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摘 ? ?要: 一些地方綜合性高校英語專業,在英美文學課程設置、教學過程實施、管理等方面,出現了問題。本文提出,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地方性高校應遵循《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堅持英美文學課程為專業核心課,適當增加課時量。教師應注重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模態信息的共享,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的理念,以微助教、Mita助教、雨課堂等互聯網媒介為載體,保證對教學過程的控制與監管,更公正地做出過程性評價。
關鍵詞: 英美文學課程 ? ?專業核心課 ? ?互聯網+教學
在全球化日益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律法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廣泛與深入。文學是涵蓋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甚至自然科學的絕佳載體,中國高校學子掌握好英美文學的相關知識,能有效促進其進行跨文化的交流互通,跟上時代的浪潮,有效應對工作中的困難與挑戰,給企業、社會乃至國家創造更大的價值。然而,我國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是除了一些以往“211”“985”高校和部分以語言為特色的地方高校以外,大多數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未受到學生足夠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足,教學效率不高,這種現象是如何造成的?如何改善呢?
一、課程設置
在全球化和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學盡管在提高學生文化修養、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如今一些普通地方高校英美文學課已從專業核心課降級到專業選修課,課時也被大幅度壓縮,一些高校的英美文學課僅僅集中在大三這一學年,每學期僅僅只有32個學時,一學年共計64個學時,英國文學一千多年的歷史,美國文學數百年的歷史竟被壓縮在這短短的64個學時里。對授課老師和學生來說只能學習英美文學的軀殼,沒法掌握精髓。在以就業率、考研率等為考核核心指標的壓力下,一些高校把英美文學這類看似背離這些核心考核指標與現實相關性不大的課程設置為專業選修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失去對該課程的重視,學習積極性受到挫傷。并且,由于課時被壓縮,教師在講授時只大致講述英美文學史,文學作品的賞析基本上無暇顧及,導致學生學習的英美文學只是沒有血肉的骷髏,這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首先,將英美文學這門課程設置為專業選修課是與國家標準相違背的。2018年最新公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提出:“英語專業核心課程如下:綜合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口語、英語閱讀、英語寫作、英語語法、英語演講、英語辯論、英漢/漢英筆譯、英漢/漢英口譯、語言導論、英語文學導論、跨文化交際、西方文明史、學術寫作與研究方法等。”[1]英美文學課應該當之無愧地回到專業核心課的軌道上,這是提高學生對該課程重視程度最關鍵的。
其次,該國家標準還對外語類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提出明確要求,外國文學知識及與其密切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這些知識旨在培養外語類專業學生的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等,并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英語專業學生而言,英美文學即是他們必須掌握的知識。學生若沒有很好地掌握英美文學相關知識,則不可能適應我國日益密切的對外交流,也不可能用寬廣的視野服務國家與地方的經濟文化發展。
二、教學控制與監管
在現有的規制下,英美文學從考試課變成考察課,學生的平時成績成了期末成績評定的重要因素,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的控制與監管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學生的積極性難以調動。英美文學這門考試課在降格成了專業選修課之后也成為考察課,按照傳統的以文字、文本為核心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積極性愈發難以調動。并且,在大數據、互聯網時代,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興趣愈發減退,讓教學效果雪上加霜。在互聯網時代,新的教學模式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引發了教學改革熱潮,給傳統教育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傳統的以文字文本的講述為核心的授課模式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已經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教育的核心目的應該從以語言文字為核心的模式轉換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上的高度上,不定期地組織學生觀看經過影視改編的英美文學巨著并組織學生進行經典片段配音、根據英美文學劇本指導學生排演、組織學生進行詩歌翻譯與朗誦等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其次,課堂紀律難以控制,師生互動難以保證。英美文學課一些時候以大班授課的形式進行,有時候上課人數甚至達到146人,這種大班授課的模式導致教師很難嚴格控制課堂紀律。比如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大課到課率較低。因為是大班,如果每堂課都進行傳統的點到,就會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所以教師往往不簽到,這可能是學生大課到課率低的重要原因。并且,英美文學課的生師比從幾十甚至一百多比一,這導致教師難以和學生良好互動,這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微助教、Mita智能助教及雨課堂這些現代媒介的使用在保證學生的到課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幫助教師進行課堂監管等方面都起到作用。因為這些App和公眾號集簽到、答題、討論、測試等功能于一身,能在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時候有效將學生拉回到課堂上。并且,這些答題、討論及小測試在教師界面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有助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監管與控制,使平時成績的評定更加直觀、客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次,過程性評價難以做到及時、公正、全面。196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家斯克利芬(M·Scirven)第一次提出過程性評價(process assessment)的概念。所謂的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的各類信息加以即時、動態的解釋,以揭示、判斷和生成教學價值的活動[2]。由于教師面臨的學生數量大,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及時地、全面地對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導致教師的過程性評價有失公正,直接影響教師期末成績的評定。
相關教學改革能夠有效化解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困境,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興趣,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秩序的控制與監管,更公正地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實踐
實踐教學環節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專業實習、創新創業實踐、社會實踐、國際交流。國際交流是與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實踐最密切相關的教學實踐環節。“百聞不如一見”,課堂上的影視欣賞、配音、朗誦和表演等都不能完全還原英美文學中的文化場景,學生只有親身體驗英美異域文化之后才能更直觀地領略英美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學實踐環節對英美文學課而言顯得十分重要。地方高校的英語專業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辦學特色和自身條件,有計劃地開展暑期國際夏令營、短期留學、國內外聯合培養等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活動。
國際交流活動應有穩定充足的資金保障,但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辦學缺乏地理優勢,為了保證招生規模的穩定甚至擴大,生源往往會擴大到山區、貧困地區等邊緣地區。因此,除了少數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能夠但付得起與國際交流相關的費用外,絕大多數學生家庭基本上沒有能力擔負數額不菲的國際交流費用。
據英國教育部官網2019年1月19日報道,英國教育大臣達米安·海因茲(Damian Hinds)宣布英國政府將投資250萬英鎊,為弱勢家庭的學生創造參與國際交流和訪問的機會,確保每個年輕人都能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并擁有參與國際多元文化的體驗。在計劃實施期間,預計可為2900名學生提供國際交流資金。這一實例可資地方普通高校借鑒。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和民間組織有必要達成一致,對外語類專業的學生給予資助,增加地方外語類院校學生的國際交流經驗,提高他們適應異文化的能力,以更強的實力與信心迎接未來工作中的挑戰。有效提高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的辦學品質,提升地方政府的形象,為地方企業輸送具有國際視野的外語類優秀人才。
四、結語
各地方高校應從頂層設計的課程設置做起,提升英美文學課為專業核心課的地位不變,適當增加英美文學的課時量。教師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和監管應該積極納入現代媒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助推教師教學過程的監管與控制,提高教師過程性評價的及時性與客觀性。政校企民的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在政校企民四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只有課程設置、教學監管及教學實踐這三方面都有效改善,才有可能讓英美文學教學真正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張曙光.過程性評價的哲學詮釋[J].齊魯學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