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喜
(貴州省安龍縣龍山鎮肖家橋小學,貴州 黔西南 552406)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重視激發學生對于計算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計算充滿興趣,才能使學生把計算當成樂趣而不是負擔,讓學生在計算中收獲成就感,促使小學生算得快、答得準,進而更好的感受計算的魅力所在。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教師要關注對學生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開拓出更加適合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方法,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總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從數學科目本身的學習角度,計算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占據的比重很大,同時計算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的重要內容和考試重點。計算貫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數學教材、練習題、考試測評等內容中均離不開計算,小學生計算能力水平將直接決定數學學習成績及教學成果。其次,計算能力在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也具有極大的影響。計算能力與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小學階段的計算能力沒有培養好,那么學生未來的計算學習將會存在困難,甚至產生很大的阻力,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上存在困難。因此,小學階段是培養小學生具備計算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要知曉計算能力對學生的重要意義,關注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計算提升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1]。
對于計算的應用,首先要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只有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在遇到問題時展開思考,從基礎知識中尋找適合什么樣的計算規律、哪些數學概念等,并將數學知識予以歸類。理清以上問題才能對遇到的數學問題探索解決。類似的基礎數學概念、知識理解、解題延伸等都是培養數學計算能力的基礎,對數學計算能力提升起到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例如,在講解“加、減、乘、除”等計算知識時,首先要教會學生清楚了解數學概念,并學會其中的運算規律,進而在計算時才能靈活運用,提高答題精準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科目的學習都離不開興趣,只有具備興趣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以興趣為教學出發點,借助互動性的數學小游戲、數學運算大比拼等趣味活動,烘托課堂氛圍,將傳統教學模式下枯燥、壓抑的教學環境改變為活躍、互動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看到數學課堂也可以和體育、音樂等有趣的科目一樣豐富多彩、輕松和諧。同時,教師要擅于將數學知識及問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小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又能應用于生活,加深小學生對數學重要性的認識,從而更加積極的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2]。例如,教師在講解“四則運算”時,除了基礎知識講解和習題練習來佐證教學之外,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并獨立計算。可以以學生作為例子,某同學去超市買了15塊錢葡萄、3塊錢醋,最后身上剩下1塊錢,提問某同學總共帶了多少錢?借助實際案例讓學生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聯系,更快的知曉和掌握運算規律,最后得出正確答案。
縱觀當前小學生的數學書寫現狀,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養成正確的書寫習慣,經常在書寫過程中將數字寫錯,直接影響數學運算的準確率及計算能力提升。針對此現狀,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強調數學書寫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本子上多加練習,熟能生巧養成規范書寫,避免寫錯題目或數字的錯誤出現[3]。例如,教師在講解“1-10”的數字認識和加減算法時,重點強調6和0的區別,7和1的不同,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知曉數字的不同特點,進而規范的將數字進行書寫。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也要不斷示范,通過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導小學生養成正確的書寫習慣,為學生樹立榜樣作用。
驗算習慣可以說是培養計算能力的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學會驗算,最好是運用口算驗算,但如果學生較難運用口算驗算,也可以借助豎式計算,通過練習漸漸培養小學生具備良好的計算流程習慣[4]。同時,教師也要教會小學生掌握不同的驗算方式,以便學生在解答題目時更加游刃有余,在解題和講解時不斷提醒小學生遇題即驗算,從而更好的養成驗算習慣。
小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取決于計算速度和計算準確率。在日常數學科目學習中,包含很多的計算公式、定理等,如果小學生能夠將這些計算公式牢記并合理運用,那么計算速度也將逐步提升。因此,教師可以開拓創新,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積極研發編寫計算口訣,讓學生記住計算口訣,通過練習鞏固口訣記憶,進而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巧用口訣,提升計算速度,進而提高計算能力[5]。
綜上所述,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方向為目標,重視對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出更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模式,讓小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提升數學能力,更好的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