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沭陽縣茆圩中心小學 徐淑玲
近幾年,小學數學教師都在積極嘗試開展有效的問題探究課堂教學。以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出發點,安排合理的探究問題是教師激發小學生探究欲望,保證問題探究教學高效進行的必要選擇,下面就對怎樣運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問題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知識進行分析。
1.對問題的描述應該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
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對很多有深意的話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所以,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教師提出的教學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該盡量簡化對問題的描述,采用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教師向學生描述問題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別設計不用的問題描述方式,隨著年級的升高,問題的描述逐漸學術化。比如,對于一、二年級理解能力差的小學生,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時,可以不用大段文字,而是用圖形或者表格等更直觀的形式呈現問題。
2.盡量給小學生創設熟悉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教師提出的教學問題產生探究興趣,讓學生可以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思考問題。給學生創設他們熟悉的情境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地思考問題,把知識與自己熟悉的情境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小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主要就是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以生活情境為依托,找到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的結合點,從這里入手設計生活情境的教學問題。比如,數學計算在生活中的運用隨處可見,教師在教學生數學計算時,完全可以用學生去買東西這個真實的生活情境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
1.優化教學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問題探究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小學生一堂課都注意力集中對教師而言并不容易,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缺乏興趣,教師沒有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給學生制定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為了讓課堂上的問題探究能夠引起學生興趣,使得小學生都愿意配合教師積極思考問題,數學教師一定要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上多下功夫,分析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知道什么樣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比如,當教師在講周長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用這樣的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老師手里有5 厘米~10 厘米長度不等的花邊,如果同學們想裝飾自己的桌子,把花邊繞到桌子面的四周,同學們知道自己可以選擇哪些長度的花邊和分別選幾根能夠正好把桌子裝飾好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拿著準備好的工具做實驗,這樣學生一定會對周長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2.加強探究引導,保證探究質量
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教學問題并不是對學生放任不管,讓學生隨意討論問題、思考答案。如果數學教師對小學生的探究過程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思路就很容易出現偏差或者卡頓,導致學生的探究沒有意義或者沒法進行下去。沒有教師引導的問題探究課堂很容易出現課堂紀律混亂的問題,所以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對學生給予引導是有必要的。當學生探究問題時,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應該講究時機和方式,如果學生一遇到困難,教師就把答案給學生,學生會逐漸對教師產生依賴,不愿意自己去解決困難。如果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不引導學生,學生的探究過程可能會無法繼續,長此以往,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會受到打擊。因此,適當的引導在學生探究問題時很重要。比如,當教師在給學生講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把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與加法進行類比,自己找運算規律,理解了交換律和結合律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嘗試理解分配律。為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出一些運算題目讓學生去探究,如交換律:7×5=,10×7=;結合律:4×8×6=,7×5×6=;分配律:4×(4+6)=,9×(8+6)=。這些簡單的題目學生會了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分析,加大題目的難度:47×56( )47×7×9,45×40×5( )5×45×40,20×(4+8)( )20×4+20×8,在( )內填入“>”或“<”或“=”符號。當題目比較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先分析題目中運用了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中的哪一種或者哪幾種,之后把題目拆開看,化簡成學生熟悉的等式。這樣學生就會逐漸有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探究能力逐漸增強。
3.開放探究形式,重視合作探究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一個人的智慧總是比不上大家在一起的智慧,數學教師在開展探究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幾個同學共同完成探究任務,解決比較難的問題。為了節省課堂時間和保證合作探究學習的效率,教師可以在上課之間就把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之后針對課堂上的教學內容給每個小組布置課前預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上課之前預習課本上對應的知識點,思考教師布置的預習問題,這樣的合作探究模式核心在于讓學生先學。比如:當教師在教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先以小組為單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同學們上課之前先看教材上這一節的內容;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么得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與它們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把教材上的課后習題做完。之后,每個小組的同學在一起完成這個任務:計算我們班級教室的面積,每組探究出自己的計算方法,給出計算結果,在上課的時候,我們來比一比哪一組計算得最準確。這樣的課前預習過程就是學生自己探究問題的過程,以小組為單位一起進行探究有利于學生互相督促、互相鼓勵,能夠大大提升學生課前預習和探究的效率。
綜上所述,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在如今重視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背景下,已經在很多學科中都有運用,雖然問題探究的運用范圍已經擴大到各個年級和學科中,在教師的教學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問題探究模式的運用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問題探究流于形式、學生對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沒有探究興趣、教師的問題設計得不夠科學合理等等。為了更好地運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探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