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瑞
摘 要:政策執行的相關研究指出,“公共政策能否有效執行,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政策適用主體的態度。”[1]農民作為農村公共政策的目標和受眾群體,其對于農村公共政策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相關政策的有效性,假如農村公共政策的政策適用主體——農民并沒有服從政策的意愿,或以政策要求相反的方式行動,那么就會導致政策的無效或失敗。因此,對當前農民政策態度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對于進一步促進農村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民;政策態度;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4-0016-02
引言
在城鄉二元結構分異日益嚴峻的形勢下,黨中央和國家為縮小城鄉差距,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農村公共政策,力圖進一步地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而農村公共政策能否有效執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的政策態度。農民的政策態度指的是農民對于農村公共政策的看法、評價以及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主要表現為對政策的認可、滿意及支持。因此,筆者將圍繞這三個維度來分析農民政策態度的現狀,并深入挖掘影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政策態度現狀分析
1.農民的政策認同度。農民對政策的認同包括政策內容、政策執行、政策效果三個方面,在不同方面又具有不同的表現。首先,農民對于政策內容是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一系列農村公共政策相繼出臺的目的就是為改善農民生活狀況,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促進農村的發展[1]。所以,農村公共政策必然在總體目標和整體內容上都帶有極強的惠民及利民的特點,農民了解了政策的普惠內容,感知到了政策對其生活需求的考量和滿足,必然就會對政策目標和政策內容產生積極和肯定的態度。其次,與政策內容相反,農民對于政策執行則是持消極、否定的態度。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聽到農民說的一句話就是“上面政策好,下面和尚把經念歪了”,在農民眼里,政策執行狀況總是與宏觀政策文本所要求的內容有所差異,可以看到,農民對于政策執行是存在很多意見和看法的,而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他們對于政策執行的認可度。最后,農民對于政策效果則是一種較為中立的看法,即肯定整體政策效果,質疑部分政策效果。綜合來說,農村公共政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并促進了農村的發展,農民當前的生活狀況同建國初期相比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都有賴于國家政策的支持,處于其中的農民自然對這一政策效果持肯定的態度。但是對于部分政策的效果,農民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醫療保險政策,本來其目的是減輕農民看病難的問題,避免農民因病致貧。然而現實中農民更多的是認為醫療保險費用加重了其經濟負擔,煩瑣的報銷程序更是增加了其時間成本。因此,對于這類政策農民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2.農民的政策滿意度。滿意度是指利益相關者對政策的滿意程度以及政策滿足特定群體的需要、偏好或價值觀的程度[2]。農民對于農村公共政策的滿意度即是以政策對于滿足其生活需要與利益訴求的程度為衡量標準的。就政策內容來說,宏觀政策文本的制定本就以滿足農民利益需求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其內容必然符合農民的需要與訴求,而農民自然對其持有極高的滿意度。但從政策執行和政策效果來說,農民對其的滿意度又有所回落。中央制定和出臺的各項政策,都具有極強的宏觀性,而具體到各個層級的政府時,難免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來制訂相應的執行計劃。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具體計劃與宏觀文本之間難以對接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就會認為政策執行出現偏差,政策效果也大打折扣,由此而降低了對于政策的滿意度。
3.農民的政策支持度。與政策認同度、政策滿意度相比,農民對于農村公共政策的支持度是最高的。矛盾的是,即便農民在政策認同度和政策滿意度上都帶有些微負面的評價,但在政策支持度上卻都處于一個極高的狀態。比如醫療保險政策,農民對其認可度和滿意度都存在一些波動,但對于該項政策又是持非常支持的態度,原因是“有比沒有好”,可以看到,在農民眼里,對于政策的認同度、滿意度以及支持度的衡量是存在兩套標準的,即以獲益程度的多少來判斷其對政策的認同度和滿意度,但同時又以有利和無利的標準來判斷其對政策的支持度,其中的利益計算和經濟考量可見一斑。
二、農民政策態度的形成動因
1.農民的政策認知不足。農民的政策認知是指農民對于各項農村公共政策的了解和認識以及理解與把握,準確的政策認知是農民形成正確的政策態度的前提之一。然而,由于政策認知本就是一種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帶有極強的主觀性,再加之農民本身的文化水平和知識素質并不是很高,所以在對政策的理解和認識上難免出現偏差,造成對政策信息的誤讀和曲解,由此影響到其對于政策的態度。
