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武權 陸雙妹 陳紅
摘 要:本文以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背景,從我國高校報廢固定資產處置角度,分析報廢資產處置方式傳統單一、報廢資產處置制度不健全制度執行難、回收環節管控力度不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探尋解決我國報廢固定資產回收處置的新路徑。
關鍵詞:高校;資產處置;管理思路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高等教育改革,每年更新配置大量資產,產生大量報廢固定資產,現階段規范報廢固定資產處置最后一環節管理,避免國有資產處置環節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踐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固定資產處置現狀
第一,報廢資產處理方式傳統單一。當前各高校報廢固定資產處置一般有廢品回收公司回收、集中交易平臺交易、捐贈、殘值較低的自行拆解后按垃圾處理幾種處置方式。廢品回收公司回收存在無資質回收機構收購處理情況,增加了違規的風險。集中交易平臺、捐贈國有資產手續復雜復雜,一般高校也不采用。
第二,報廢資產處置制度不健全,執行難。一是高校固定資產報廢處置均按照國家相關部門政策文件執行,根據生態環境部中國固廢化學品管理網站獲悉納入固廢管理的包括危險廢物、電子廢物、危險化學品、有毒化學品等14項法律法規,但筆者對以上法規進行對比發現,高校自身固定資產的特點對于殘值較低的,如大件學生桌椅等家具報廢處理未做規定,存在法律漏洞,無法可依。二是法律法規執行難。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為例,2009年2月25日簽發的國務院551號令《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已頒布實行10年,目錄長期未做修訂,與現實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存在一定差距;筆者就本省省內高校了解,固定資產回收處理大部分均未嚴格執行此條例。
第三,報廢資產殘值評估難度大,交易成本高。一是按程序規定,單位應對已報廢資產進行殘值評估后進行回收處理,但會計師事務所對報廢資產進行殘值評估多以資產賬面價值為評估費收取計算依據,最終評估費遠高于報廢資產殘值收入。二是會計師事務所評估人員對報廢資產使用情況、損耗程度不了解,最終的殘值評估結論可能不準確。基于以上兩點大部分固定資產處置單位不會選擇進行報廢資產殘值評估,直接進行回收。
第四,報廢資產回收處置環節管控力度不足。一是有資質的處置公司地域分布不均衡。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為例,根據生態環境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信息系統全國有資質的企業共計109家。從地域分布看,少于2家(含2家)的均為12個西部省份(廣西、貴州、云南、山西、甘肅等),7家以上的為江蘇、河南、廣東三省。二是廢物處置公司處理壓力大,存在無資質機構非法處置空間。截至2017年,根據江蘇和云南兩省現有具備資質的回收公司及兩省人大常委會審議2017年度國有資產數據,江蘇有資質的回收公司粗略核算(未剔除不動產數據)每家企業年處置額為2694億元;云南有資質的回收公司粗略核算(未剔除不動產數據)每家企業年處置額為4182億元,遠高于江蘇,造成回收公司處理壓力大,為無資質機構回收處置報廢資產提供了生存空間。三是回收機構公平競爭不充分。四是廢物跨省轉移辦理各地區程序差異,增加回收公司處置成本,從而壓低報廢資產競拍價格,存在低價進行國有資產處置的風險。
第五,高校國有資產主管部門重資產采購、輕固定資產報廢處置管理。國有資產主管部門對資產配置、招標采購、資產調劑、資產處置均有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各省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辦法及資產配置管理辦法相關法規規范,而高校固定資產報廢處置“最后一公里”即報廢資產處置可參考法規幾乎空白,也很模糊,參照《招投標法》和《拍賣法》均不合適。
第六,國有資產處置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學習力度不夠。一是國家財政、機管局、環保、國資委、發改委、質監、教育部門等部門出臺的相關法律規章涉及范圍廣、內容比較全面,但當前國有資產管理的各部門相關文件分散零散,數量較多,存在僅僅做到了文件轉發上傳下達,缺少對制度文件的整合,未對國家、地方相關法律規章執行情況進行監督。二是宣傳教育方式單一,政府部門無牽頭單位組織相關系列法規學習,甚至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對報廢資產處置相關程序不清。三是國有資產處置主體(固定資產報廢單位、報廢資產回收企業等)涉及資產報廢等業務工作時,因法規宣傳教育學習不充分,出現業務工作運用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等情況,增加了業務工作違規和環境污染的風險。
二、提升高校固定資產處置管理的思路
第一,加大國家相關法規宣傳學習力度,創新高校固定資產處置方式。
一是生態環境部、財政部、教育部、發改委等部門協同配合,從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加強引導,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固廢管理法律法規。針對國有資產管理各主管部門、國有資產使用單位、報廢物資回收企業開展專場培訓,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培訓學習效果。相關主管部門制定相關制度匯編,為國有資產處置單位做好制度保障服務,提高各單位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運用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執行監督機制,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問題問責,對于違規處理國有資產的加大約談等懲罰力度。
