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將語文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中積累素材學習語文,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又可以提高其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做到創建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收集生活素材,使其學習更有趣;調動生活情感,引發情感共鳴;激情寫作,提高認知。
關鍵詞:生活;小學語文;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4-0019-02
引 ? ?言
生活化教學是一個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新的趣味性教學方式。語文是小學教學中的一項主要內容,語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受到年齡以及其他問題的限制,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容易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出現邏輯思維混亂等現象。生活化教學指教師引導學生將語文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中積累素材學習語文,既可以提高其審美情趣,又可以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創建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在思維發展方面還不太成熟,教師進行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時,他們不能夠完全集中注意力去聽、去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在進行情境展現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聯系實際生活展現教學情境,不僅能有效地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增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將課文中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強化自身認知體驗,以此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例如,在進行《秋天》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改變以往逐段講解后填表總結的傳統教學方式,代之讓學生自學課文,然后提問:“秋天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秋天會有哪些水果?秋天的楓葉是什么顏色的?”再如,進行《雪地里的小畫家》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雪是什么顏色呀?雪是什么做成的?什么東西與雪長得最像呢?”這些問題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讓學生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從而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樣的情境教學可以有效避免教學內容枯燥無味,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收集生活素材,讓學習更有趣
生活化教學就是通過各種生動、形象、具體的實際活動,拉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與語言學習的距離,進而將傳統教學所淡化的興趣、情感、品質、意志以及價值觀等因素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教師能正確、合理地運用這種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輕松愉快學習的同時提高其學習能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打造出高質量、高效率的小學語文課堂。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火燒云》一課之前,學生對云朵的感覺可能只停留在藍天白云,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仔細觀察傍晚的云朵,從顏色以及形狀入手,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通過對傍晚云朵的觀察,再與課文進行結合,學生對“火燒云”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所以,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要適當地將教學內容生活化,將生活融入語文中去。
此外,教師應將作業生活化,讓學生通過作業感受生活。小學生的語文作業往往是抄寫,但在生活化教學中,作業應該是語文生活化的載體[1]。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將學生作業進行生活化設計,將生活融入語文作業,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變以往的重復式作業模式。因此,教師要主動觀察學生,針對學生特點設計生活化的作業,通過作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對于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教師應當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三、調動生活情感,引發情感共鳴
生活中藏著豐富的語文資源,生活中處處是語文。文字作為最能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語文課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精髓,體會作者表達的意思和思想情感以及自己所不能接觸到的情感。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時》一課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前作業,讓學生回家觀察一下,自己最親近的人都做了哪些破壞環境的事情。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媽媽亂倒廢水以及亂扔家里玩具小汽車的廢舊電池,自己隨地亂扔瓜子皮等。第二天,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都積極回答。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認知,學生充分意識到地球的重要性,且地球只有一個,再通過水資源的干涸以及天氣逐漸變暖的知識講解,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堅定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決心。因此,教師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對課文要講的內容進行課下觀察,預習課文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四、激情寫作,提高認知
在寫作過程中,只有真情實感最能打動人。生活是知識的海洋,教師應當為學生尋找語文與生活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活教材。語文學習不是靠死記硬背就可以學好的,教師的照本宣科往往沒有效果,甚至會讓課堂死氣沉沉,導致學生昏昏欲睡。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向大自然,走進社會,讓學生明白處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在學會生活的基礎上學會深入生活、發現生活、感受生活。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展開教學,呈現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例如,教師可以讓高年級學生在班級中組建宣傳報道組,每天發布一條消息。發布的消息可以大到世界新聞,也可以小到生活新聞,讓學生根據這則消息寫作,寫出自己的感受與認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也可以讓學生對家鄉進行觀察,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見聞材料,如茶葉、居民生活等進行簡單寫作。生活即是知識,教師要讓學生關注生活,再現生活,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
結 ? ?語
教學實踐表明,小學語文學習從來不是單純地識字以及背誦課文,它是培養學生美好心靈和提升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2]。生活中處處存在語文知識,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事都能和語文聯系起來。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快樂學習,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而培養其創新意識,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使學生全面和諧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孫少乾.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寫作生活化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2):146.
徐玉紅.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名師在線,2019(31):37-38.
作者簡介:崔穎(1993.1—),女,江蘇東臺人,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