2.基層組織的傳播缺位。農民之所以會對政策內容和政策目標持有極高的認可度和滿意度,而又對政策執行和政策效果有著褒貶不一的看法,主要是因為官方媒介的大肆宣傳以及基層組織的傳播缺位。中央制定的農村公共政策的文本內容具有一定的宏觀性和綜合性,其勾勒的是整體的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富裕的方向,這本就會使農民增強對其的認可度及滿意度,再加之官方媒介的宣傳,傳播范圍越發廣泛,更是強化了農民對于政策的認同及滿意。然而,由于農民本身存在的認知障礙,很難對政策的具體內容完全掌握,這就需要基層組織加以解釋和傳播,但事實上基層組織在傳播上卻處于缺位或粗放宣傳的狀態,所以農民就只能進行選擇性的認知和創造性的理解,由此認為“上面政策好,下面把經念歪了”。再則,宏觀政策文本具體到各個地方時,地方又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制訂因地制宜的具體計劃,但是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又缺乏對各種具體計劃的傳播和解釋,造成農民只知宏觀政策而不知具體計劃的情況。由此,當政策文本與具體政策執行計劃出現差異時,農民便會降低對于政策執行和政策效果的認同度及滿意度,進而影響到農民對于農村公共政策的整體態度。
3.對政策執行者的信任缺失。農民對于農村公共政策的執行者即基層政府的信任程度也是影響農民政策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農村生活中,農民會由于其自身的一些受挫的政治經歷或是基層干部在政治素質、治理能力及村莊發展水平上存在的一些問題而失去對基層干部的信任,形成對于基層干部的刻板印象,并將這種情緒遷移到基層干部的政策落實行為上,認為基層干部必然會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出現執行失真或是執行不到位的情況,無法全面貫徹落實政策效果以及完全達到政策目的,由此就會帶來農民對于政策認可度及滿意度的下降,進而影響到農民整體的政策態度。
三、轉變農民政策態度的路徑
1.加強政策宣傳,消解農民的政策認知障礙。農民文化水平的限制造成了其對政策理解和認識上的困難,而政策宣傳的缺位則進一步放大了這種窘境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民對于基層干部政策執行以及政策效果的誤解。因此,基層組織必須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加深農民對政策的把握和理解。首先,必須組織農民進行系統的、規范化的學習與實踐,設置專門的解釋機制來對政策進行細致和深入的解讀,不僅要求實現農民對政策的了解,還要加深農民對政策的理解,使農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其次,要充分發揮黨員和村民代表的學習模范及帶頭作用,相對來說,黨員及村民代表的文化水平要略高于普通群眾,其對于政策的認知和理解必然要比普通群眾到位、深入一些。再加之他們也是村民群體的一員,不存在干群身份的區分,由此更容易親近農民,不易遭到農民的排斥和抗拒,由其來做宣傳會使農民更易接受。最后,要充分發揮地方頻道、墻報、宣傳欄以及村廣播的宣傳作用,利用這些媒介對國家政策的內容、主旨、目標及過程等進行傳播和解釋,于農民而言,這是既省時還便捷又最容易接受的宣傳方式。
2.加強互動參與,發揮農民的適用主體作用。農民作為農村公共政策的適用主體,其有權利也有義務參與到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來,這不僅有利于加深農民對政策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在互動的過程中讓農民了解到政策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了解到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重要性。同時,也只有動員農民參與到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來,農民才會了解政策具體執行與政策宏觀文本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消除農民對于基層干部在政策執行和政策效果上存在的誤解,加深政策執行主體和政策適用主體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再則,動員農民參與,也更有利于農民的真實訴求和迫切需要的表達,將農民的想法反饋到政策上,使政策制定更加能夠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進而提升農民對政策的認同度、滿意度及支持度。
3.重建政府公信力,強化農民對基層干部的信任。在當代的農村公共管理生活中,基層干部和農民之間已經架起了由高強度的不信任砌成的“社會墻”,無論基層干部做什么都加以懷疑,這已成為大多數農民的習慣,而這樣的情形則會導致“塔西佗陷阱”[3]的發生,因此,必須重拾農民對于基層政府及干部的信任。首先,要避免和農民發生利益上的沖突,恪守政策規定,遵從政策內容,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其次,設立農民監督機制,將政策執行過程透明化,使農民成為政策執行的監督人及見證人。最后,基層干部也應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及治理水平,樹立廉潔自律的形象,由此才能消除同農民之間的隔閡與距離,進而提升農民對于政策內容、政策執行以及政策效果三個維度的積極的政策態度。
參考文獻:
[1]? 劉偉忠.政策適用主體及其政策態度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7,(4).
[2]? 陳善平,李樹茁,容建中.運動承諾和鍛煉條件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1).
[3]? 上官酒瑞.制度建設與政治信任的修復[J].探索,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