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芳芳 (江蘇啟東市寅陽小學)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以說是城市移民二代。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他們中的一些人很孤獨,不善于與他人交流,有一定的心理問題。實踐表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適應學習環境的過程中,通過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培養語文閱讀習慣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語言表達能清楚地反映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思維框架,能有效地增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自信心,因此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他們愿意說,敢說話。教師不僅無形地消除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自卑感,縮小了他們與城市孩子的距離,而且也幫助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成長。
如蘇教版第八冊《燕子》,對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說是熟悉的。教師可以提問:“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么?”從而拓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思維的局限性,使他們能夠思考更多的事情,組織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可能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知,教師應該重新認識和理解,以及尊重。使他們逐漸學會閱讀、瀏覽,豐富積累,增加經驗,培養語文意識。為了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和多個角度出發,特別是在講課中,最好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熟悉的事物開始,以便讓他們有話說,思維經常發生碰撞,說話會越來越流暢,閱讀習慣也會不斷加強。
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城市兒童的閱讀量還存在一定差距,教師在推薦閱讀書目時,應盡量多推薦一些帶拼音、內容簡單的書籍,通過拼音讓他們了解閱讀材料中的文字,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防止他們因為生字詞而影響閱讀的興趣。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用手指著閱讀及其他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如頭腦晃動、閱讀情緒不穩定、心不在焉、閱讀姿勢差等,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身心素質和整體發展開始,使之養成閱讀時平衡眼睛、手和大腦的習慣。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課文《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一課時,在學習前,教師可預先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在音讀方面,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難讀及易錯字、詞,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專心讀課文,這是音讀的層面,在完成音讀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深入到課文內容上;在意讀方面,可以問學生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課文中的小朋友最想變成什么?”“夏天的你最想變成什么?”等,只要達到讓學生專心和有目的閱讀的要求即可。回答中注意身體語言與手、眼、腦的協調,注意糾正用手指變為筆指。教師應在課堂上安排預習過程,有利于預習的效果和小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只有對文本閱讀有濃厚興趣,才能走上課外閱讀之路。首先,在培養和實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閱讀習慣時,應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由于課堂時間相對較多,應充分掌握語言教學,幫助學生激發興趣。教師還要推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課后閱讀書目。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對書本的認識很差,即使課后要閱讀,也不能準確掌握閱讀材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推薦一些更適合他們的書籍,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實踐,提高閱讀水平,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推薦一些課外閱讀材料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閱讀,如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時,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及相關故事,仔細閱讀,并預設主題:《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他經歷了什么?你認為是什么力量促使魯濱遜冒險克服困難并最終獲得成功。魯賓遜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優秀品質,魯賓遜的優秀品質和成因是什么?通過課外閱讀和參與師生間的閱讀交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總之,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閱讀習慣的培養中,教師應充分了解這些學生的情況,并分析閱讀習慣的難點。針對學生的困難,積極尋求對策,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閱讀,最終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