二是創新捐贈、資產共享平臺、集中回收交易平臺、回收再利用等其他報廢資產處置方式。捐贈方式是有效利用國有資產的方式,應加快建立公益信息網、資產共享平臺建設,發揮國有資產利用的最大價值。集中交易平臺方式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從公共經濟學角度有效環保處置好報廢固定資產具有正的外部效應,政府部門應積極支持鼓勵,提供相應的政府補貼,一方面解決了資產處置單位處理的難題,另一方面有資質的回收企業可通過平臺公平競爭,通過市場方式調節資產殘值。
三是加大國有資產處置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學習。針對國有資產管理各主管部門、國有資產使用單位、報廢物資回收企業開展專場培訓,并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培訓學習效果。相關主管部門制定制度匯編,為國有資產處置單位做好制度保障服務,提高各單位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運用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高校報廢固定資產相關法律法規。
一是針對高校固定資產規模大、種類多等特點,針對家具類、文體器材類、玻璃器皿等耗材類制定相應的報廢資產回收環保處理法律法規,以防止通過傳統焚燒、按垃圾隨意丟棄掩埋等方式處理造成環境污染。
二是出臺制定家具生產企業強制環保標準,保證生產家具的質量和使用壽命。根據《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規定,家具類使用最低年限為15年,因實木家具價格高,實際當前高校大批量采購的家具大多為木屑壓縮高密板,高密板不防水防潮,不宜隨意搬動和修復,進而導致未達到最低使用年限就已經報廢無法使用。
第三,加快建設國家家具類報廢回收處置公共服務體系。一是建立發電廠等能源類焚燒利用體系。報廢家具搬運至垃圾分類處理廠進行分類處理,將可燃物運往發電廠焚燒發電。二是財政部門、環保部門、電力部門等政府部門建立報廢資產回收服務機制,通過財力和物力等為垃圾分類處理單位、家具報廢單位和發電廠做好鼓勵報廢家具分類處理公共服務。
第四,建立報廢固定資產殘值評估標準。建議根據固定資產已使用年限與資產損耗程度相關系數、賬面價值、累計折舊額等指標,制定報廢固定資產殘值評估標準,以便比較科學合理的對報廢固定資產殘值進行評估,為競拍低價定價提供依據。
第五,加大報廢資產回收處置環節管理力度。一是根據不同省份國有資產規模,審批成立一定數量的具備相應資質的回收公司,滿足地方廢舊物資處理需要。二是簡化廢舊物資跨省轉移審批程序,鼓勵省外有資質的回收企業參與競爭,確保報廢固定資產科學、規范、環保處理,避免造成環境污染。三是特別要加大縣鄉一級環保督查力度,加大對城市報廢物資運輸的檢查,避免無價值物資轉運縣鄉鎮隨意丟棄、焚燒、填埋造成環境污染。
第六,加快推進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加大“放管服”力度,強化頂層設計,探索政務創新,進一步推動政府部門間協同創新工作機制。一是強化財政部門、機關事務管理部門、國土部門、環保部門、國資委等部門工作協同,加強各部門規章制度銜接,避免政策沖突,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二是各高校與國有資產主管部門互派人員交流,增強各主體間國有資產管理的業務學習,提高政策實際運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的水平。三是提高主管部門公共服務的觀念,減少不必要檢查、審批、考核,建立定期聯合指導基層服務的機制,提高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四是特別要做好對物資回收企業及從業人員的服務,因這類從業人員數量多、文化水平低,做好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改變觀念,進而提高報廢資產回收處置規范性、環保水平。
三、結語
高校國有資產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規范的國有資產管理為高等學校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加強從國有資產配置到報廢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管理,避免出現真空管理環節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因此健全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政府部門為國有資產管理提供好配套公共服務,高校和報廢物資回收企業積極履行好社會責任,使國有資產報廢處置“最后一公里”有法可依,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共同參與,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環保的國有資產報廢處置道路,對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陶震宇.高校固定資產報廢處置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6)
2.王麗芬,王延剛.關于高校固定資產處置管理的思考.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
3.鄧健萍.當前本科院校固定資產報廢與處置管理的思考.生產力研究,2012(5).(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