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是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淺出地探究知識,指引學生卓有成效地發展思維品質的一條必由之路。正因為如此,教師必須要在課堂提問方面下功夫,讓課堂提問成為一種藝術,進而將課堂提問的作用最大化。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一些提問藝術。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藝術
朱熹曾經說過:“讀書無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為長進。”疑,即疑惑、疑問、問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主導者,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各種疑惑、疑問以及問題等。在學習之路上,學生心中產生的萬千疑惑,不僅是他們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還是他們暢游知識世界的動力。
提問既是師生互動的一條紐帶,也是教師觸發學生心中各種疑問的一個扳機。有效的提問能夠對高效課堂的建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下面筆者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深入探究一些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藝術。
一、拿捏“度”
盡管在倡導自主探究學習的新課程背景下,課堂始終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適度的指導與點撥仍然不可或缺。而教師的指導與點撥主要以“引”為主,提問是教師“引”的主要抓手。為了更好地以“問題”為引領,指引學生深入探究相關知識,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拿捏好各種“度”,即提問的深度、梯度以及廣度等。
(一)提問要有深度
“聽清楚了嗎?”“理解了吧?”“還有疑問嗎?”……類似于這樣的無效提問在一些低效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屢見不鮮、司空見慣。學生到底有沒有聽清楚,究竟有沒有理解,還有沒有疑問等,教師完全沒有必要去“提問”。有沒有聽清楚從學生的眼神中就能夠讀懂,有沒有理解從學生的神情中就能夠察覺,有沒有疑問從學生的練習中就能夠發現。顯然,教師在課堂中的這些“提問”都是多余的、膚淺的、無效的。
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深入思考,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相關知識。正因為如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有深度。
教學片段一: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動態出示了一條線段、一條直線和一條射線,并提出了以下問題:線段、直線和射線分別有什么特點?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是線段?哪些是直線?哪些是射線?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時提出的一些問題。顯然,這些問題是非常有深度的。
以教師提出的有深度的問題為“羅盤”,學生就可以在知識的田野里深耕,卓有成效地學習相關知識,進而發展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提問要有梯度
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是基本的認知規律。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也必須要遵循這一認知規律,即教師的提問不僅要層層遞進,還要環環相扣,也要具有明顯的梯度。有梯度的提問,就好比讓學生沿著平緩的階梯拾級而上,學生的學習絲毫不費力。而缺乏梯度的提問,會在無形之中提升學生回答問題的難度,進而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以下案例中,教師的提問就非常有梯度:
教學片段二: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觀察物體(二)”。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輛新款汽車。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款汽車怎么樣?
生:哇,好漂亮呀!
師:為什么攝影師要給同一輛車拍攝這么多張照片呢?
生:方便全面觀察。
師:是的,為了能夠全方位、多角度觀察物體,我們必須要從多個方向觀察物體,那么,我們應該從哪一個方向觀察物體呢?
生:可以從正面、上面和左面看。
很顯然,為了能夠設計出梯度明顯且平緩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挖掘,還要對學生實際學情進行深入了解。唯有如此,教師才能設計出既緊扣教材內容,又符合學生學情,還遵循認知規律的有梯度的問題。
(三)提問要有廣度
對于學習者而言,為了提升學習的效率,不僅要縱向深入探究,還要橫向廣泛拓展。以縱向的深入探究為契機,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了解會更加透徹;以橫向的廣泛拓展為契機,學生就可以有條不紊地貫通新舊知識。
既然如此,那么小學數學教師在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探究知識的時候,不僅要注重縱向深入探究,還要注重橫向廣泛拓展,即教師的提問還要有廣度。
舉例來說,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減法的性質”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在課前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一幅情景圖。在學生仔細認真觀察這幅情景圖的基礎上,教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李叔叔在外出旅行時,他就仔細地查閱了這本書的資料,從圖上,你能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這個問題貌似簡單,但卻是一個非常有廣度的問題。
歸因于教師的提問有廣度,所以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的學習也會有廣度,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幅提升。
二、把握“時”
學生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的主角,其主體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因此,教師的提問切不可泛濫成災,而一定要把握好時機。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究竟應該在什么時候提問呢?實踐證明,適時提問、不時叩問以及及時追問等都是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把握時機提問的一些具體表現。
