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李躍忠
摘 ? ?要: 嘉禾“伴嫁歌”是湖南嘉禾縣內及周邊一帶,女子出嫁時唱的民歌,以反映婦女婚嫁習俗為主要內容。其歷史久遠,地域特色濃郁。二十世紀以來,嘉禾“伴嫁歌”逐漸成為國內不少學者的研究對象,人們對其歷史淵源、歌曲分類、曲調音樂、程式化及文化內涵等方面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
關鍵詞: 嘉禾“伴嫁歌” ? ?研究綜述 ? ?歷史淵源 ? ?藝術特征 ? ?文化內涵
嘉禾伴嫁歌是嘉禾先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遺產,主要流布于嘉禾縣石橋鎮(zhèn)一帶。有關嘉禾伴嫁歌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其影響源遠流長[1]。由于這一習俗主要流傳在民間,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沒有引起文人學者的注意,相關文獻記載直至清代才出現(xiàn)。如清嘉慶《嘉禾縣圖志》載:“嫁女前夕,女伴相聚首,謂之伴嫁。”又因伴嫁時,“姻族女親咸集,夜歌達旦”,所以又稱“坐歌堂”,唱娘娘稱為“伴嫁歌”[2]。又同治版《嘉禾縣志》載:“嫁女前夕,具酒饌,集婦女歌。歌闕,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疊相繼,達曙乃止。”[3]嘉禾伴嫁歌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一直保持著濃郁的地域特色,并且依靠口耳相傳延續(xù)到今天。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開始關注這一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產生了較多的科研成果。本文擬對這些研究成果作述評。
一、“伴嫁歌”的文獻資料整理
嘉禾伴嫁歌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數(shù)千年,文本記錄的資料較少。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嘉禾縣政府在本地區(qū)開展了一系列包括嘉禾伴嫁歌在內的嘉禾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有四次大的采風活動,即1952年冬、1958年“大躍進”前期、1977年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纂時期、1978年“嘉禾民歌演唱會”時期[4]。
1956年較早整理出版了歌曲《嘉禾民歌選》,其中也包括部分伴嫁歌[2]。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纂時期,也收集了不少伴嫁歌歌詞,1986年,匯編伴嫁歌《打起鑼鼓鬧起臺》《半升綠豆》等301首,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南卷)嘉禾縣資料本》一書[2]。1989年,郴州地區(qū)出版了中國民間歌謠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區(qū)分卷》,分上下兩冊,上冊為《嘉禾伴嫁哭嫁歌》[5]。
這些成果雖然尚是較為初級的資料搜集、整理工作,但保存了許多第一首資料,故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二、“伴嫁歌”的歷史研究
嘉禾伴嫁歌的歷史悠久,但因其主要在民間流傳,相關歷史文獻很少,人們對其起源形成發(fā)展歷史勾勒得并不清晰,但還是有一些學者對這一問題作了探討。
李迪在《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一文中,對嘉禾伴嫁歌的歷史源流作了較為詳細的文獻梳理,認為嘉禾伴嫁歌作為婚禮習俗有相當久遠的歷史[6]。李天富等《走進嘉禾伴嫁歌堂》一文根據(jù)民間傳說,楚義帝熊心的女兒楚玉幫助嘉禾逃婚女陳線云一事,認為那是“伴嫁歌”的雛形[7]。
