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明 張奮樂 吳俊寶



摘要:本文選取我國2016-2018年建筑業上市公司中有進行跨國經營業務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回歸分析尋找企業國際化水平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建筑企業國際化水平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呈顯著線性正相關關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listed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18 that have trans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s used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enterprises and their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關鍵詞:建筑企業;企業績效;國際化水平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corporate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level
中圖分類號:F426?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6-0149-02
0? 引言
建筑產業鏈長,涉及產業部門眾多,既是國民經濟中眾多產業部門生產要素的供給方,也對其他眾多產業部門的產品和服務產生需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明確自己的發展戰略,其中企業的跨國經營戰略是企業在開拓國際化的道路上的重要戰略,企業國際化水平對績效的影響成為關注的重點,兩者之間的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業的跨國經營戰略制定的合理性。因此,探究現階段我國建筑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和公司績效的關系對于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的效果的體現有很大的必要性,也可基于此為建筑企業達到跨國經營戰略提出建議。
1? 文獻綜述及假設提出
很多學者已經對企業國際化水平和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呈現多種類型:線性關系、U型或倒U型、S型關系和沒有顯著相關關系。對于U型關系和倒U型關系,陳礪等(2018)[1]選取2009-2016年中國制造業企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企業國際化水平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為U型關系,短期內呈現顯著負相關關系,從長期來看,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Capar & Kotabe(2003)[2]以及陳巖等(2014)[3]分別以81家德國主要服務型企業和2008-2011年186家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驗證了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與績效的關系分別呈U型關系和倒U型關系。傳統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認為跨國經營企業國際化不但有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還能增加企業的正面利益。Lu & Beamish(2001)[4]、吳曉波和周浩軍(2011)[5]以及聶彎、謝彥明等(2016)[6]、Contractor & Kundu(2003)[7]等學者都認為企業國際化水平和績效之間呈S型關系,多元化程度不同的企業,其國際化水平與績效之間有不同的關系。
雖然眾多學者對于企業國際化程度和績效之間關系的結論不盡相同,但大多都是從企業開始采取跨國經營戰略進入國際市場的國際化發展全過程的角度來說的。普遍認為由于文化差異、缺乏相關的處理國際突發情況的經驗以及資源和核心能力的不足導致企業前期會處于虧損狀態。企業對于跨國經營中會遇到的各種風險及問題有更從容的應對策略,企業國際化水平的提高會促進企業的經營績效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建筑企業跨國經營的國際化水平與公司的績效之間的關系為顯著線性正相關關系。
2? 研究方法
2.1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以2019年最新建筑業上市企業為基礎樣本,排除園林綠化版塊業務和其他范圍小的業務分類,結合2018年《工程新聞紀錄》(ENR),共選出36家具有跨國經營業務的企業。根據數據獲得的可行性,選取2016-2018三年數據,最終可用數據為93個。
2.2 變量選擇
被解釋變量:公司績效(CP),以資產收益率表示。解釋變量:企業國際化水平(IL),本文以海外營業收入除以總營業收入來表示。控制變量:公司規模(SI),以公司總資產表示;企業存續時間(AGE),指企業從成立到數據記錄年之間的時間長度;企業成長能力(GR),以營業總收入增長率表示。
2.3 模型設定
根據假設,對于企業國際化水平與公司的績效的關系,將模型設定為一元線性模型:
式中被解釋變量CPit為i公司t年的績效;解釋變量ILit為i公司t年的國際化水平;∑Xit為i公司t年的各個控制變量;μit和αi為時變和時不變誤差;γi為時變不隨個體變化誤差。根據國際化理論,若β1顯著,說明上市建筑企業國際化水平與公司績效呈顯著線性關系。若β1同時為正,則說明企業國際化水平與公司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3? 結果討論
3.1 描述性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從國際化水平(IL)來看,由于企業樣本數量相對較小,從各企業單獨的數據來看,企業間還是有不小的國際化差異。在成長能力(GR)方面,各上市公司的規模、體量相差較大。在跨國經營過程中,如何逐年持續獲利,保持較好的收入增長率,各企業情況不盡相同,差別也較大。從企業持續時間(AGE)來看,各公司在建筑行業的經營的持續時間存在很大的差異。總的來說,企業的跨國經營、發展壯大、國際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長期發展的過程。
3.2 相關性分析
根據表2,部分變量之間呈現顯著相關關系。進行OLS回歸分析后進行相關性檢驗,各解釋變量的VIF均小于1.5,沒有多重共線性。由表2可以看出,企業國際化水平(IL)與企業績效(CP)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91516,且通過1%顯著性水平,說明二者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初步驗證了假設。
3.3 回歸分析
從回歸分析結果來看,解釋變量企業的國際化水平(IL)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正(0.582615),并且通過0.1%顯著性水平,說明企業國際化水平(IL)與公司績效(CP)是顯著正相關的線性關系,說明假設成立。根據表3,回歸模型的F值為10.038,并且通過了0.1%顯著性水平,證明回歸模型是有效的,可以用來解釋所提問題,驗證假設。即企業的國際化水平每提高1%,公司的績效會提高5.8%。表3中企業的成長能力(GR)系數為正(0.257178),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企業的成長能力,即公司每年的營業收入能力也與公司的績效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也可看出企業規模和營業持續時間與企業績效沒有顯著相關關系。
4? 結論與建議
經過數據分析結果,現階段,建筑企業的國際化水平與公司績效之間關系呈顯著線性正相關關系,即企業的國際化水平提高,會顯著促進企業經營績效的增長。建筑企業應該根據遵循發展規律,多借鑒前人經驗,提前做好戰略準備,對于出現的成本超支的情況不過分擔憂,持有積極行動的心態繼續經營。進入發展階段的企業,進一步在已有基礎上完善企業的國際化戰略,逐步擴大國際市場,提高國際化水平。建筑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在國際上進行國際工程承包時,應事先學習相關的國際法律法規,遵循世界銀行的相關條例規定。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戰略制定時,企業高管應結合企業整體方針戰略,綜合評估企業各方面資源和能力,廣泛參考借鑒之前已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經驗,事先做好風險應對措施,結合實際制定符合自己企業發展的戰略。
參考文獻:
[1]陳礪,黃曉玲.中國企業國際化水平對公司績效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2):59-63.
[2]Capar N, Kotabe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ervice fir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3, 34(4):345-355.
[3]陳巖,蔣亦偉,王銳.產品多元化戰略、企業資源異質性與國際化績效:對中國2008-2011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檢驗[J].管理評論,2014(12):131-141.
[4]Lu J W, Beamish P W.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M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 565-586.
[5]吳曉波,周浩軍.國際化戰略、多元化戰略與企業績效[J]. 科學學研究,2011,29(09):1331-1341.
[6]聶彎,謝彥明,于法穩.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中國上市重工業企業的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6, 35(12):58-63.
[7]Contractor F J, Kundu S K, Hsu C C. A three-stag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the link between multina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he service sector[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3, 3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