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實驗小學 王愛萍
數學是學生學習當中一門基礎且重要的學科,也是一門培養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學科。小學作為學生接觸數學的開始,計算作為其核心,是老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核心素養觀下,對于數學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要求,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要促進其各方面的提高。本文將通過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進行分析,尋找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
新課標當中明確符號意識、模型思想、幾何直觀、提出數感、運算能力、數據分析觀念、推理能力、空間觀念、應用意識以及創新意識是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十個核心素養,而學生的運算能力又是其中最基本的。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當中,由于老師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太過注重學生的成績,往往會忽視學生的教學,對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檢測也過于簡單,太過于片面,使得學生容易產生只要算對的心理,不利于其綜合能力的提高。其次,對于計算教學僅僅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的,再加上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本來就不是很成熟,很貪玩,很少有學生會在課堂之外的時間研究計算方法,總結經驗,沒有繼續學習的意識,不利于其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些都是在日后的教學當中小學數學老師需要關注的地方,需要師生合作才能改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數學老師在計算教學當中,不僅是要教會學生有關計算的知識以及方法,解答學生的疑問,也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這個意識指的是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符合新課標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比如說在乘法的教學當中,要求同學能夠掌握乘法的含義以及計算方法,這時候同學們已經學習過乘法口訣,因此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計算。在課堂導入部分,老師可以事先給出學生一些計算題目,讓學生嘗試計算它們的結果,并鼓勵同學大膽說出自己的計算結果,老師不管學生計算對與錯,都要給予鼓勵。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問題,主動學習,且在此過程當中,他們對于知識是主動吸收,而不是老師灌輸,更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數學的學習當中涉及很多的計算知識都是非常抽象的,學生對此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當中一定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比如在《加與減(一)》的教學當中,要讓學生理解加法與減法的含義并在已有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計算,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他們剛剛接觸到有關數學的計算,還是有點難度的。因此老師在上課過程當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用淺顯易懂的事例來解釋相關知識點的含義。“加法”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數字的和,老師就可以采用舉例子的方式問同學:鵬鵬本來有3支鉛筆,媽媽又給他買了4支,那現在他有幾支鉛筆?在教學結束,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減法和加法對計算的結果進行驗算。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使得學生對所學的計算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加強了對知識的記憶,對學生持續性學習是很有利的,值得提倡。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我們不難發現,課堂之上往往都是老師在喋喋不休地講課,學生在下面聽講,至于掌握了多少則是不可知的。課堂成為老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處于從屬地位,這樣很不利于發展學生的素養。老師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好成績,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但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對各種新奇的事情有很大的好奇心。因此,在計算課堂的教學當中,老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比如說在小數乘法的教學當中,要求學生能夠在整數乘法的計算基礎之上,發展小數乘整數及積的變化規律。由于小數的概念還是比較抽象的,如果老師能在課上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做整數和小數的變換來進行教學導入,那么學生就很容易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規律,從而很容易就能計算出其結果,同時,老師要讓同學們舉手回答計算過程。在日常教學中,要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吸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讓他們能夠大膽地站起來說出自己的想法,提高其課堂參與度。
總之,核心素養作為一個新提出的概念,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將核心素養的培養寓于其中,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找到計算的本質,得到正確的計算方法,為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讓他們知道用發展的眼光去面對所遇到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獲得與其自身發展需求的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