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霖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江蘇 常州 214500)
校企合作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讓學生對創業的重要性有更全面認識,激發大學生參與創業的動力,從而推進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帶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創新創業的教育需要豐富的閱歷與經驗,教師個人的經歷決定著課程的效果,因此,在建設教師團隊時需要注意實踐性的問題,通過和企業開展深入合作,除了對教師開展培訓外,還能聘請企業中的優秀企業家擔任學校教師,這極大地提升了教學的專業性與時效性,保證了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
近年來,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業越來越重視,出臺了很多政策,以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學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一些講座培訓活動,舉辦創業大賽,將企業作為學生創業的一個實戰演練場所,讓大學生與創業進行近距離接觸,改變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從而使大學生將創業作為職業規劃中一個重要的方向,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了大學生創業比例低的問題。
當前大學中創新創業課程的授課教師,全部是由輔導員或一些學院的教師擔任,很多教師沒有創業經歷,缺乏創業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稍顯不足。在授課的過程中,基本以單一乏味的照本宣科為主,很難為大學生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創業建議,無法對大學生的創業活動進行有效指導。所以,當前階段的教師團隊難以滿足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
當前由于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還停留在理論層面,使得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缺乏創新意識以及創業能力。與此同時,很多家長以及老師都有“學而優則仕 的觀念,他們不看好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前景,學生自主創業的社會認可度較低。認為大學生畢業就應該進入企業工作,否則就無法實現社會價值。
當前的發展模式下,很多大學的課程設置都是相同的內容,面向所有專業,并不能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創新創業教育成為走過場。
為了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的教育,高校應與企業合作,建設一些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創業難的問題。雖然很多大學生都有創業的想法,但是因為對創業的流程并不是很了解,面對項目的選擇、資金的籌備、場所的租賃等環節無從下手。企業則需發揮其在經濟上的優勢,通過兩者的合作可以為大學生創業解除后顧之憂。實訓基地還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實訓的機會,使學生得到企業專家的指導,有效解決了傳統創業教育中教師創業經驗過少的問題。
高校應讓企業參與創業課程的開發工作,提升創業教育課程的實用性,通過高校教師與企業專家的交流與探討,將優勢進行融合,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企業還可以開發一些網課與軟件,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網絡平臺來提升自己的創業能力,使大學生對創業的各個階段都有一個全新的理解,逐漸消除大學生對于創業的恐懼,使其熟悉創業,愛上創業,為未來的創業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還需要與時俱進,在高校中有很多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很出色的大學生,苦于沒有平臺施展自己的抱負。而高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恰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孵化平臺的作用就是對創業項目提供孵化服務,通過企業來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上的幫助,主要形式有項目合作、資金注入等。在企業為大學生提供幫助的同時,高校還會對學生創業提供技術上的扶持,這種雙管齊下的發展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因此,孵化平臺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上所述可知,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是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礎上,對創新型人才進行培養是符合市場和社會需求的,充分結合高校和企業的資源優勢,創設有助于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環境。只有形成了大學生、高校、企業、國家的發展網絡,才能提高大學生成功創業的概率,更好地為校企合作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動力,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