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想
(河北省蠡縣南莊鎮中心校北劉佐小學,河北 蠡縣 071400)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不會做數學應用題,甚至畏懼做數學應用題。這是什么原因呢?曾經有數學教師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發現小學生不會做數學應用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生讀不懂數學應用題。為了提高學生做數學應用題的水平,小學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語言因素的影響,讓學生抓住解決數學應用題的本質。
小學生在做數學應用題的時候,覺得不能解決應用題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學生覺得讀不懂數學應用題的文本。這個問題曾讓很多數學教師困擾。這些數學教師難以理解為什么學生讀得懂語文文本,卻讀不懂數學文本呢?這些教師并未意識到小學生讀不懂數學文本與他們抽象思維能力不足有關。簡單的說,學生在讀一段語文文本的時候,教師會引導學生關注某個字怎么認、某個詞怎么美。語文文本的閱讀特點是直觀性相對比較強,學生只要會認生字、生詞,能感受到語文文本中描寫的意思就算讀懂了語文文本。而學生閱讀數學應用題文本時,如果學生不能從應用題文本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就等于讀不懂數學文本。
以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做習題為例:去年金星小學的學生種了12棵樹,今年金星小學的學生比去年種得多了11倍還少4棵,請問今年金星小學種了多少棵樹?如果學生僅僅讀懂這是一個種樹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就還停留在具象思維上,即學生還未理解這個數學問題的本質。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一道題要求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可了解這一道題的問題是種了多少棵樹,即這是一個求某事物的數量問題。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要了解這個數量問題,就要找到與數量有關的數,這一題中有多少與數有關的關鍵詞呢?學生經過思考,會發現與數有關的關鍵詞為“去年——12棵”、“今年比去年多11倍少4棵”,剩下來的問題便是與數量無關的問題,那些文字可以完全忽略。
小學生不會做數學問題第一個因素為小學生不具備高度抽象的能力,他們在閱讀一段文本時,有時會把語文文本和數學文本混淆起來,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詞。為了提高小學生解決應用題的水平,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以需要求的數學答案為核心找到數學問題的關鍵詞,這是一種引導學生學會抽象出語言文本中數學文本的技能。
當學生學會了從抽象的語言文本中提煉出抽象的數學文本以后,又該怎么辦呢?很多小學生說,接下來是不是該套數學公式?可是又該套哪個數學公式呢?這些學生在提煉了數學文本以后,沒有發現自己還沒有找到數學問題的內在聯系,如果學生不能找到數學文本與數學文本的內在聯系,就不能準確地套用數學公式。
依然以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做習題為例,在學生思考如何套數學公式以前,數學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這一道題的問題是求今年植樹的棵數。那么,與這個條件相關的條件是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的呢?比如以相加的關系呈現,還是以相減的方式呈現?學生經過思考以后,會發現這個數學問題是以倍數的方式呈現。即學生只要應用倍數公式,就能解決這個數學問題。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引導學生學會提煉了關系詞以后,教會學生發現數學題的條件與結果的內在聯系,即學生必須了解這道題是一個加減問題、乘除問題、倍數問題、小數問題、百分比問題、分數問題……,學生只有找到數學問題的內在聯系,才能準確地套用相關的公式。
小學生如果不能理解數學文本中關鍵詞與關鍵詞的內在聯系,就不能準確地應用數學公式解決數學問題,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數學文本中關鍵詞的內在聯系,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
有些學生表示:“即使我知道數學文本中關鍵詞與關鍵詞之間的內在聯系,卻還是不會解決數學問題,也不會應用數學公式,這該怎么辦呢?”此時,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數學文本轉化為圖形,把數學文本的關鍵詞轉化為符號,應用直觀的思路思考數學問題。
依然以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做習題為例,數學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數學問題畫線段圖。首先,學生畫出一條線段圖,它是去年種植的樹,為12棵;今年比它種植的數量多11倍,即將去年種的樹為一個單元,共畫出11個單元的的樹,但是題目說它比11個單元少4棵。學生把這段數學文本繪制出來。
學生結合線段圖立刻就能理解去年和今年種樹數量的內在聯系,即如果套用倍數公式來求今年種樹的棵樹,計算公式應為12×11-4=?棵。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不足,有時他們即使找到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核心與數學問題條件與答案之間的內在聯系,也不能立即理解條件與答案之間屬于什么數學問題。數學教師可引導學生學會繪制數學圖形,應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輔助思考,這樣學生就能應用圖形直觀地分析數學條件與數學答案之間存在一個怎樣的數學問題,然后找到解決該數學問題的公式。
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畫數學圖形,讓學生學會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數學應用題,學生學會了這種數學思想,就能降低解決數學應用題的難度。
小學生不會做數學應用題,與學生讀不懂數學應用題的語言文本有密切的關系,本次研究說明了數學教師提高學生閱讀語言文本水平的方法,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這種閱讀數學應用題文本的方法,就能提高學生解決應用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