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中國成立之初,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國家開始鼓勵創業,我國的創業政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歷史變遷的過程。受整個社會就業形勢的影響,創業政策的制定是與不同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同頻共振的,大致可以將我國的創業政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創業政策的萌芽,以促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第二階段,創業政策的試點,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第三階段,創業政策全面推進。通過梳理我國創業政策的歷史過程,展望未來,有助于根據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更好的研判。
[關鍵詞] ?創新;創業政策;歷史變遷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4.187
1 引言
被譽為“創業教育之父”的創業研究先驅蒂蒙斯(Timmons)曾預言:21世紀由創業革命帶來的深遠影響將遠遠超越19世紀和20世紀工業革命對時代帶來的影響。創業作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解決就業問題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已引起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然而受2008年金融危機肆虐,我國的經濟面臨全球經濟下滑大背景亦不能獨善其身,此次次貸危機也導致我國的創業型企業在生產發展和可持續性成長上受到嚴重影響,我國政府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創業政策也面臨巨大考驗。不同階段發展目標不同,最終形成不同的創業政策。
2 創業政策歷史變遷的三個階段
2.1 1949—1992年,創業政策的萌芽階段,以促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9年,中國經歷了風雨變幻的30年,此時的中國正面臨著穩定時局、恢復發展的重要考驗和責任。該時期由于美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遏制,借機聯中抗蘇,雖然中國仍處于資本市場落后、物資嚴重缺乏的國內大環境,但在美國對華逐漸和善的外部條件情況下,國家依然鼓勵創業,沿海地區的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城市工業也逐漸蓬勃興起,不僅局限于傳統行業,也包括一些新興的行業如家電、通信、汽車等。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決定進行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指出社會自留地、集市貿易和家庭副業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1]
貫穿于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史,我國的創業政策歷史變遷是與不同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關的。1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1]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展”。[1]1987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提出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走出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到城鎮和鄉村創辦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等,讓部分科技人員先富起來。[2]1991年,為了高新技術領域內創業活動有更好的創業環境,國務院先后批準了53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激發了90年代社會創業活動的熱情。[1]
2.2 1993—2008年,創業政策的試點階段,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1993年為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的融合,《關于大力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若干問題的決定》被頒布實施。2000年作為我國第一部地方性創業(風險)投資規劃《深圳市創業資本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暫行規定》制定實施。自此之后,國家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業投資型企業投資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等相關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孕育環境。[3]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和支持自主創業,使更多的勞動者成為創業者。2008年之后,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不斷蔓延,全球范圍經濟一片低迷,市場就業形勢慘淡,為更好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社會的關注點逐漸向就業轉移。因此,2008年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改善創業環境,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通過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創業培訓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支持創業。同年10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聯合發出的《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通知》提出:要在放寬市場準入、強化政策扶持、拓展融資渠道的基礎上,更加強化創業培訓,提高創業能力。
2.3 2009—2018年,創業政策全面推進階段
經過了前兩輪的創業政策萌芽階段、優化發展階段,2009年之后的創業政策在經過了與市場經濟的不斷磨合之后,加之我國各級政府的不斷完善支持,在良好創業環境建設、創業稅收減免、資金擔保機制、創業教育政策體系等方面實施了有效措施。為激勵大學生創業就業,2009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為加強創業教育,力爭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同年11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2011年1月,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支持和促進就業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明確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從畢業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自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本屆政府創業政策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熱詞。同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 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 2015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 從九個方面整體部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進方向和內容。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2017年9月國家稅務總局實施了針對從事個體經營和持《就業創業證》重點群體創業稅收扣減(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優惠)政策。2018年10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舉辦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論壇的通知》。2018年11月6日,為進一步鼓勵創業創新,在稅收方面,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科技企業孵化器 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稅收政策的通知》。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激發進口潛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持續放寬市場準入、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這無疑更強烈地激勵了國內人民的創業熱情和自信心。
3 展望未來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需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重點解決結構性就業的問題。新的時代、新的狀態,創新創業是關鍵,必將大有可為。因此未來的創業應更關注其政策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為更好實現創新、創業、創富的目標,需要不斷探尋下一輪的創富機會;不斷設計新型的商業模式;不斷組建新型的產業聯盟;不斷創新金融工具;進行要素的全球配置。無論是政府、公司還是創新團隊需要設置透明高效的治理架構。未來的社會是群魚吃大魚,快魚吃慢魚,創新者為王的時代。我國的創業政策也應實現更多的生存型創業向機遇型創業轉變,更有效促進我國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會、中央全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
[2]中國民營經濟史·大事記[N].中華工商時報,2010-01-06.
[3]胡希. 創業公共政策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8.
[作者簡介]張東東( 1989—) ,女,漢族,河南南陽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公共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