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健
(包鋼第十二中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德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內容,雖然在傳統教育中德育也有著相應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傳統德育已經無法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對班主任日常生活中的德育進行研究分析,將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因此,有必要對班主任的德育教育進行探究。
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不成熟,心智不健全,對社會懵懂,覺得自己是大人,但卻沒有真正地了解自己和這個社會。同時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夠,容易受社會的負面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容易使初中生的思想發生轉變。因此,班主任應該經常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動態,發現學生出現問題時及時與學生溝通,確保學生健康正常地成長。同時,班主任也應該經常和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督促家長也去關心和了解學生,督促家長也來了解和關心學生。時常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家庭動態,更好地幫助學生發展,成為學生生活上的指導者,學習上的引路人,讓學生的身心更好地健康發展。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往往是形成共識的基礎。而教師與學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就更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與學生多溝通,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恰恰是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前提條件。作為班主任,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班主任要多抽出時間,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溝通,談學生感興趣的事,對于那些不善表達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用書面形式來表達,讓他們也有傾訴的方式,幫助他們解除心理的疑惑,達到明辨是非的目的。這樣師生間就有了理解和尊重,有了互相信任,師生的感情也隨之加深,學生學的開心,教師教的也愉快,班里的氣氛自然積極向上。
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更應做到這一點,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在交流中滲透德育。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不能以高姿態對學生進行說教批評,這種所教不但達不到德育的效果,更甚者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進而降低德育效果。比如,某些學生常常遲到、說臟話等,為滲透德育,筆者多是通過班會溝通的方式解決,在談話過程中筆者通常會問在他們眼中的好學生是怎樣的,而他們給出的答案是學習成績好,遵守紀律班規的。此時,便是進行德育的最佳時機,筆者會以朋友勸誡的方式對他們進行說教,以實現德育的目的。在這種輕松的談話氛圍中,這些學生不僅感受到筆者對他們的友善之情,還能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對自身加以改進,促使德育的效果更佳,甚至這些學生之后還成了筆者德育的小幫手,所以,在交流中滲透德育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班主任可以開設德育課程,從根本上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這門課堂上,老師可以聯合學校編設一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符合素質教育、加強德育教育的課本。可以是一些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些真人真事,或者是偉人先烈的事跡,這也是給學生積累素材,幫助學生學習的一個機會。同時,在這節課上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編排一些情景劇或者朗誦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思想教育,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種課程雖然沒有直接的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但卻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水平;學生的道德水平有所提高,便更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隱形的增加了學生的文化知識。因此,開設德育課程值得學校和社會推廣,是一種很好的提高素質教育的方法,同時也直接直觀地增加學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了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綜合素質。
班主任可在課余時間進行德育,通過集體的深刻德育體驗,轉變以往與每位學生談心的德育模式,進而避免在今后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世界環保日為每年的6月5日,若該天非周末而是在校日,班主任可將這一天定為班級活動日,比如,召開班會且主題為環保,在班會上讓學生自由發揮,設計各種班會節目,既可以是針對該問題的演講,又可以是針對該問題的小品相聲等表演。這種班級活動的氛圍輕松自由,學生能在愉快的玩耍間深刻體會環保行為,進而有效地約束學生各種不文明的行為,并且這種環保型班會,對減少學生在公共設施或相關建筑物上亂涂亂畫的行為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初中生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學校里,對社會不了解,社會閱歷少,對思想道德也不是很注重和了解。因此,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實習或者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去感知社會,了解社會,同時也有助于加強學生的道德水平,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對于學生學習和生活都有著很重要的發展。比如組織學生清理樓道里的小廣告,或者幫助環衛工人打掃街道等,在參與這些社會活動的時候,既培養了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責任意識,也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生會懂得珍惜環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同時在其他居民和路人的稱贊聲中,學生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也學會了尊重每一份工作,尊重每一個人。這些都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
總之,班主任只有不斷對學生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正常開展教育工作,并要在德育過程中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學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為目的,從而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健康地發展其心理和個性。其實,不管何種教育方法的實施都必須立足于以人為本的原則,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促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