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莉
(廣西省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廣西 柳州 545616)
現階段的中職英語教學正逐漸向創新方向發展,各個類型的教學方式層出不窮的同時亦使教學工作者對原有模式下的教學方式展開分析。就當前時代環境因素展開分析,原有模式下的因材施教教學仍對現階段教學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當前仍可通過此類方式進行分析,將對應模式下的教學模式予以創新,實現較為有效的發展。
針對現階段中“因材施教”原則與思想,現階段中應用較為廣泛、效果較好的教學應用方式為小組協作式隱性分層教學。所謂小組協作式隱性分層教學,即為將小組協作作為區分學生層次,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思路不甚了解,若硬性將學生按照不同類型分為對應層次,易使學生產生“被輕視”、“被區別對待”的想法,進而于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困難,使此類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學習效率降低,無法達到實際過程中所要求的標準,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放棄學習。將分層形式以小組展開,將水平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或幾組,能夠保障學生于教學過程中徹底掌握屬于其類型的對應知識,根據對應手段使學生切實了解相關思想,進而實現較為穩定的發展。
除此以外,因材施教原則下的小組協作隱性分層模式更可保障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較為良好,形成穩定的知識網絡[1]。就中職學生實際學習展開分析,中職學生所學習的英語教材可能較普通高級中學教材而言較為簡單,但中職學生的文化水平、知識水平構成較為復雜,部分學生具有職業技術的學習需求,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亦較高;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較弱,其本身文化課程學習成果亦不佳;而還有一部分學生于中職學習過程中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想要學習知識,但其本身水平較低,難以實現學習。將學生按類型劃分,無疑能夠解決實際過程中的問題所在。
分層教學于中職院校內的應用較為廣泛,尤其為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更是位于前列。此類教學方式受到歡迎的原因可分為兩種,一類為學生接受能力、原有文化水平造成的差異性,與上文所述內容類似,實際過程中學生的各項水平存在差異,且學生個體間的領悟能力亦存在較大出入,實際過程中為保障學生自身的發展,應切實采取措施解決問題[2]。現階段針對此類狀況進行分層次教學,本文的闡述重點即為此;其二為學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原有教學模式下的教育管理過程中多以成績作為分類重點,但考試存在隨機性與部分幸運原因,考試中的抄襲現象,導致按分數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疏漏。為解決此類問題,相關教學工作者常采用多次測驗的方式獲取較為準確度的成績,但此類方式無疑會使學生產生厭煩,進而降低英語學習興趣。但現階段分層教學已切實解決此類問題,且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能夠使每位學生均獲得較為完善的體驗。
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可分為三個方向:首先為獲取標準。獲取標準的過程中仍采用實際模式下的考試方式,但與一般情況下的考試模式不同,每位學生的題目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出入,但基本內容及難度較為相同,杜絕抄襲現象的同時將對應模式的具體數值予以分析,實現單位發展的同時明確每位學生的具體水平,將此類水平作為實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重點部分之一。與此同時,結合實際將學生的成績存檔,按照每位學生不同的狀況實現分層。隨后將學生愛好與實際過程中較為喜愛的事物予以調查,分析多數學生喜愛的相關模式,并切實將此類模式應用至英語教學過程中。分層工作結束后,教師可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將對應學生分為小組,初步實現分層工作。
當分層結束后,教師開展教學時便可展開應用,此即為第二方向,編組管理。編組可稱為最為重要的一步,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編組,將學習水平接近的學生分為一組,實際過程中教師應嚴格保密,避免因分組問題泄露使學生感覺到教師因成績分組,避免因成績、學習能力不同而出現的階級分化現象。除此以外,現階段中的分組模式還存在另外一種方式,即為每組8~10人,由兩名學習成績、學習水平、理解能力均較為優越的學生與四到六位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學習成績中某一方面較為出色的學生、兩位三方面均不甚突出的學生進行分組,使學生間能夠實現相互帶動、相互合作學習,提升合作學習水平的同時提升此類學生的合作能力[3]。
最后一步即為分層指導與課堂教學內容指,當教學結束后,學生若想切實掌握相關思想,將對應數據結合至實際操作中,應切實將知識予以分析的同時結合自身所學,與小組成員實現共同發展,而教師若想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分層指導,應首先觀察經課堂教學后的各個小組是否出現較大變化,實際過程中此類變化是否具有較為有效的發展。若具備一定程度上的發展,教師應切實展開教學分析,將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部分予以分析,重點針對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各類情況予以檢查,并實現查缺補漏。以課后布置學習任務的過程為例,教師應將小組學習任務實現劃分,此類劃分過程中按照學習任務展開,具體過程中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性。若教師具備一定條件,還可將具體學習任務分派給小組內的每位組員,幫助其完成任務的同時引導其實現進一步的英語學習。這一過程中,組內某一方面較為優秀的學生便可切實發揮自身作用,由實際能力實現任務的完成,并于完成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自身較為優秀的能力,培養其他方面能力,最終實現綜合性發展。對于部分學習效果欠佳的學生,教師亦應采用針對性策略。
將整個教學過程、課后輔導過程以宏觀角度展開分析,可發現現階段中所存在的各類注意事項。其中較為重要的注意事項如下:
首先為教學過程中的分層動態化。為保障學生能夠得到較為有效的教學,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數據,教師應切實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生成績實現動態化變更,即以第一次成績為準,隨后續成績不斷實現調換,保障發展的同時將結構調換與日常調換結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于考試結束后一段階段內進行調換,可與學生約定調換時間,使學生以為小組成員調換為日常調換需求,并非按照成績優劣進行調換,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與熱情。
與此同時,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相關事件均對學生造成一系列影響,教師應盡可能地避免此類事件發生。如中職教學中的時間安排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中職固然主要以技術發展為主,但實際過程中亦不能忽視教學帶來的作用,教師應采取對應方式解決此類事件,盡可能地將教學在技術教學進行均衡,可采用將英語詞匯融入技術教學的方式,使學生以自身較為了解的方式實現技術學習與實際學習之間的關系,進而有效解決問題。
結束語:針對實際展開分析,現階段中的中職英語教學對中職學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各類教學手段,對教學實際成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結合實際展開分析,本文采取小組協作式隱性分層的方式體現因材施教思想,并于實際過程中將問題予以解決,實現穩定發展的同時實現學生技術、知識的統合,保障學生全方位發展,使學生經中職學校學習后具備更大競爭力,無論就業或是再次深造均具有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