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珍 劉金英
【摘 要】贛南采茶戲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而且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特點,客家氣息濃郁,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社會發展,贛南采茶戲文化受到極大沖擊,其發展出現瓶頸。本文主要分析了贛南采茶戲的現狀及其在發展過程中顯現的弊端,并對此提出具有建設性的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贛南采茶戲;傳承;發展路;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 J8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6-0298-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140
1 贛南采茶戲的現狀分析
贛南采茶戲文化歷史悠久,其民族特色旋律和客家言相結合的方式具有獨特的韻味,輕松自由的氛圍、風趣幽默的語言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使其受到眾人的青睞。贛南采茶戲從發源至今歷經了清朝的繁榮鼎盛期、解放前的沒落衰敗期及解放后的重新發展期。2006年5月贛南采茶戲被國務院正式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國家和社會對贛南采茶戲發展和傳承的重視;2008年在江西省電視劇獎當中獲得文學繁榮項目的稱號;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贛南采茶戲向世界各國展現了自身獨特的魅力,標志著贛南采茶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在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大發展的自媒體時代,贛南采茶戲的發展與傳承卻面臨諸多現實問題,導致其推廣前景堪憂。
2 贛南采茶戲面臨的發展弊端
2.1 市場不景氣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智能時代的娛樂方式多樣化,觀眾流失;傳統的消遣娛樂方式發生變化,進戲院觀賞劇目基本由借助媒介觀賞所取代;觀眾興趣發生變化,贛南采茶戲不符合現代觀眾的觀賞要求;采茶戲演出形式與觀眾日常觀演習慣不符;而且采茶戲發展在創新方面的局限性導致演出空間逐步縮小。
2.2 人才缺失
贛南采茶戲藝人由于各種原因出現嚴重斷層,青黃不接;贛南采茶戲人才培養模式比較落后,不能滿足現階段社會所需。
2.3 傳播力度薄弱
對贛南高校大學生進行的相關問卷調查表明:贛南采茶戲幾乎被年輕人淡忘,甚至連名字都非常陌生。贛南采茶戲在年輕觀眾上的空白導致潛在年輕學員的流逝,致使極具挖掘和創新精神的青年演員急缺,從而又導致了傳承方面的嚴重障礙,長此以往將陷入惡性循環的僵局。
3 贛南采茶戲發展的新思路
3.1 積極創新,開拓市場
如前所述,阻礙贛南采茶戲發展的癥結所在就是缺乏創新,與時俱進才能將這朵客家藝術奇葩傳承并發揚光大。我們可以從劇本內容、音樂類型以及舞臺展示等方面進行創新。首先,劇本內容可結合新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應社會現象并符合新時代大背景的新劇目內容。其次,在音樂類型方面,結合時代元素,同時融入綜合化元素和現代價值理念,通過有效借鑒和整體塑造實現該音樂藝術體系的時代化和內涵化,從而達到贛南采茶戲音樂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再次,在舞臺展示方面,在保留其精妙的矮子步、單筒袖、扇子花三絕技巧的同時,注重服裝、燈光、音樂和氛圍的結合,由此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的舞蹈潮流相結合,塑造更好的舞蹈形態。
3.2 大力推廣,弘揚發展
3.2.1 走進校園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的贛南采花戲,其繼承和發揚必須做到代代相傳,才能確保不被邊緣化甚至湮滅。為此應當效仿京劇和昆曲走進校園,將采茶戲作為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傳統音樂欣賞,也可以直接作為視唱練耳的曲目開展教學;在藝術類高校作為必修課,非藝術類高校作為選修課;同時可將贛南采茶戲與現代健身操相結合作為高校體育項目之一。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對傳統藝術的學習興趣,又在無形中普及了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將地方戲曲的種子播撒在年輕一代的心中。
3.2.2 走出國門
一方面,發展國內的外語人才作為采茶戲對外宣傳的使者,將采茶戲的文化、精髓、價值和魅力通過另一種語言傳達給不同文化的人們;另一方面,在外籍人士群體中進行傳播和宣揚也是加快采茶戲在海外知名度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贛南醫學院來自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外籍學生,以及江西理工大學來自泰國的交換生,他們都對了解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迫切的渴望,我們可以通過向他們展現贛南采茶戲的精髓和魅力,將采花戲文化傳播到他們國家,推動采茶戲海外發展。再有,世客會每兩年舉辦一次,贛南采茶戲作為客家文化的藝術奇葩,舉辦世客會時將其作為固定項目,由藝術團體前往海外進行演出,用最直接的方式將采茶戲推廣至海外人群中、用最本土最地道的表演感動海外藝術愛好者。
3.2.3 深入民間
首先,電視臺廣播臺等媒體開通采茶戲頻道,同時創建采茶戲網絡平臺,讓采茶戲廣泛地深入街頭巷尾;其次年輕人迷戀的街舞,中年女性深愛的瑜伽以及老年人喜愛的廣場舞也可以作為采茶戲深入民間的契合點,將這一來自勞動人民中間的戲曲重新推向群眾。
3.3 政府扶持,資源整合
在贛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完善并且旅游景區內容日漸豐富的特殊時代大環境下,我們應該爭取政府的大力扶持,轉變開發理念,創新整合思路,對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當代利用、開發理念及方式進行科學的分析,以開發利用贛南采茶戲為核心,構建采茶戲藝術、茶葉基地及紅色旅游綜合開發利用的模式和結構體系,從而促進贛南采茶戲的發展,提升贛州特色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市場化運作。以此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為引進專業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并保障贛南采茶戲在發展與傳承過程中人才培養體系的逐漸完善。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認真分析贛南采茶戲發展存在的問題,以綜合開發模式為基礎,協調好采茶戲特色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提出整合利用贛南采茶戲文化資源的新思路和解決方案,提升特色文化產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贛南特色文化和現實生活相對接,促使贛南采茶戲的持續性發展。如此贛南采茶戲作為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在新時代大發展中乘風破浪、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黃碩,樊鳳龍.非遺文化傳播下贛南采茶戲的現狀與發展[J].當代音樂,2019(3):53-54.
[2]呂聰穎.贛南采茶戲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8(1):31.
[3]李佳.客家藝術奇葩——贛南采茶戲的海內外傳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2(16):100-101.
[4]史亞奇.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采茶戲的旅游開發利用[J].福建茶葉,2018(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