(一)適時提問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一定要適時。一些不合時宜的提問,不僅會阻滯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還有礙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一定要適時。
例如,在課堂伊始,當學生的思緒還回蕩在異彩紛呈的課間活動中時,教師的提問恰逢時機。此時,教師的提問能夠迅速將學生的思緒“拉入”課堂之中,能夠迅速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在課中探究時,當學生的探究無法繼續深入時,教師要適時提問。此刻,教師的提問能夠讓學生突破思維的局限性,不斷向知識的縱深挺進。
(二)不時叩問
因為小學生受到思維能力的局限性,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瓶頸。為了引領學生突破現有思維束縛,提升學習效益,教師必須要不時地叩問學生的思維。在教師耐心細致的叩問之下,學生的思維空間就會逐漸打開,學生思維的瓶頸也就會逐漸突破。
以下是某教師通過不時叩問引領學生探究“比較小數大小方法”的一個片段:
師:在一次跳遠比賽中,三位選手的得分如圖(教師利用課件出示三位選手的跳遠成績:4.33米,4.43米和3.38米)。那么,哪一位選手跳得最遠呢?
學生舉手匯報。
師:你是怎么比較的?
學生陳述自己的比較方法。
師:你能用最為簡潔的語言總結出“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嗎?
由此可見,教師的不時叩問有助于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實效性。
(三)及時追問
為了引領學生深層次地探究相關知識,教師必須要及時追問。如果教師不及時追問,那么,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會自始至終處于淺嘗輒止階段,進而導致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也會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為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聚焦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與進度,對學生進行及時追問,進而推動學生不斷向知識的縱深挺進。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給你一個加法算式,你可以得出兩道減法算式嗎?在學生寫出兩個減法算式之后,教師要及時追問:根據你寫出的兩道減法算式,你能概括出減法算式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的及時追問能夠對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彰顯“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教師而言,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是教師的基本教學任務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還要彰顯“趣”。以“趣”為動力,學生的學習效益就會顯著提升。
(一)問題語言表述要有趣
語言有著無窮的魅力。即便是同一層意思,運用不同的語言表述方式,也會產生巨大的差異。歸因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詼諧幽默的語言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問題語言表述方面做文章,以詼諧幽默的問題表述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租船問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出示這樣一個問題:周末,小麗和父母、爺爺奶奶一起去公園游玩??吹胶姹滩ㄊ幯职痔嶙h一家人去劃船。租船處有2人船、3人船、4人船和6人船,租船價格如圖(教師出示課件),那么,小麗一家五口人怎樣租船劃算呢?
(二)探究問題形式要有趣
因為讓學生探究問題是教師提問的延伸、指向與目的,所以教師在提問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探究問題的形式。如果學生探究問題的形式單一、枯燥,那么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自然也就缺乏實效性。而如果學生探究問題的形式多元、有趣,那么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究問題,探究問題的實效性自然也會顯著提升。
例如,為了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濃厚興趣,教師可以將各種問題設計為闖關游戲或者走迷宮游戲。因為小學生對于闖關游戲和走迷宮游戲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他們也會將自己對闖關游戲和走迷宮游戲的興趣遷移到問題之中。
(三)問題呈現形式要有趣
在提問過程中,問題的呈現也至關重要。有趣的問題呈現方式能夠讓學生有眼前一亮的驚喜,能夠讓學生有一探究竟的沖動,能夠讓學生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正因為如此,為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實效性,教師一定要在問題的呈現形式方面花心思,據此讓問題的呈現形式富有童趣。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一些現實生活中需要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案例,借此引入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進而激發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古語有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教學之目的,不僅在于解決學生心中的各種疑問,還在于讓學生持續不斷地產生各種疑問。而課堂提問正是教師讓學生持續不斷產生各種疑問的一條必由之路。憑借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師不僅可以引領學生更全、更深、更透地理解相關知識,還可以循序漸進、卓有成效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等。
參考文獻:
[1]孫瑞英.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華夏教師,2019(5):167.
[2]單春艷.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12):3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