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星毓
(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風華鎮中心學校,貴州 遵義 563301)
在新教學改革引導下,道德與法制課程引入生活化教學,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課程引入到生活化。依據初中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和個性化差異,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有機結合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目的在于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區別于傳統的道德與法制教學模式,改變教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兩者和諧統一,發揮最大效益[1]。
在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中隨著新教改不斷深入,教學理念從傳統的教師為主導,學生輔助參與的模式,轉變為強調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性,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新式教學模式。為了更好的現實教學發展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開展創新式教學活動出發,緊跟教學發展的浪潮,使課堂有效的教學實踐過程更加有效。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2]。
從目前來看,從不斷更新換代的數學教材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授的客觀環境及個人能力等諸多問題。導致教師對初中道德與法制教材的認識程度和理解程度不夠,無法做到無時俱進的理解教材。依然機械化、傳統化的實施教學。長期以往,教師講課的積極性不足,學生學習主動性下降。
鑒于目前在初中階段開著道德與法制課程,大部分學生無法正視到道德與法制教學的重要意義,道德與法制課程并且是一門復雜、抽象的學科。教師講授過程中,傳統的單一、枯燥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發散能力的提升。
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教育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國家重視教育事業發展,不斷增加對教育事業的經濟投入。但是,優秀教育資源結構體系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有資料統計,現有初中思政教師數量無法滿足全覆蓋教學。初中思政教師師資力量不均體現在鄉村及偏遠地區和城市教師資源的不平衡、思政教師素質建設的不平衡等因素。因此,向鄉村及偏遠地區輸送優秀初中思政教師迫在眉睫[3]。
由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模式逐步發展的新型思政課程模式中,打造思想政治課程為核心,結合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設置,所有教職員工和學生共同承擔傳播和參與思政的教學。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道德與法制課程生活化教育的實效,將思政教育工作精髓滲透到整個教育的各個環節。
在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生活化教育課程,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作為當代學生,在思想上不斷與時俱進、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對于日后實踐生活和工作學習受益匪淺。同時,對我國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人有著重大的意義[4]。
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生活化建設的主要特征是將生活帶入到教學。通過道德與法制課上對思想政治的滲透和講解,學生走出校園用聯系實際生活實踐行為詮釋思想道德素質。
遵循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展道德與法制課程生活化活動,例如:介紹開展親情故事演講比賽、發揮生活中榜樣的力量思想政治演講比賽和《平凡的大人物進校園》等主題活動。彼此間相互影響,轉變個人消極的思想觀念、立場觀點。
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是開展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將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上。主旨是正確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內容的滲透融入。道德和法制教育作為初中教育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提高道德素質修養和樹立法律意識,提升學生步入社會后具有較強的競爭性。
在初中道德和法制課程建設上。利用互聯網、微博和微信等傳播途徑,讓莘莘學子能夠真切的感受到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豐富學生精神境界。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初中階段教學課程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活動,旨意在于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了提升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制的教學質量,需要教師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在教課之余開展多元化教學。幫助學生從枯燥乏味的概念理解中走出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的參與投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活動中來。更好的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將收獲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