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惠君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阿拉爾市第一師八團中學,新疆 阿拉爾 843017)
陶淵明的《師說》中講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解惑,而對于學困生的疑難,我有如下見解。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層面上來說: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較差;從家庭層面上來說:學生家長溺愛或逼迫孩子或是對孩子的學習沒有相應的的重視;學校周邊環境嘈雜;教師本身的教育方法不恰當等。或是從孩子自身的角度來看:學習目的不清晰,為人處世不夠自信;不能很好的安排學習與娛樂的時間關系;學習習慣較差等。在集體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要求每個孩子,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每個孩子,讓每個孩子對自己都有信心。如何幫助“學困生”開發潛能,讓他們完成從差生到優等生的跨越式我們所要研究的長遠性課題。
如果把教師比作園丁,那么每個學生都是一棵樹,包括學困生。每棵樹的不正常生長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不同的原因。了解學困生,正如園丁救治生病的樹苗,只有了解問題出在哪里才能妙手回春。所以需要了解學困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家庭情況等。其次給學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課,改變他們對于數學難的害怕與偏見,轉變他們低于數學的認識與態度,消除厭學情緒。再者,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也尤為重要,因為學生每天在家待得時間最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是最長的,受家人的影響自然也最深遠。因此深入學生家庭,找準病因并取得學生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是關鍵。并且對于某些教育方法不得當的家長,也可以互相交流溝通,老師與家長共同制定出一套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機制是學困生轉化的有力保障。
很多學困生的困難都主要來源于對自己的不了解以及不自信。當他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好這件事的時候,那么他們就一定不會有什么作為。對于這類學生,我們所能做的是有意識的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在平時的作業批改中不同的人給不同的要求,為了喚醒學困生的自信與對學習的熱情以及隱藏的求知欲,優化他們在同學中的形象,不要有意將其與優等生區分開來。擦亮眼睛,從小處尋找學生的閃光點。
學困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知識斷層不同。所以對于同一道綜合運用的數學題來說,每個人出錯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有的學困生是基礎運算不過關,有的是實際運用能力不足,有的是公式記憶不扎實。對于同一個綜合運用能力不強的標簽,各人的原因有千千萬,所以想從根本上提高學困生的成績,就要從小處著手,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加強練習,環環相扣,為學生鋪好學習更難知識以及綜合運用的每一塊磚。
對于學困生而言,學習自覺性的培養十分重要。而讓學生自覺學習的關鍵就在于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與獨立思維能力,通過日常教學與作業的批改一步步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的敏銳感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而其核心在于探索事物變化發展的需求與動機。
有一部分的學困生學習不好的原因來自于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所以及時反饋糾正,學困生練習當堂處理,強制采取今日事今日畢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課堂上看見學生的錯誤及時糾正,隨手批改,指出錯誤。這樣不僅能改善一些學生拖拉的性格,還能為學困生鞏固好每日所學,同時也很好的調動孩子們對于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學困生的學習大多雜亂無章,沒有計劃,對于課后安排的任務也是一再拖拉,交出的作業還不太理想。所以需要幫助數學學困生制定一整套科學有效,量身定做的學習方法,指導他們安排出切實可行,高效率的學習計劃,其中最好包含長遠安排和短時間內的學習計劃,并指導他們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好習慣,拓展學習時間和學習深度,課前代入學習,把簡單的、與學過知識有聯系的數學題在課前解決,上課和課后重點集中精力解決難題,加分題。同時,教師要督促學困生記好課堂筆記,獨立自主地完成課后作業。鼓勵學困生們養成課后復習當日所學的好習慣,章節結束時自主小結,查漏補缺,梳理知識體系。在實際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圖形、表格等形式,使學生所學知識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教學是一門深奧美好的藝術,轉化學困生更需要方式方法,但每一個學生都是夜空里的一顆星,他們都有別具一格的閃光點。只要教師用真心去交流,用真誠的語言去與學生溝通,教育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學困生也更有希望會進化為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