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趣味化游戲以貼近幼兒的真實生活并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為主要教學手段,所以非常適合幼兒園的教學實際。形式簡單、規則簡明的游戲最適合幼兒。例如,幼兒教師可通過創設游戲情境以景抒情,讓幼兒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可選擇一些簡單的民間游戲,并與幼兒教學內容相融合,從而構建高效的幼兒游戲化課程。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4-0052-02
引 ? ?言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趣味化游戲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教輔工具,并且其在幼兒教學中的實踐廣度和深度逐步提升。當下,幼兒教師應當積極研究趣味化游戲的特點,并與幼兒園的實際教學情況相結合,創新其實踐策略,以提升教學水平。幼兒園教學的特點是教育主體為尚未成熟的幼兒,幼兒的思維模式較為簡單,但想象力非常豐富。趣味化游戲以貼近幼兒真實生活并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為主要教學手段,所以非常適合幼兒園的教學實際。當下,許多幼兒園的教育研究工作者都在積極研究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方式,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筆者根據這些研究成果,從趣味化游戲的相關介紹入手,分析其實踐策略,具體如下。
一、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實踐:趣味化游戲——“美術與色彩”
趣味化游戲,即存在于生活中的愉悅身心的活動,具有明顯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對幼兒教學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這些活動,并借此場景銜接不同的教學環節,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能引起幼兒良好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可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趣味化游戲符合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是最常用的教輔手段之一,其教學效果十分顯著[1]。
幼兒智力水平不高,難以理解一些復雜的游戲規則,所以形式簡單、規則簡明的游戲更適合他們。以美術為例,美術涉及多種顏色,而對幼兒來說,色彩的激發至關重要。教師引導幼兒進行色彩搭配,能夠知曉不同幼兒對色彩的敏感度,還能夠提升幼兒的美術興趣,讓幼兒身心更加愉悅。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趣味化游戲活動,如樹葉印畫、折各色的小飛機等,培養幼兒的色彩感,進而開發幼兒的智力。
幼兒教育須做到以幼兒為本,只有做到以幼兒為本,趣味化游戲才更符合幼兒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才能激發其學習興趣。所以,在任何一個游戲環節,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幼兒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趣味化游戲策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詳細了解每一名幼兒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創設他們喜歡的且適合他們的游戲內容,這才是以幼兒為本應用趣味化游戲的正確思路和方法。
二、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實踐:民間游戲之“木偶戲”——“小蝌蚪找媽媽”
由趣味化游戲的概念、特點和應用方式可知,趣味化游戲在幼兒教學中的實踐價值非常大,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夠通過創設游戲情境以景抒情,讓幼兒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2]。
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該故事雖然情節簡單,但對幼兒思維具有較強的啟發作用。所以,在幼兒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幼兒通過木偶戲體驗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此過程分兩步完成。第一步,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木偶并分飾不同角色,制作過程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幼兒通力合作完成木偶的制作。教師可以參與其中,指導幼兒制作更加美好、更加立體的木偶,增強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同時,根據“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設計游戲臺詞,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當然,鑒于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詞匯量并不豐富,游戲臺詞不能包含生僻字,否則將嚴重影響游戲進程。第二步,教師創設“小蝌蚪找媽媽”的情境,引導幼兒從木偶戲中總結小蝌蚪和小蝌蚪媽媽的體貌特征,分組討論小蝌蚪和小蝌蚪媽媽為什么在體貌特征上有很大差異。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由游戲情境入手,了解蝌蚪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體貌特征,不僅鍛煉了其分析總結能力,還使其學習了科學知識[3]。
教師以民間游戲“木偶戲”讓幼兒進行藝術化表演,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趣味化的情境中,幼兒的學習環境變得更加寬松、和諧,學習壓力更小,如此便能提升其活動效率和質量。
三、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實踐:民間游戲之“扔沙包”——“學習奇妙的數字”
教師可以基于教學需要對趣味化游戲進行適當的改造和變形,力求游戲形式和內容能被幼兒快速理解和接受,只有這樣的趣味化游戲,才能真正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民間游戲形式豐富多樣,而且易于改編。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民間游戲,并與幼兒教學內容相融合,從而構建高效的幼兒游戲化課程[4]。
例如,在學習數字1~9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趣味性較強的趣味化游戲,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趣味化游戲“扔沙包”,讓幼兒嘗試記憶1~9的寫法,主要過程分為以下兩步。第一步,教師引導幼兒用硬紙板制作數字圓盤,圓盤盡量大一些,這樣幼兒在扔沙包時更容易命中目標,以在降低游戲難度的同時提升游戲的趣味性。同時,采用分組合作教學法,讓幼兒3人為一組進行扔沙包游戲,便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互相幫助,從而提升游戲教學的成效。第二步,教師引導幼兒玩游戲時要事先確定好游戲規則,并基于游戲規則讓幼兒更好地學習奇妙的數字。教師可制定如下規則:(1)教師喊出哪個數字,幼兒就用沙包扔哪個數字,扔中記1分,扔不中不得分。(2)游戲每組進行3輪,3輪過后全部扔中的小組需要找出3個數字的加減關系。其中,第一項規則是幫助幼兒確定游戲思路,第二項規則是鍛煉幼兒的數字認識能力和計算能力。結合這兩項規則,幼兒就能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夯實數學基礎。
以民間游戲“扔沙包”讓幼兒學習基礎的數學知識,本身就將數學教學與游戲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克服了傳統數學教學枯燥無趣的問題。該游戲體現在幼兒園課程教學中,通過游戲讓幼兒提前學習很多實用的一年級知識,從而實現幼小的有效銜接。在應用這些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具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從而利用游戲對其進行深入、詳細、具體的呈現。
結 ? ?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學的趣味性是提升幼兒綜合學習素養的先決條件。趣味化游戲能夠很好地實現這一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為幼兒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上述分析只是筆者的淺見,作為幼兒教師,須進一步研究趣味化游戲在幼兒教學中的實踐策略,從而構建更加合理高效的幼兒園游戲化課堂。筆者希望以上分析能夠給予幼兒教師必要的教學幫助,文中不足之處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陳超.淺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活動課程管理[J].學周刊,2018(20):174-175.
陳婧.鄉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中有效運用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5):15.
周曼榮.只為更生動、有趣的集體教學活動——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電子白板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6(58):184.
顧雯靜.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區域游戲的合理開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5):233.
作者簡介:鐘夏雯(1990.7—),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