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師曾經用碗作比方教育學生。他先拿起一個裝滿水的大水罐,“罐子里的水好比你們將要學到的知識,你們想要探索的所有東西都在里面。”然后他舉起一個空碗。“這代表著你們的大腦,你們看它是空的,最適合用來裝這些知識。但有些同學是這樣學習的。”他把碗倒扣過來,把罐子里的水從碗底上面倒下來灑在了地上。“有些同學選擇逃避學習,這多么讓人傷心,這么多知識都被浪費了。”接下來他把碗移開,罐子里的水直接倒在了地上。“有些同學根本不學習,上課經常遲到,課上不聽講,課后不做作業。真為他們遺憾,浪費了這些知識。”
最后,他把碗翻過來說道:“我看大多數同學都有這樣的大腦。”老師把罐子里剩下的水倒入碗中,“大家會用課堂里面學習到的知識充實大腦,就像這個碗一樣,準備好了去學習。”(引自邁克爾·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學習》)
這個故事揭示了學習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有學習的意愿并將其不斷增強而保持下去?因為無論多么高明的教師,他都不能叫醒那些裝睡的學生。
在校園里多走幾遍就會看到,總有那么一兩個學生在教室外面游蕩,不愿意去接受知識的學習。他們或是在操場上打球,雖然不是體育課,也不是進行什么技能訓練;或是坐在某個角落里,盡管手里拿著一本書,但似乎并沒有真正翻開過;有的學生若有其事地走著,可能嘴里還念念有詞,好像在尋找任何可以吸引他的地方或者東西,但他茫然的眼神卻明白無誤地告訴別人,他真的很無聊。教室里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不聽老師講課、不參與學習活動的,交頭接耳、做小動作的,看與學習無關的閑書的……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有的學生干脆趴在桌上睡覺。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告訴我,上課期間總有個學生待在圖書館里看書,不肯去教室。他每天到學校所要做的好像只有兩件事:把書包拿到教室,放學時再把書包拿回家,書包卻從來沒有被打開過。
學生為什么厭學?這是因為學習并不是他們想要的,如果不是家長和老師所逼,他們根本就不想到學校來,不想待在教室,因為沒意思,無樂趣。課堂上老師的話語,在他們看來無異于“天書”。對于學習,他們打不起精神,提不起興趣,在課堂上,他們如坐針氈,度日如年。但老師并不清楚這樣的事實:課堂和學習只是學生為了實現某種意愿的工具,并不是他們想要達到的目標。雖然老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而費盡心力,希望用更引人入勝、簡便快捷、科學有效的內容、媒介、方法、程序、評價等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收效甚微。教師如此盡力的出發點只是為了找到某種更好的途徑以及方法,迫使學生去做原本就不愿去做、甚至還要費力去做、即便做了也不一定能做好的事情,學生始終處于“被學習”狀態,教師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勞。
很明顯,要讓學生想學習、要學習、能學習,并最終向會學習邁進,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內心,要想方設法解開他們的心鎖,要創造出某種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體驗,喚醒他們沉睡的心靈。課堂是開展閱讀、思考、探究等學習活動的所在,應該是一個充滿樂趣、意趣、情趣的地方,教師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看到他們的立場、愿望、焦慮、困惑以及內在的動機,無疑是一個最為有效的策略。
研究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學校里都會有這樣的意愿:一是能夠獲得成功,有成就感,從而得到別人的認可甚至欣羨,建立起自信心。即使是一個年幼的孩童,他也想在其他人面前顯擺自己的“所有”和“所能”。他們希望自己每天都有收獲、有進步、有提高,哪怕是一點點,也很開心,并以此作為前進的動力。但這樣的意愿,常常被教師所忽視,教師只看學習成績與排名,而這正是他們的“短板”和劣勢。他們沒有任何的“長項”或“優勢”可以炫耀,迎接他們的只是失敗和處處碰壁,其他什么也體驗不到。二是希望能夠結交幾個玩得來的好朋友,找到一種存在感、歸屬感和安全感,可以和朋友一起開展學習、自由談笑、參加各種活動,并得到彼此的幫助。但現實往往令他們很失望,他們受到冷落,備受歧視,因為教師只重視學習,只關注課堂表現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他們成了被遺忘在教室角落里的人。
現實中的絕大多數課堂并不是根據學生類別、水平層次構建的,“因材施教”一直都在路上。當學生需要某種知識來幫助他們完成某些學習任務時,教師并不能及時以及一一提供,不能做到個性化定制,實現量身定做。就學生而言,也許“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而教師所給的卻往往不是他們想要的“那一瓢”;教師所堅持的是“總有一款適合你”的信條,遵循的是普適性原則。當這樣的現象成為一種常態時,學生就不可能從中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長此以往,學生不能從學習中體驗到樂趣,體驗到成功,自然不會對上課有興趣,更不會有激情了。
天下優秀的教師和成功的課堂其實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教師總會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出現,作為一種學習動力之源,和他站在一起。優秀的教師總有辦法理解學生的處境,了解學生的想法,把握他們的水平層次,能夠從學生的立場、視角去看待學習這件事。優秀的教師總能找到學生面臨的學習任務,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及學生為了完成它需要運用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可能遇到什么樣的問題與障礙,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應該學習,應該掌握什么知識,應該進行怎樣的學習安排,應該達到怎樣的學習目標。一句話,他們能夠“讀懂學生”,能夠或直接或間接地理解學生。為此,他會努力尋找某種方式引導與幫助學生更高效、更輕松、更巧妙、更實在地開展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有人把這樣的指導和幫助方式稱為“殺手應用程序”,乃至于它把學習動機問題解決得那樣完美,學生甚至記不得在這之前自己是如何學習的。
與此形成對比的,教師經常陷入的思考陷阱是,只要這個知識或課堂對學生有益,學生就會接受它。無疑,為了傳授這些知識,讓學生順利地掌握知識,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案是細致的、合理的、有價值的,但這些方案只有與學生的學習意愿緊密結合、融為一體,才能真正地發現學生知識生長、能力發展的空間。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在失敗課堂的墳墓里總是堆滿了教師認為學生應該想要的東西,但愿學生相信那些知識有用就好了。
需要我們解決的首要任務是,怎樣才能讓學生像那只正面向上的“碗”一樣愿意接受知識。正如美國教育家杰克·弗里默所說的那樣:“如果孩子們想學習,我們無法制止他們學習;如果他們不想學習,我們也無法迫使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