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芳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為了防止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和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脫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在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在校期間的課程學習、任課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不斷的革新,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需要。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是在所難免的。通過分析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可行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問題;改革方向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4-0150-02
在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國家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盎ヂ摼W+”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在很多領域都把它作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習近平主席在寫給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詞中也指出,中共十九大制定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和發展藍圖,提出我們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一、研究的意義
教育是“互聯網+”時代前行的基礎,因此教育對互聯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是:一所學校、一位教師、一間教室,傳統教育下的授課方法較為單一,教師為學生講述書本上的知識,幾乎不存在網絡思維;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到來之時,我們需要的教育模式是“教育專用網+移動終端+學生”,學生的學習模式將發生改變,學習專業知識的學校不再是單一的學校,而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網絡上任意挑選,教師也不再是固定的教師,同樣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網絡上任意挑選適合自己的教師。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地,人才培養的目標要與互聯網時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合理利用互聯網,構建以信息化為基礎,融合云會計、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的新型會計教育模式,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的學生走出校門后能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獲得更好的工作。
二、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的困境
隨著“互聯網+”和云計算的興起,帶來了會計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使得現在的會計不同于傳統的會計模式:“手工記賬+計算”。互聯網發展的今天,會計工作的很多方面開始出現與“互聯網+”融合。會計信息和財務數據的處理不再僅依靠計算機,會計信息的處理工具也變得多樣化,例如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設備,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精準度和處理的速度。顯而易見,未來的會計工作人員,將置身于“互聯網+會計”時代,會計工作者不僅要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觀察者、跟隨者,更要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引領者、戰略家。然而當前大多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還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出的人才是傳統的會計人才,很難滿足時代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會計專業教育要與現在的社會需求相結合,這就需要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課程、任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不斷的革新??蓚鹘y的教育模式已經根深蒂固,要將“互聯網”與會計教育相融合,形成會計人才培養的新形態,將面臨很多問題。
1.“互聯網+會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缺乏理論基礎。2013—2018年,被中國知網收錄的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關的文獻大約2 500多篇,包括核心期刊文獻,核心期刊文獻也有將近400篇。這些文獻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會計教學方法研究、會計教育理念與創新能力培育、會計教育改革、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等。涉及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文獻不多,把“互聯網+”與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文獻更為稀缺。因此,將“互聯網+會計”人才培養相融合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沒有一個可以尋求和對比的基礎,想要找一種快速的發展方法較為困難。
2.高職院校會計信息化課程設置跟不上人才培養的需求。依托互聯網,“互聯網+會計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智慧教育,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后,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要求,但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還是傳統模式,學習的內容大致包括兩大模塊: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A課程的設置比較單一,包括簡單的計算機課程、經濟法、法律基礎等,專業課程的設置較為大眾化,就是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等課程。所有的課程中,與數據處理、信息化相關聯的課程極少,有的學校為了讓學生完成學分,會開設網絡課程,建立網絡平臺,可是學生沒有互聯網方面知識儲備。因此,網絡課程和網絡平臺的設置幾乎成了擺設,對學生的學習沒有沒有任何幫助,網絡課程對于他們來說只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以筆者所在的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為例,會計專業的學生除了開設基本的專業課程外,還開設有會計電算化和兩門網絡課程,會計電算化主要講述軟件的應用,因為是上機操作課,學生較有興趣,但是兩門網絡課程對學生的學習幾乎沒有任何幫助,因為他們學習網絡課程只是把手機打開,刷課時,而對課程里面講解的內容根本不關心。當代會計人才培養,缺乏與辦公軟件應用、會計軟件設計、大數據挖掘、云計算架構、互聯網運營、網絡安全等方面的融合。
3.會計人才培養的教師轉型升級遲緩。“互聯網+”時代的會計人才培養,需要將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結合,如微課、慕課、彈幕教學、反轉課堂、手機課堂等新穎的科學方法,與傳統的會計教育相比較,“互聯網+”時代對會計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沒做好充分的準備,還無法做到與“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相適應。
現在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大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或者是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年輕教師,資歷深的教師在人才模式上依舊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些教師根本不懂電腦,因此想轉型新式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定難度。年輕教師在校期間學習了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但他們的學習都是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進行的,接受的是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就導致大部分教師工作后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未能跟上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容易出現接受新事物速度慢,對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的認知不夠,對互聯網軟件知識和移動終端設備的認知更是存在于理論層面。任課教師對“互聯網+”時代的會計領域理論的拓展不夠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很難將會計的最新理論和現在企業對人才的需要相結合,就會出現學習啊培養的人才與時代發展相脫節?!盎ヂ摼W+”時代,會計工作者的工作重心由會計核算向管理會計轉移,大數據會計、在線會計、實時報賬、云報銷、云會計、互聯網財務信息共享等都成為現實。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師對于這一點認知相對不足,重視程度不夠,這就阻礙了會計人才培養的進程。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建議
“互聯網+”時代推動著會計工作的理論發生著變革,從而推動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因此,必須從高職院校著手,從最基本的會計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出發,對會計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進與創新??蓮囊韵氯齻€方面著手:
1.高職院校應該重新制定會計人才的教學目標,制定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應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增加網絡課程的學習,增加計算機技能的培養,增加會計信息處理工具課程的開設;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建立網絡教學平臺,積極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滿足會計人才在線學習和測試的需求。
2.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高職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教師在互聯網知識方面的培訓,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轉換傳統的教育理念,將互聯網時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出發點,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與方式,與時俱進。
3.高職院校應增加校企合作,可聘請校外企業優秀管理會計師和事業單位專家以講座的形式來學校講學,這種講學可以是給任課教師傳輸最新的人才需求條件,也可以會計人才講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使得學生和任課教師能夠同步感知企業對會計人才需求的變動,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或者可以利用移動終端教學的方式,進行微課或慕課講學,企業與學校建立“云會計”平臺、開發和建立“財務共享區域”,將學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實操聯系起來,把學校作為企業財務處理的“練兵場”,這樣培養出的會計人才更能適應企業的需求。
四、結語
“互聯網+”給傳統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傳統的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互聯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實現高職院校教育在硬件設施和技術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對會計人才培養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手段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改變。因此,高職院校應在重新優化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在基礎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會計網絡課程的開設,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等方面做出改變,以適應新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毛元青,劉梅玲.“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會計信息化探討——第十四屆全國會計信息化學術年會主要觀點綜述[J].會計研究,2015,(11):90-92.
[2]? 秦榮生.“互聯網+”時代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12):20-24.
[3]? 張寶賢,唐建榮.“互聯網+”下會計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財會月刊,2017,(36):80-85.
[4]? 劉國城,董必榮.“互聯網+”時代我國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困境與變革[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7,(1):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