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學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靈活性與多樣性并存的科學課程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走出書本、接觸自然的學習方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而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本文主要通過對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展開論述,并針對如何在小學順利開展科學教學提高一定的指導意見,為學科建設提高重要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 ? 課程資源 ? 開發 ? 利用
科學課程在小學的開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走出書本知識,去接觸自然、擁抱自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小學階段,學生受天性的影響,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所以,在此階段,教師可以抓住此機會,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擴充,從而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本文主要針對在小學教學中開設科學的重要性展開論述,并且為科學教學如何能夠快速、健康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意見[1]。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引入為課堂增加了趣味性
開放性、靈活性與多樣性是科學課程的主要特點。科學課程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課程的學習內容、活動組織等多個方面,其靈活性主要體現在授課方式的多變性與創新性,而其多樣性則主要體現在了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的多種多樣。所以,科學課程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對學習內容與上課方式的選擇的機會,也使得老師有更多的對于課程進行改革創新的機會。而且科學課程的設立大都圍繞當地的地域文化、發展特色等方面開設,不僅弘揚了當地的傳統文化與人文風貌,也使得身居城市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自己所生活地區的發展情況的機會,在極大的程度上滿足了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2]。不僅如此,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引入還能夠使得同學們可以利用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不再將學生局限在書本的世界中,而是放大格局,把學生們的學習環境擴展到更加廣闊的文化背景中,不僅打開了學生們的眼界,而且還豐富了學生們的學習的經歷。
科學的學習核心在于探究,學生們通過探究,不僅完成了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提升了自身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自己的實踐經歷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僅使得學生們體驗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又能夠使得學生們增長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還為學生們形成了良好的科學態度。但在此過程中,需要明確探究不是唯一的學習科學的途徑,在學習中應該靈活的對課程知識的把握[3]。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擴展帶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科學課程的學習,大多數是需要學生們自主的、主動的參與學習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收實際理論的過程。所以,現階段的科學課程的建立大都是建立在滿足學生自身的發展需要的過程中的,而且現階段的學習也是建立在已經有經驗的且體系相對成熟的基礎之上的,在學生們對于學習科學的過程在,不再是坐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的接收,更多的是通過自身的動手、動腦直接參與到驗證真理的各種的科學探究的活動中的。學生通過在發現問題、產生問題并體溫出問題,繼而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加深對于問題的了解。教師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僅僅是組織者與引導者,其學習的主體依舊是學生,學生通過在老師的幫助下,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自己得到了鼓勵,同時也贏得了周圍小伙伴的尊重,以此方式的學習來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通過閱讀課本以外的課外讀物開發資源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人民的素質正與日提升。現階段的小學生的家長大多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對于孩子的未來以及孩子的學習設想很多。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學生的讀書的興趣愛好以及其寫作能力,會為學生們購買許多有意思的課外讀物。學生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擴展來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們課外讀物的引導,帶動課堂的活躍性,繼而引導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愛好。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在課下通過課外讀物了解到的知識分享到課堂中來,大家可以針對此類問題展開討論擴展,教師也可以通過此途徑進而引到課本知識上,從而使得學生們在無形中又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比如,在為同學們將一件小事情可以引起一件大事情的發生時,告訴同學們蝴蝶效應的原理,說到蝴蝶,又可以幫助大家回憶蝴蝶發育的四個時期:卵期、幼蟲期、變態期、成蟲期,繼而引申到蝴蝶的發育屬于完全變態發育等系列問題。通過此種途徑,不僅使得同學們的視野得以開闊,也使得同學們加深了課本知識的掌握。
(二)在生活中發現、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
科學的延伸與生活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科學來源于生活,因此,課堂之上的知識點的學習遠遠不夠,科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的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在生活中的磨練與親身實踐來增加學生們的生活閱歷,并以此來進一步的推進并培養學生們把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進而達到了生活、學習兩不誤的效果。 比如,現在的中央頻道為了提高強調動物在自然界生存的意義與其間的生存模式而開播的動物世界,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自然界的奧秘,把學生們在家中觀看動畫片、電視劇的時間加以利用,鼓勵學生看一些有意義的相關節目的觀看。通過專家對于動物世界節目的講述,讓學生們在認識更多的動物的同時也能夠加強對自然界更多事物以及更多的生存法則的了解,從而擴展了學生們的視野。此外,現階段的家庭大都會運用電熱水壺,在熱水的過程中,可以對其原理進行講解,使得學生明白熱水壺自動斷電的原理:熱水加熱到一定溫度后,熱水會沸騰,繼而使壺內產生大量的水蒸氣,隨后便有一定的氣壓存在,隨著氣壓的逐漸增大便會觸發到蒸汽開關,使得電源斷開。
(三)校方加強社團、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
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也就間接導致了學生課堂上學習效率的下降。而,校方完全可以利用學生天生好動的特性引導學生進行手工藝品的制作、小實驗的進行以及小發明的創新等,學校可以為學生創辦相關的社團,為學生的搭建此方面有關的平臺,通過設立比賽鼓勵學生積極的參加相關的活動,不僅為學生的課余生活增添了色彩,也使得學生們的學習領域的得到了擴展,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與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生們的自主創新性。
(四)提高教師對于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重視性
就目前的發展而言,教育事業的改革與創新是其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走向,小學科學課程的開設是符合現階段素質要求的。但是,在小學階段,很多的教師對于小學科學課程并沒有十分的重視,與語文、數學、英語課程相比,科學課程的課時大大降低。且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師僅按照課本知識進行抽象閱讀的講課方式進行講課,使得本來抽象化的科學教學更加的趨于理論化,不僅使得學生喪失原有的興趣,也使得讓原本生活中的常見科學現象變得更加的具體抽象,更加的難以被理解。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前,應該首先加強對小學科學老師教學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將課本知識與自然資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小學科學教學能夠回歸到自然中去,可以使學生們在自然的探索中了解科學。就現階段,大多數的地方特色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小學科學老師有極高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意識,通過對當地特色進行了解與掌握,并將其靈活的運用到學生們的生活中去,不僅如此,還可以將此項任務計入到教師的考核制度中去,這樣就可以進一步的增強教師們的自主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
三、結語
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其實就是針對本地特色資源的利用,將本地特色文化通過教學的方式引入學生的生活中去,進而達到教育學生、弘揚本土文化的效果。所以,科學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接觸自然、了解自然的一種途徑,更是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轉換思維方式的一種教學手段。所以,教師不應該盲目的只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更重要的是要把科學知識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通過引導來讓學生們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加深了對本節知識點的印象。由此可見,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提高小學生生活技能、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學校與教師須加以重視與支持。
參考文獻:
[1]鄒英.農村小學閱讀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三卷)[C].: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5.
[2]劉衛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A]. .《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8:3.
[3]應春蓮.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A].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節能環保和諧發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四)[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2007:4.
(作者簡介:李金濤,大專學歷,一級教師,單位:山東省泗水縣圣水峪鎮前峪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