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石各莊鎮女過莊小學,河北 唐山 06300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數學知識的獲得僅僅依靠學校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汲取、不斷完善。這就需要學生具有更新知識的能力和自我再教育的能力。因此,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師要目光長遠,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后續學習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策略和良好的情感態度,從而提高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從對舊認知的質疑和大膽創新開始的。“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以說培養小學生的質疑精神,發展和提高他們的質疑能力對他們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至關重要。調查研究表明,目前小學生的質疑能力是相對欠缺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三方面:
第一,是民族特點的影響。中華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尊重權威,對于專家學者們發表的科學主張,往往是深信不疑。
第二,是教學方式的束縛。我國一直以來采取的都是班級集中授課制度,為了照顧大多數學生的利益,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完成,教師們往往會采取“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把當堂的教學內容一股腦地灌給學生,根本不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機會。
第三,是學生心理變化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心理必然會發生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他們越來越不愛發言,不再喜歡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表現了。
綜合這三方面的因素,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使學生做到想問、敢問、會問。數學教師可以多給學生將一些數學名家成功的小故事,使他們懂得任何數學公式、定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想把數學學好,在數學領域有所成就首先就要會質疑,多問一問為什么,激發學生想問問題的意識。有的小學生常說“自己不是不想問,但是不敢問,怕被老師批評,也怕同學們嘲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有意識地營造和諧安全、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放下為人師的權威架子,消除學生的發言恐懼和緊張壓抑感,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學生隨便提出一個問題就可以算作是有質疑精神,只有有意義、有價值的提問才能帶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向和思路。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數學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挖掘問題的深度,尋找和發現問題的本質,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研究表明,適當地合作能夠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實效。目前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課堂時,一般都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引導著學生們圍繞數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旨在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更深入地去觀察數學問題和數學現象。為了更好地發揮合作探究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教師一定要在日常學習中加強合作學習的引導。比如說數學教師要著重培養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習慣,在生生互動交流的時候能夠做到聽清發言同學的每一句話,弄懂他們表達的意思;要著重培養學生自我反饋與總結的習慣,在師生或者生生互動中迅速判斷對與錯,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解題方案。當然,小學數學課堂開展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很多,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數學問題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方式。比如第一學段的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心智還未成熟,他們更喜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進行合作探究。那么,教師就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感受數學帶來的無限樂趣。而對于中高年段的小學生僅僅靠趣味是不能完全調動他們學習的欲望的,還需要數學教師給他們設定主題任務,刺激他們帶著明確任務去開展小組合作,這樣一來,不僅能更好地提高合作效率,還能進一步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
數學知識是一個復雜而又龐大的體系,知識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內在聯系。如果僅憑數學教師一己之力引領學生在浩渺的數學“題海”中撲騰,那么結果可能就是教師教得疲憊不堪,學生學得一塌糊涂。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運用學到的方法自己去進行數學的學習與探究,不斷增加自己的數學知識儲備。筆者認為,遷移學習法是眾多學習法中最值得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之一。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深入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化生疏為熟悉,最終掌握新的數學知識。
總之,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小學數學教學目的就是為了促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因此,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要目光長遠,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后續學習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策略和良好的情感態度,從而提高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