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高娃
(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財政所,內蒙古 興安盟 029400)
新時期,我國鄉鎮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鄉鎮財政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在鄉鎮發展的過程中,因受經濟、社會、政策及自身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各種突出的矛盾體現在鄉鎮政府財政方面,使鄉鎮職能的行使受到削弱、鄉鎮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影響。同時,由于各種因素的不確定性,造成鄉鎮財政風險的表現形式呈多樣化、復雜化。本文主要從收入風險、支出風險、債務風險三方面,對鄉鎮財政風險進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
鄉鎮財政收入風險是指由于財政收入來源的匱乏、比例不當、經濟發展緩慢等情況,使財政收入增長較慢、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與不斷增長的財政支出之間差距越來越大而產生的風險。鄉鎮財政收入與支出之間的新矛盾,因預算難以平衡,形成了鄉鎮財政收入風險。鄉鎮財政支出風險指由于收入風險直接造成鄉鎮政府在辦公經費、教育經費、農業投入等方面不能及時支出,導致政府部分職能無法實施。由于支出缺口不斷增大,產生了支出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鄉鎮政府在財政支出職能的履行上出現“越位”與“缺位”的情形,形成隨意化的支出而產生的財政支出風險。鄉鎮財政債務風險是因收入增長的緩慢和支出的不合理而造成財政出現赤字,與新時期鄉鎮政府承擔的公共職能的的不斷加大之間產生的矛盾,產生了新的債務,使鄉鎮政府債務負擔不斷加重而造成的債務無法償還的風險。
鄉鎮財政風險具有形式多樣性、后果影響大的特征,會直接影響鄉鎮經濟的發展、阻礙鄉鎮政府各項職能的充分發揮、加重農民的負擔、破壞農村的社會穩定。鄉鎮政府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國家政權的穩定發展的大局,因此,針對新時期鄉鎮財政風險,提出以下管理對策。
(一)采取有措施發展壯大農村經濟
新時期,鄉鎮財力基礎的薄弱是造成鄉鎮財政風險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經濟力量越強大越可以充分抵御財政風險。因此,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擴大鄉鎮財力。
首先應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鄉鎮政府應根據鄉鎮自身的實際情況,如自然資源、人員優勢等,并結合市場需求,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步伐,建立主導產業,形成自有優勢。同時,要引入先進的科技,吸引優勢人才,注重農產品的技術研發,提高農業的產量和質量,培育新型農業經濟模式。
其次推進鄉鎮二、三產業的發展,鄉鎮政府應提供有效的信息、科學寬松的政策,例如通過放寬貸款擔保條件、加大扶持資金等優惠政策來扶持二、三產業,促進鄉鎮企業產品的更新,從單一的資源優勢轉向技術、創新、規模多方面發展的競爭優勢。加快推進服務業的發展,及時掌握服務業的相關信息,及時更新、調整策略,合理利用自然與人文資源,提高旅游、餐飲、健身等第三產業的比重和水平。
(二)加強政府管理來防范抵御財政風險
首先要完善鄉鎮稅收體系,建立以營業稅和財產稅為主的稅種、以及其他稅種為輔的鄉鎮稅收體系。特別對于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社會保障稅等稅種進行合理地調整、改革,擴大鄉鎮政府稅收收入,形成合理、完善的稅收體系。同時,中央可對地方稅收的管理適當放權,在中央稅收立法的指導下,地方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適度開設一些需要的地方性稅種,例如:遺產稅、社會保障稅等,擴大稅收的種類、范圍和規模。對于一些影響較小的稅種,可適當減免,完善鄉鎮的稅收體系。
其次要加強財政風險管理。第一培養財政風險管理的意識,保證財政預算信息的公開、公平,增加透明度,廣泛吸收公眾的建議和意見。防止預算隨意分配、使資金得不到科學、合理地使用,使財政預算編制合理化、科學化、規范化。第二建立財政風險的評估制度,因各項政策的不合理而造成財政風險的情況很多。因此,在財政政策實施前對可能產生的財政風險進行評估,獲取有效、可靠的多重信息,進而減少風險的程度,避免造成資源和資金的浪費。第三對已發生的鄉鎮財政風險做記錄。通過信息的反饋、派專業人員對各風險進行分析、研究,使政府能及時了解財政風險的情況,進而提出可解決的措施,以防止新風險的產生。
(一)政府機構運轉難。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的主要收入來源于縣級部門按財政體制計算撥付出的資金,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有專項用途的生產服務性收費。而縣鄉財政大多是“吃飯財政”,這就從客觀上形成了鄉鎮財政只能發工資而無財力維持公用經費支出,為了保證公用經費支出,不少地方就只能拖欠鄉鎮干部的工資。由于經費不足,一些鄉鎮已無力保障辦公用品、電話費、水電費、職工差旅費等公用經費的正常支出,只得到處欠賬,政府形象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二)農村生產、生活公益性建設資金保證難。農村稅費改革后,由于鄉村可用經費來源渠道單一,支出缺口較大,基層組織正常運轉的經費尚難以保證,公益性事業更無力安排。而“一事一議”的方式組織和落實難度較大,缺乏可操作性。取消了“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后,造成中小學維修、興修水利、公路建設、植樹造林等事業所需要的勞務和資金難以落實,鄉村衛生服務機構設施條件差,提供的衛生服務質量不高,影響了公益事業的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政策中將原村提留改為農業稅附加收入,理應按原有渠道應用于村農田水利、植樹造林、興辦集體福利事業、村干部報酬和管理費開支等,但在財政困難的鄉,有的直接用來彌補財政資金缺口。
新時期,由于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鄉鎮的財政風險仍存在很多問題。鄉鎮財政不僅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國家財政的根基。不同程度的鄉鎮財政風險將直接影響國家的財政的正常運行,因此,對鄉鎮財政風險的管理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