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新區實驗小學 陳 肖
新課程標準重視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激發,也重視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熱情對小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基于此,在本文中,筆者從情感激發的角度探討了促進小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策略。
就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來看,十幾歲的孩童的認知離不開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因此,要想從情感角度激發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學習主動性,就需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訴求出發,為他們營造契合其認知能力的生活化口語教學情境。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在編排上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它以貼近生活和小學生認知素養的英語素材構建英語教學體系,尤其是在口語交際方面具有一定的深意。例如,從小學三年級初學英語開始的打招呼,介紹自己、朋友、家人,到用美好的食物招待客人、歡度新年等,都是學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場景,如果能夠用異國他鄉的語言來進行情境對話,學生會有一種新奇感、自豪感和愉悅感,從而產生一種英語交際的體驗熱情。
例如,筆者在小學三年級英語上冊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的教學過程中,就把前面學習的口語交際用語摻雜到本單元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盛大的birthday party交際情境。其中會有小壽星Liu Tao,Liu Tao’s parents,Liu Tao’s classmates,要求劉濤的同學向劉濤的父母有禮貌地打招呼,用到第一單元中的“hi”“hello”“Good afternoon”等交際用語,然后向劉濤的父母介紹自己,用到第二單元中的“I’m——”。要求參加交際活動的學生表情自然,用語正確。在客套完之后,其父母或者劉濤本人邀請小伙伴們享受美食,用到本單元的交際用語“Would you like——”,并獲得正確的應答。
本次教學情境融合了多個單元中重要的交際用語,再現了較為真實的生活情境,對學生的吸引力非常大。當教師把生日聚會中可能用到的生日用品和剛剛學過的本單元招待他人的食品放在講桌上,學生就會有一種較為真實的生活體驗感,其活動的參與主動性被有效激發。活動開始后,學生頭頂上都帶著標有自己是誰的帽子,然后進行口語交際。這些漢語中非常容易的日常用語用在英語交際情境中其實需要靈活的應變能力,對英語交際用語也要非常熟悉。關鍵是學生對這種生活體驗式教學有著期待、喜愛等積極情感,這種生活的熟悉度會降低他們對英語口語交際的恐懼感和陌生感,提升英語語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英語交際與漢語生活環境的契合度,提升學生對英語口語交際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英語口語交際的探究欲望和活動參與積極性。
互動教學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就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隨著學生課堂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互動教學模式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主流。在筆者看來,互動教學模式符合語言學習的自然法則,因為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與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相比,大幅增加了學生英語語言的輸入量和輸出量,讓學生在思考、應用、犯錯以及分析和反思中摸索、體驗英語語言的語用規則,凸顯了環境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和感染作用,讓語言的交際功能得到重視,還原了語言學習的本質和目的。
例如,在Unit 6《Colors》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筆者不僅講解了教材中所給出的顏色,也讓學生用翻轉課堂的方式課下拓展了其他顏色的認知。因此,在課上互動的時候就具備了扎實的語言交際基礎。教師和學生把自己準備的各種顏色的水果、物品等拿出來互相提問。在這種分享、溝通和競賽中,學生對英語詞匯、交際用語等都有了一種復習、應用和再認知的體驗。每個學生都在開口交流,在笑聲中糾錯,在笑聲中收獲,在熱烈的氣氛中,耳朵聽到的、口里表達的、肢體輔助的都是英語語言。
筆者感覺學生把這種互動當成了一種彼此間互相試探英語水平的游戲,希望對方出錯,也害怕自己出錯,因此,在準備環節學生做得都很充分,而這樣也正好證明互動氛圍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認知感官和學習主動性,形成極為強烈的感染力,而這種感染力是教師自己講解無論如何也難以企及的。這種互動次數的增加和互動氛圍的養成會逐漸消除學生不敢開口的消極心理,形成英語脫口而出的語用習慣,逐漸擺脫漢語負遷移的影響,形成英語表達的思維習慣。
互動的過程不僅是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生分享、合作與相互學習的過程,在大量的pair work或group work中,學生體會到彼此間的友誼、美好的情感以及尊重和互助的重要性,不僅對學生英語口語思維的形成有利,對學生情感的完善也有很大的幫助,而這種情感的完善也反過來對英語學習產生極其重要的催化作用。
學生對英語口語交際活動有期待感和成就感,他們才會有更深切的參與意愿和更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而這種成就感和期待感一方面來自其參與互動交際活動的體驗,另一方面則主要來源于他人對他們活動行為的認可與尊重。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英語口語教學活動中和活動后要對學生進行積極而適度的教學評價,這種教學評價應當是多維度的,不要拘泥于學生的英語認知層次,要看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是否有所進步,是否有思維的亮點,要幫助學生學會做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幫助他們分析其他學生給予自己的建議,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可發展性以及成長空間。
例如,以小學三年級下冊《How old are you》這一單元中,對于膽怯的學生,筆者站在一個對他沒有威脅的距離,以親切的笑容鼓勵他,對他發言的態度和發言中的亮點給予“Good job,I love your words”等評價;對于幾次積極發言和學生小組活動中積極幫助他人的學生,給予拍拍肩膀等肢體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和支持;對于在對話過程中有意識地轉換人稱的學生,筆者單獨把他的句子放在黑板上予以口頭表揚,讓他感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讓其他學生看到榜樣的力量。
筆者發現學生非常尊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在聽的時候態度認真,身體坐得筆直,眼睛閃閃發光,不愿意錯過評價中的任何一個字,而且他們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當說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的時候,有的學生會不由自主地為自己伸出大拇指點贊;當評議其缺陷的時候,如果不服氣就會鼓動嘴巴,表現得很氣憤;如果說到了他認為自己確實需要改的部分就會垂頭喪氣,表示自己目前還無能為力。筆者總是遵循這樣的評價原則,雖然是多元評價,雖然是缺點和優點都要放在明面上講,但是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感到自己有資格、有能力獲得這種成功和尊榮,他們也有能力來改正自己的缺點,取得更大的進步。
綜上所述,口語交際能力是英語學科學習必會的四項應用技能之一,如果不能從學生最初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就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他們在日后的英語學習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口語交際障礙。要激發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和活動參與意識,并提升其口語交際能力,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化的交際場景中,在互動性良好的交際氛圍中體驗英語的表達價值,感受提升英語交際能力的快樂,在他人的評價中感悟到自己的成長,在尊重和成功的意愿中滋生參與的主動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從而養成在英語交際環境甚至漢語使用環境用英語表達的習慣,讓情感成為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提升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