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琴
(南昌航空大學附屬小學紅谷灘分校,江西 南昌 330038)
教學以來我一直同時擔任兩個班的數學老師,兩個班的孩子有很明顯的差異,區別在于課堂專注力,一個班的孩子80%以上會很認真聽講,另一個班的孩子相對來說就不是很理想,我在思考為什么同樣的課,聽課的效果卻差異這么大,可能是時間分配不均勻,因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因此和這個班孩子接觸的時間更長,對他們更了解,同時,我想對于以后的課堂的設計方面需要下功夫。下面我主要針對我班的一名后進生教育教學進行反思。
該生叫范哲涵,學習主動性一般,家長太忙,主要是爸爸管學習,但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孩子本身很懂事,但因為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想學但接收不了新知識,因此針對他這種情況,我免去他每周的數學知識要點總結,我讓他把大把時間用到課堂基礎作業上,例如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豎式計算,大部分孩子都已經掌握了,但在上了3課時后,他在計算時總是會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于是我開始思考,怎么樣可以解決這種現象,我回到知識的原點,讓孩子每算一步就空一行,再算一步,每寫完都要畫好線,然后縱向也要劃線,這樣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每個數位上的數字,再進行相加,終于,運用完這種方法后,計算錯誤減少了很多,看來對于這種孩子很適合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我以后遇到的學困生。為了讓他能跟得上我的節奏,要求他課前預習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于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
通過這個孩子的事例,啟發了我,因為每個孩子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于是我需要將孩子們分好類,對于有些孩子確實需要放慢腳步,適當的調整作業,使得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到了高年級孩子們的自主能力也提高了,因此在這段時期里我不同于低段的教學有以下兩點:
每周上完課,我都會布置這項作業,目的是讓孩子們很好的去梳理本周所學的知識,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都是一句兩句的寫,到后面孩子們越來越嫻熟,明白了怎么寫,寫的內容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還有些圖文并茂的,還有些會寫出自己在本周里哪些是掌握的不夠的以及遇到的疑惑,這些都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去輔導孩子們,而且每周一我都會及時進行批改,對于寫的好的進行加分,作為評選三好學生的標準之一,上課前我會把一些寫的好的作業讀給大家聽,讓大家去效仿,為了鼓勵孩子們,多思考,我常常說有些孩子寫的這本數學知識要點都可以出書了,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就是一份很不錯的復習資料。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讓孩子們當堂寫課堂作業,當堂改,我發現這種方法,孩子們很樂意接收,而且很喜歡這種方式,于是我就在想,既然孩子們喜歡,就好好的利用起來,而且這樣做也有很多好處,其一在這期間我會第一時間關注學困生看看這類孩子掌握的情況,可以幫助我很好的了解孩子們掌握的情況并及時輔導,其二,對于完成的比較好的,我會讓他們作為小老師進行批改,對于他們來說,相當于二次復習;其三,對于一些寫作業不夠規范的,我有意讓他去批改一些書寫工整的作業,讓他進行學習。以后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都會運用這種方式;其四相當于給孩子們的作業減負。
這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持續不斷的反思過程,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學經歷,使之沉淀成為真正的經驗;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歸納和概括,提煉出其中的規律,使之成為有一定普適性的理論。沒有經過教學反思的經驗,其意義是有限的。如果教師只對個人經驗作描述性的記錄而不進行解釋,那么這些經驗就無法得到深層次解讀,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只有對經驗作出解釋后,對經驗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形成經驗的過程既是對經驗的解釋過程也是對經驗的理解過程。在教學反思實踐中,可以使用“反思檔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實記錄并分析所發生的種種情況,使之成為文本形式的經驗;二是對文本經驗本身不斷加工和再創造,使經驗得到升華,改善教師的理念與操作體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學理論。
數學教學的關鍵不在改變數學知識本身,而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與自覺鉆研數學的習慣,學生將終生受益。要不斷地將學習數學方法化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讓學生明白“授人以漁”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我教學生涯中,我只有不斷的去反思不斷的去總結經驗,多貼合每個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才能夠很好的去教學每個不同層次的孩子,才能夠讓學困生不困,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悅,進一步讓他們愛上學習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