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養學生傳統文化意識與民族意識的重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不同教學措施,引導學生體會其中意境,感受古詩詞中的情感。
關鍵詞:意境 ? 小學語文 ? 古詩詞教學 ? 寫作背景
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想象古詩詞內容,品味其中意境,感受作者表達內容。課堂教學中,通過古詩詞學習,培養學生民族意識,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內涵,以此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就引領想象品味意境的小學古詩詞教學進行分析。
一、分析作者,想象古詩意境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通過對作者生平故事分析,了解其寫作意圖,感受古詩意境。不同時代作者,又不同的表達方式。通過對作者的分析,可以了解時代特征,體會作品中不同的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生平故事,基于此分析其作品內容,感受古詩詞中蘊含情感,以此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對作者的分析,可以走進作者內心世界,了解其當時的情感與心態,并根據此分析其作品。
小學階段,有很多李白的古詩,如《靜夜思》、《贈汪倫》、《望廬山瀑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學習他的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李白的生平進行分析,基于此想象其在不同時期的心境與情感,并根據此分析其作品[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很多作品都是醉時寫的,如《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開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游的征途,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開元二十三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天寶二年。四十三歲的李白在翰林院工作。當年春天,唐玄宗在宮中行樂,李白奉命做出《官中行樂詞》,得到唐玄宗的賞識,被賜宮錦袍。上元二年,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世人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如杜甫在詩中是這樣評價的: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蘇軾則是認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當學生對李白生平故事有簡單的認識后,可以聯系文章,分析古詩詞中意境,感受作者的心境,以此完成學習任務。
二、朗誦文章,品味情感
有效的誦讀,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小學生而言,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學習發展[2]。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誦讀文章,通過此感受文章意境。不同基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會出現不一樣的閱讀感受,對文章的理解也會因此出現不同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誦讀問題,結合作者故事,分析文章情感,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學習《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泛讀,使學生了解這首詞在誦讀過程中,怎樣停頓。當教師泛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默讀一次,可以將文章流利的讀出來。這時,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大聲朗讀,通過接龍的方式,閱讀文章內容,體會文章內容情感。當學生自己誦讀后,為了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讀,將文章全部展示出來[3]。這樣一來,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同時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第一次朗讀時,對文章會有簡單的認識,了解這首詞的基本意思,月兒出來驚動了樹枝上的鵲兒,輕輕吹拂的夜風中不時送來陣陣蟬鳴。稻花飄香沁人心脾,駐足聆聽那一片蛙聲,好似在為人們的豐收而歡唱著……你看,天邊還偶爾看得見七八顆星星,轉眼山前便灑落了兩三點雨。大雨將至,趕緊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頭轉彎處,原來茅屋就在眼前。當學生第二次最后一次此閱讀后,可以根據作者故事,加深對文章的了解,體會作者真正寫作意圖,表達了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通過誦讀,可以體會其中寫作意圖,提高學習效率。
三、分析字詞,感受其中意境
古詩詞教學中,通過對字詞分析,分析全文內容,以此掌握文章寫作主旨。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人通過簡單的字詞表述心情與情感。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重點字詞,通過此感受文章主旨,了解作者寫作意圖,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素質與能力培養。
例如,學習《卜算子 送鮑浩然之浙東》這一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詞中重點字詞。如,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4]。這句話寫作方式非常優美,給人以真實的情感。作為詞中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寫作方式、意境進行分析,分析作者寫作意圖,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想象,如實你面對這樣的風景,那樣的水,那樣的山,心情會有怎樣的變化呢,以此分析詞的意境,了解作者寫作情感。課堂教學中,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分析,可以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促進意義。
四、了解寫作背景,感受意境美
不同的寫作背景,會呈現出不同的文章情感。課堂教學中,為了實現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將寫作背景作為載體,通過此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中意境美,以此實現高效教學[5]。課堂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其學習能力,為后續教學活動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學習《石灰吟》這一內容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作者與寫作背景展示出來,如,正統十三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也先進犯,王振挾持皇帝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不聽。后戰爭中,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依然策劃部署,人心稍為安定。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石灰吟》展示于謙整個人的品質,堅韌不拔,比喻作者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寫作背景分析文章整體,感受其中意境,以此實現高效教學。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認知方式為主,結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其中意境,感受中華文化,培養學生文學素養。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同時有利于古詩詞教學活動開展。
參考文獻:
[1]鄒倩文,王粵群,呂方玉,等.淺析小學低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以部編本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57.
[2]王云仙,陳玲.且用“解、編、插”誦詩樂開花——小學中年級學生誦讀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新教師,2019,(04):23-24.
[3]李雪瑩.入文本喚醒想象 以想象點染情感——淺論“還原法”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69.
[4]李娜.融合古詩情境 培養文學素養——談情境教學觀指導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J].新聞研究導刊,2019,(05):213-214.
[5]紀素芳.聚“源”研美,助練鑒賞力——以《春曉》為例探討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審美教育[J].華夏教師,2019,(07):12-13.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海燕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