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陽高級中學 李榮勝
基于生長數學教學,通過高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實現學生自主性學習和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具有生長思維的學習.生長數學教學下解答問題的方式、策略往往不是唯一的,需要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勇于探索,在探究中生長.特別是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自主、高效的課堂,才是學生所需要的.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不同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參與學生的健康成長.一節課會教學與教會學是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會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說明教師水平高.而教會學是以學生為主體,能夠讓學生理解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在生長數學教學改革下,與傳統教學相比,學生的成績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學生自主學習形成高效的教學課堂,生長數學的高質量教學得到體現.
為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完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對基于生長數學背景下的“初中數學學生自主講題教學”進行了探究.
在七年級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雞兔同籠問題:大約一千五百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記載了一道數學趣題,這就是著名的“雞兔同籠”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意思就是: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教學中,筆者嘗試讓學生自己解決這個問題,過程非常精彩:
生A:我用列表的方法,因為每只雞有2只腳,每只兔有4只腳,可以列表:

表1
根據表1逐步看,可以發現有23只雞,12只兔.
師:這種方法解題簡單,容易理解,但過程比較煩瑣.
生B馬上回應:老師,我的解法較簡單:如果每只兔子都抬起2只前腳,那么放在地上的腳共有35×2=70(只),所以抬起的腳有94-70=24(只),所以兔子有24÷2=12(只),雞有35-12=23(只).
師:非常好,這是古人解題的方法,也就是《孫子算經》中采用的方法.
學生C馬上又有回應:老師,我們學了一元一次方程,可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這個問題.設有x只雞,則有(35-x)只兔子,依題意得:2x+4(35-x)=94,解得x=23,所以有35-23=12(只)兔子.
師:對,應用方程不僅可以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還可以解決很多實際應用問題,比如……
一節由學生主講的數學課就此拉開序幕.
在初中數學的開放式教學中,提高學生對生長數學教學的認識是保證其能高效實施的關鍵.對于生長數學教學,教師必須從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總結及教學評價等多個實踐過程出發,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生長數學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師生之間需要互敬互愛,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數學知識,同時要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而不是一味地尋求開放性、趣味性,而忽略了對數學知識及數學修養的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兩級分化現象較為明顯,學生的合作意識較為淡薄.對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學生對生長數學教學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生長數學教學下對開放性問題進行探究和創新.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從不同角度可以發現更多的美景,這形象地給我們展示了“自然生長”的精髓.生長教學就是給足其自然生長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結構形式、不同的相互關系中觀察、思考、整合,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力、豐富的聯想力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2].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自己探索體會,從而把握知識本質,自然生長.
在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必須貼近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要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優化學生的思維結構[3].從復雜的題目背景圖形中抽象出知識的關聯,例如,在函數的學習中,由正比例函數的教學引申到一次數函數的學習,對于函數表達方式,繪制圖形比較分析探討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性質及關系.學生在自我探討實現的過程中,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提高自身在教學中的價值,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素養的理解.
數學學習是向學生提供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所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數學研究的是抽象概念,運用的是抽象方法[4].教師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幫助學生有效地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抓住數學知識本質,從而提高解決綜合題的能力.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針對一些比較簡單的基礎的初中數學教學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分小組進行討論學習,教師只是作為輔助并給予必要的幫助.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堅定地實施生長數學教學策略,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教學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以為學生將來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生長數學”正日益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趨勢,它徹底摒棄了呆板、固定、枯燥的傳統式課堂教學的秩序,使課堂教學變得靈活多變.但是,在生長數學策略實施的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困境”.從調研數據發現,有些教師普遍反映教學課時短缺,教學內容量與教學時間失衡,新課改后師生的負擔不減反增.這些問題的反射影響到教科書的使用效果及生長數學策略的實施推進,一些是由考試評價的導向作用帶來的問題,也有一些教師不適應生長數學教學模式等因素.
生長數學教學道路任重而道遠,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生長數學教學?如何將枯燥的數學知識用新課改的教學轉換到傳統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生長數學教學策略的實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東西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