這就使得這門課程的實踐要大于理論知識的學習[1]。但是,實際情況是,任課教師往往無法準確抓住這一點,在進行本課程教學的時候還是以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這就導致教學內容單一,一方面音樂生無法理解即興伴奏的意義,對于其理解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也無法掌握鋼琴即興伴奏的要點,使得教學進程進展緩慢。
(二)缺乏系統性。當前我國高師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一套統一的管理體系,所使用的教材也各不相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教師們在進行授課的時候無法按照統一的標準來進行教學,大多數情況下要根據自身的經驗,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即興伴奏課程的講解。同時通過對高等師范院校常用教材的分析發現,目前所用的教材都側重于理論,忽略了對于音樂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內容的失衡讓教材的使用價值大打折扣,不利于音樂生的學習。
(三)學生基礎差。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想要學好它,不僅要掌握一定的即興伴奏方法,也要具有扎實的鋼琴基本功。比如說和聲、作曲等知識,而許多高師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即興伴奏這門課程之前并沒有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就算是有也只是具備某些單一的鋼琴技能,因此學生在進行即興伴奏的過程中往往無法做到得心應手,進而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讓音樂生對這門課程產生畏懼感。
三、具體措施
(一)注重與作品的聯系。想要提高音樂生鋼琴即興伴奏的能力,嘗試深入了解作品,通過分析作品來提高對于本門課程的理解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因此,教師要引導音樂生對于音樂作品的背景、合成、編曲、內容等進行全方位分析,通過對大量不同風格作品的剖析,讓音樂生明白伴奏的速度、和聲以及編曲樣式的不同對于曲風曲調的影響,讓音樂生切實體會到伴奏在聲樂作品中的地位。同時教師要為音樂生推薦大量的音樂作品來開拓學生的眼界,通過對于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鋼琴曲的賞析,在不知不覺中讓音樂生慢慢掌握各種音樂的表現手法,提高其綜合能力,為即興伴奏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授課模式。想要學好鋼琴即興伴奏這門課程,就離不開大量的實踐,因此對于現有的授課模式就要進行改革。一方面要大幅度增加課時,只有提高本課程的課時,才能夠有充足的時間讓音樂生進行實踐,通過反復練習讓音樂生們逐漸提高對于即興伴奏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就是要改變現有的一對多的傳統教學方式,這種模式往往是教師先對知識點進行闡述,然后再進行相應的示范教學,最后留出一定的時間讓音樂生進行練習。這種模式下的教學效率非常低??梢钥紤]采用全新的小組授課的形式,以4-6名學生為一個小組,讓學生之間形成高效的交流,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便于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培養想象力。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所強調的就是音樂生們在進行伴奏時的即興發揮,既不能漫無目的進行伴奏,也不能墨守成規,想要做好即興伴奏,就必須要培養想象力,讓豐富的聯想與扎實的基本功高效組合在一起,提高音樂生們即興伴奏的能力[2]。而想要提高想象力,就要鼓勵學生對于同一首曲子進行多種伴奏方案的設計,通過不斷拓展來提高學生們對于伴奏曲譜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即興伴奏水平。
四、結語
鋼琴即興伴奏作為中小學校音樂教師所必備的技能,在高師的音樂課程結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對這門課程給予高度的重視,通過改變課程結構,挖掘音樂生想象力等方式,提高音樂生們的即興伴奏能力。通過學習,讓音樂生可以成為稱職的中小學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1]于彬彬.對高師音樂專業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改革的探析[J].北方音樂,2018,38(18):198.
[2]辛永姝.論高師音樂專業鋼琴即興伴奏能力培養途徑[J].藝術教育,2018,(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