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剛
(福建省南安五星中學,福建 南安 362341)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為宗旨,達到“提高終生鍛煉的能力,從而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為目的所開設的課程。[1]課程標準沒有具體地規定的教學內容,是因為要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實施教學。可是學生們大多都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原因就是因為教師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對學生的教學偏向成人、競技化。這是違背初中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因此對于初中體育與健康的教學本文給出幾點意見。
在學生的初中學習階段,他們的身體和心理正趨于成熟,而在學生的不同階段所喜歡的運動是不同的。例如在學生的小學時期會喜歡捉迷藏攀爬等類似游戲的運動,而隨著心理年齡和身體年齡的成長,初中階段,女學生們開始喜歡舞蹈、健美操等運動節奏感強優雅的運動方式,男學生則喜歡各種各樣充滿激情趨于競爭激烈的球類運動。可是我們開設的體育課卻沒有初中生的運動需求,反而經常用一些軍事化和成人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進行體育課教學,比如隊形的隊列的聯系等。這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們上體育課只是為了應付體育課,打消了學生們參加體育課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應該積極調整授課內容和方式從而改變這一狀況。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求是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體育課的興趣性是我們在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選擇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因為所選的課程和所采用的授課方式對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有這非常大的影響。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才會積極認真的參與,終身運動的習慣才會得到培養。在平常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們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教學和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一名熱愛籃球運動的體育老師,他非常的喜歡打籃球,因此在他的課堂中就非常喜歡用訓練籃球運動員的方法對待學生,可能老師對籃球運動的教學講解和動作示范都很規范,訓練的方法也很正規,但是學生們可能對此都沒有太大的興趣。毋庸置疑的是學生們都喜歡打籃球,但是他們喜歡的是在籃球場上盡情的打球肆意的揮灑汗水釋放自我。而不是喜歡嚴肅且競技運動味道濃厚索然無味的打球。所以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所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是否有趣味性。但是這不是說學生不感興趣的競技性太強的運動項目就不選擇教學,我們可以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這些內容教給學生們,使學生們積極地參與這些運動項目上來以此到達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學習目標。
初中體育與健康應該是鍛煉學生身體為主,教學不能過分的強調體育運動的動作規范和規則。比如中學生的立定跳遠體育項目,立定跳躍的目的本來是要培養學生的彈跳能力發展學生的下肢爆發力的體育項目,但是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卻抓不住此重點,一節課45分鐘,他們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學生的跳越動作是否準確是起跳是否犯規上。項目考核時,老師照搬體育競技的規則,對規范程度要求較高,只要學生犯規就不給予合格,他們把體育競賽的目標和鍛煉學生的目的混為一談,容易導致對學生體育素質的評級不規范。帶來的后果是成績好的學生更喜歡體育,成績差的學生會越來越討厭體育。我們的教學應該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需要牢牢把握住學生的興趣,在上體育課時應該充分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老師應該在教學中適當的指出學生的錯誤,教授正確的方法,不可過分的要求。因為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在于培養運動員。并且老師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緒狀況和學習行為,時不時的應該對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并用欣賞的語氣評價學生。不應該側重于競賽規則,而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體育課中老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體育活動中,和學生們一起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學生們和老師其樂融融的一起運動,這樣的體育課應該是每個學生都喜歡上的。
教學內容的健身性是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緊密相聯的,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是指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們不同學習階段的身體和心理發展特點,教學的內容應該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生長和發育。對于一些對初中學生身體健康沒有幫助甚至有壞處的體育運動我們應該盡早剔除。比如一些比較劇烈和比較危險的運動。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所以對于教學內容的科學性還應該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方面有所體現,具體方面應該是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和采取的教學方式方面上應該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的選擇更多。使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時都能受益。這里我們應該使用分層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
分層的教學模式指的是教師應該對每一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體情況進行分組,將水平相近性格相合的學生們分在一個組。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每一個小組的特點給予不同的教學模式。通過分層教學的模式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教師們可以在這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實現分層教學:
第一:對教學對象進行分層。由于學生們存在個體差異,學生們的性格特點和運動愛好也不同,他們的身體素也都有很大的差別。為此我們應該依據這些條件來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在學期開始前體育老師應該先進行體育測試,初步的了解每一個學生身體素質然后依據標準進行分層教學。
第二:對體育項目進行分層。體育課的項目有羽毛球、籃球、乒乓球、武術、健美操等等,每個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也有所不同,在學期開始之前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個調查,了解學生喜歡和擅長的項目,然后依據數據進行分層教學,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有積極的作用。
由于現代中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太多每星期的體育課也比較少,想要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需要學生自己課下能積極主動的參加各種運動。通過運動來強身健體。但是由于學業課業的加重,學生們把精力都放在了理論課程的學習上,導致學生們沒有時間鍛煉,還有一些學生比較懶散,覺得運動很累從而不愿意參與體育鍛煉。各種各樣的原因都導致學生的身體越來差。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老師們應該鼓勵學生們多參加課后體育鍛煉并且每天給予學生一定的鍛煉時間,就算是每跑步15分鐘,打20分鐘球也會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有積極的作用。其實學習與鍛煉并不矛盾。學生可以在傍晚去操場跑跑步,打打球,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這樣可以使一天枯燥的學習生活得到調節,放松身心。老師們也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參加體育鍛煉,利用這段時間和同學們談談心,消除老師和學生們的隔閡。[2]
總而言之,中學體育與健康老師應該在教學中精心的策劃教學方案,科學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充分的尊重學生間身體素質興趣愛好差異,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幫同學們清晰的認識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好處,挖掘學生的體育潛能,積極開展體育競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培養堅忍不拔品質,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