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戴樓中心學校 胡曉紅
泰戈爾說過,“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童真的世界充滿好奇,充滿幻想,天真爛漫,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是對這個世界的豐富和張揚,而不是對童真的壓抑和抹殺。小學語文課堂更應該是孩子們的樂園,是童真世界里一道靚麗的風景,是一片生機無限、活力飛揚的綠洲。
“水嘗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情趣與夢幻的肥沃土壤,是能夠讓孩子們體驗到情感愉悅和精神滋養的地方,而不是埋沒和扼殺童真的場所。童真,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是小學生的情感底色,喚醒它、點燃它、激蕩它、飛揚它,把童真的種子播撒在語文課堂,就會萌芽出趣味的枝葉,就會生長出快樂的果實。
比如《三個小伙伴》這篇課文,它本身就是一篇童話,充滿了童真和童趣,但要讓孩子們融入童話的世界里,享受童真的樂趣,還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制造懸念是課堂教學最常用的一種激趣方式,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有效抓住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以童真的心融入童話的世界里去,從中享受童話的樂趣。“同學們,你喜歡小動物嗎?你都知道哪些小動物?你養過小動物嗎?”喜歡小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也是他們童真的體現,這么一問,就可以激起孩子們的生活體驗。之后教師再展示課文中的插圖,讓他們認識小野豬、小袋鼠和小象。“誰認識插圖中的這三個小動物?它們都有什么特征呢?”隨著問題的引導和深入,孩子們很快就會總結出:“小野豬有一個長嘴巴,小袋鼠胸前有一個大口袋,小象長著一個長長的鼻子。”這些看似幼稚的問題,就好像是童真的種子,童真回到課堂,學習就有了興趣。
“一石激起千層浪”,抓住關鍵點、找準切入點,往往一個好的問題就像擊浪的投石,一經拋出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提綱挈領,因勢利導,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讓課堂充滿生機。
童年是浪漫的季節,是詩意的年華,是多夢的歲月。在童年的世界里孩子充滿著幻想,他們的內心是靈動的,奇思妙想,多姿多彩,一旦被理性掩蓋,那種天賦的生命活力就會被抑制,那將是一種莫大的損失。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應該為學生們創設童真的情境,呵護和滋養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們在童心課堂放飛童心,回歸童真。
比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可以采取“演讀”法,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童真的氛圍,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所謂的“演讀”,就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模仿文本當中的不同角色,采用表演的形式原汁原味地朗讀課文,從而更生動、更深入地體驗文本當中的情境。可以讓一個學生戴上狐貍的頭飾來扮演狐貍,另外一個學生扮演烏鴉,“親愛的烏鴉先生,你的羽毛真漂亮……你的嗓音真好聽……”烏鴉非常得意,就唱了起來,“哇……”。這樣來“演讀”這篇課文,就會把課堂變得有聲有色,也會讓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走進課文的情境當中,更深刻地感受狐貍的狡猾和烏鴉是怎么上當受騙的。這樣一堂課不但充滿了童趣,又能讓學生在表演當中對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入境始于親”。要想讓學生明理,必須讓他們去親身體驗和感受,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有真情實感。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童真為孩子們創設情境,營造童真的氛圍,這堂課就會入心入腦,生機無限。
在童真的世界里,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不一樣的精彩,語文課堂也會因為飛揚的個性而美麗。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他們用童心去自主探究,成為積極的探索者和創造者,幫助孩子們打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縱情翱翔,學習就會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語文課堂也會變得童趣盎然,童真飛揚。
比如在教學《西湖》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可以作為激勵者、促進者、輔導者和協調者,營造主動參與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為此,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獨立完成搜集有關西湖的資料任務,可以是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也可以是景點介紹或詩歌散文,讓學生從個體角度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獨立探究,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說說自己心中的西湖是什么樣子的,喜歡西湖的什么,并說出喜歡的理由。這樣一來,從孩子們自己的視角分享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認識,再來對照文中的西湖,吸取別人的長處和精華,充實自己的體驗。每一個孩子眼中的西湖每一顆童心里映照的西湖,一個多姿多彩的西湖便呈現在課堂上,并且充滿了童真童趣。
自主探究的過程,就是放飛童真夢想的過程;相互交流與溝通的過程,更是學習成長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給童心更多的自由、更開闊的空間,每一顆童心都能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有句話叫做“好學生是夸出來的”,這句話雖然有些失之偏頗,但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評價無疑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于一名小學生而言至關重要,他們純真的童心非常敏感,經常給予鼓勵性評價,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體會進步和成功的喜悅,童真之樹就會碩果累累。
比如教學《小露珠》一課,按照五個人一組進行分組學習,每個小組除了一人擔任主持人之外,其他四個人分別扮演小露珠、小青蛙、小蟋蟀和蝴蝶,讓他們通過動作、語言、神態來表現這些小動物的不同特點,進行不一樣的文本學習。傳統教育模式中,優等生是課堂的“寵兒”,所有的獎勵和贊美常常會集中在少數幾個同學身上,這種結果往往會導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語文課堂就會被分化。通過分組教學,不但可以有效解決層次分化的問題,更能突出每一個學生的特長,讓他們都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都能體驗到被表揚、被稱贊的“成就感”。作為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甚至是整個過程中,都不要吝嗇你的微笑和贊美,哪怕是點一點頭、一個微笑、輕輕的一次鼓掌、一個點贊的動作,都可能成為童真之心的一粒種子,在孩子們的心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
但是,有效評價不等于一味贊美,而是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進行鼓勵和促進,即便是批評和建議,也要考慮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既要客觀,又要易于接受,這樣才能成就高效的語文課堂,收獲童真的果實。
童心是有翅膀的,把童心拘囿于課堂或者書本,本身就是對童心的壓抑和限制。要想讓孩子們打開童心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自由飛翔,就必須給他們起飛的契機,給他們更廣闊的天地。
比如《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篇非常普通的課文,在做完文本教學之后,本來即可進入下一篇課文的教學活動,但為了讓學生加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增強對這種情感的體驗,可以設計一個拓展和延伸的補充:“一年以后,葉子們又一次相遇了。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片葉子,你想對大樹、對朋友們說些什么呢?”以此為題,首先讓學生們拿起筆寫一寫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再分別把自己想說的話說給大家聽,讓孩子們在童真的情境當中再次體會葉子與樹的那種情感,讓課文學習結果得到加強和鞏固,更多的是為孩子們營造了一種充滿童趣的課堂環境,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童真樂園的門。
有效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起到加強和鞏固的作用,甚至是舉一反三的效果。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就是積極進行課外拓展,把一顆顆童心帶到大自然中去,帶到生活實踐中去,帶到更豐富、更自由、更新奇的世界中去,為他們打開童真的樂園。
總之,童真是一片充滿想象力的天空,只要我們用童真的眼睛去看,用童真的語言去說,用童真的心去溝通與交流,用童心去進行教學活動,語文課堂自然會煥發出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