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璞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劉家臺鄉中學,河北 保定 072158)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這一要求突出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的思想和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
在數學課堂導入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挖掘出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更貼近生活,且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如趙海峰老師上《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創設了去商場購物的生活情境,看到物品價格選取學生生活熟悉的一組直接導入,如:練習本定價0.45元 一瓶礦泉水1.05元 一片創可貼0.1元 一本書25.25元 ……讓學生找出哪些是小數,并觀察今天所學的小數與以前認識的數有什么不同,通過引導對小數的特征及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接著趙老師從“元角分”這些生活常識入手,建立這些小數的實際價值,如0.45元其實就是4角5分,0.1元就是1角也是1/10元等,讓學生在熟悉的商品價格背景中借助直觀的圖示去體會分數與小數的內在聯系點,從而為后續的利用分數來理解小數做充分的準備。達到了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的自然鏈接,學生學得生動,學得精彩。
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自主探究,培養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不是被動吸收知識,通過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用已有知識處理新的任務,并構建自己的意義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盡量為學生提供貼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例如,著名特級教師黃愛華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出示“青島啤酒的酒精度為3.4%”、“紹興老酒的酒精度為15%”、“酒鬼酒的酒精度為52%”,然后問學生:“喝哪種酒容易醉?”“為什么喝這種酒最容易醉?”這個問題激發了全體學生的探索欲望,個個情緒高漲,積極思考、交流,最后發現了酒精度(百分數)這個數學問題,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這樣,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的大課堂之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探索數學問題,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學習數學的價值之一在于運用數學。為此,小學數學義務教材中已編入許多人們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應用數學的實例。如第九冊第12頁的《填寫現金收支單據》,第十一冊的《利息》、《保險費》、《稅收》等。通過對上述內容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但一線的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材中的日常生活問題會有滯后于現實的可能。原因之一,這些聯系生活的內容,由于社會的變革,有些內容已不符合實際。如許多刊物上都提到的《利息》一課,課本中求利息的公式是“利息=本金ⅹ利率ⅹ時間”,但從實行增收20%的利息稅后,實際可得利息的計算公式為“利息=本金ⅹ利率ⅹ時間ⅹ80%”。原因之二,教材不可能包括現實生活中所有的數學問題,甚至是一些很有應用價值的數學問題。如,人口普查與我們的統計知識有密切地聯系。怎樣進行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意義是什么?是切合實際的一個教學內容。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能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情況,及時修正教材,適當添加一些新的數學信息。
有一位數學教學研究者下學校搞調研。一位三年級的數學教師向這位專家訴苦,說他班上有五、六位學生兩步計算應用題一點也搞不懂。專家要這位教師叫來他認為應用題基礎最差的學生。專家交給這位學生10元錢,請他到學校邊的文具店去買2塊橡皮和3支鉛筆。這位學生不一會兒就回來了。專家問它有沒有把錢找錯。這位學生流利地把找錢的過程說了一遍。他說一遍的過程,是解答四步計算"應用題"的思考過程(找回的元數=10-橡皮的單價×2-鉛筆的單價×3)。為什么學生對生活中的四步計算“應用題”能“做”,而課本中的二步計算應用題不會“做”呢?這是因為思考這兩類“應用題”的思維起點不同。生活中的四步計算“應用題”以可視的生活畫面為起點(即以直觀形象思維為起點);而課本中的二步計算應用題以抽象的符號為起點(即以抽象邏輯思維為起點)。前者順應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特別對所謂的“后進生”。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在現實生活與生產中可能的呈現形式,進行適當的改編,升華生活化教學策略。
總之,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在學生的感性經驗與教材的理性知識的聯結點上做文章,實現“形式學習”與“實質學習”的有機統一。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把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數學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或推理的現實材料,創設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氛圍,使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中是一個生動、能動的生命個體,能把數學學習過程變為數學生成、創造與實踐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