李瀝青、郭求知二人均著有《嘉禾伴嫁歌》一書。李先生介紹了嘉禾伴嫁歌發(fā)展的全過程,指出了嘉禾伴嫁歌在二十世紀處在“十年動蕩”“計劃生育”“改革開放”三段時期所經(jīng)歷的三次較大沖擊,并分析了二十世紀以來嘉禾伴嫁歌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不同方面影響下發(fā)生的變化[5]。郭先生較為詳細地闡釋了嘉禾伴嫁歌二十世紀以來經(jīng)歷的三次較大沖擊[8]。此外,作者在書中還分析了嘉禾伴嫁歌的現(xiàn)狀及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
三、“伴嫁歌”的藝術研究
“伴嫁歌”雖是婚俗文化,但其以歌舞的形態(tài)存在,自然屬于藝術的范疇。因此二十世紀以來,學者們對其藝術作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1.歌曲分類研究
嘉禾伴嫁歌約1000多首,內容多樣,種類不一。
文霞在《論湘南嘉禾伴嫁歌的藝術特色》一文中按歌曲內容將伴嫁歌分為耍歌、長歌、伴嫁舞、哭嫁歌、徒歌五個部分,并對各類歌的藝術形式、特點等作了分析,如說“耍歌”曲調短小、節(jié)奏鮮明、風格多樣、結構靈活,占整個嘉禾伴嫁歌的九成;“長歌”是些曲調舒緩、憂傷的敘事性長歌,絕大部分是婚姻悲劇故事,如《十八年終羅四姐》等;“伴嫁舞”熱烈歡快、詼諧風趣,一般選取音樂明快活潑的耍歌作舞曲,如《推磨舞》《娘喊女回舞》等[9]。
《走進嘉禾伴嫁歌堂》一文的作者將伴嫁歌按演唱順序分為八個部分,為安席歌、耍歌、射歌、長歌、伴嫁舞、哭嫁歌、送姐惜別歌、徒歌。當歌堂準備就緒,歌頭起音,唱安席歌,安席坐定后,拉開伴嫁歌堂的序幕。接下來是耍歌,短小別致,風格多樣,內容極其豐富。有傳播歷史和生產知識、宣泄離別情緒、反對封建禮教,等等。射歌內容即興,形式靈活多樣,可隨心所欲使用。長歌是敘事類歌曲,取材于古代婦女悲劇故事,聞著潸然淚下。長歌結束,新娘離別在即,送別歌隨之唱起,并跳起伴嫁舞,把伴嫁歌堂推向高潮[7]。
周晶、李小蘭在《淺析湖南嘉禾伴嫁歌》中依照演唱方式,將伴嫁歌分為安席歌、耍歌、射歌、長歌、舞歌、罵媒歌、哭歌七部分,并認為在上述各類別中,除了“安席歌”“哭嫁歌”外,其他歌曲都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情景或特俗需要進行穿插[10]。
2.曲調音樂研究
嘉禾伴嫁歌受到不少音樂家的贊譽,他們對其音樂藝術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羅冬生在《沒有“配頭”唱不起歌》中分析了“嘉禾伴嫁歌”襯詞襯腔的作用。他認為,襯詞襯腔是嘉禾伴嫁歌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在上千首伴嫁歌中,90%以上的歌曲都運用了襯詞襯腔表達感情,他們或出現(xiàn)于歌曲的開頭,或樂句的中間,或樂句的結束處。這些襯詞多種多樣,或植物名稱,或擬聲詞,或是生活俚語,如全福壽。襯腔則體現(xiàn)在歌曲的音節(jié)變化,有些歌曲旋法較為復雜,裝飾音、下滑音較多,起伏較大,歌詞往往比較簡單,短小,為了使歌曲富于抒情性,或適應某些唱詞內容的需要,就需要襯詞襯腔適應其旋法特點,完善結構規(guī)模[11]。
段橋生在《嘉禾伴嫁歌的結構及調式特征》中詳細介紹了嘉禾伴嫁歌獨特的音樂特色,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陰性陽止”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要避免的,在嘉禾伴嫁歌中,出現(xiàn)了眾多“陰性陽止”,使節(jié)奏更趨于活躍,旋律更加流暢、動人。這恰恰突出了嘉禾伴嫁歌的獨特風格[12]。
李迪在《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中認為嘉禾伴嫁歌曲體結構突出,音樂材料簡單,結構短小精悍,但不是很整體,有的只有一個樂句,多數(shù)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且上下樂句小節(jié)數(shù)也不一樣,不是簡單的偶數(shù)遞進,而是1到5小節(jié)不等,這種不規(guī)則表現(xiàn)為上短下長。這種一短一長的樂句結構,可使曲調自由靈活,不拘一格,易表達意思和感情,令人感到樸實、親切、自然[6]。
3.“伴嫁歌”程式研究
嘉禾伴嫁歌是集詩、歌、舞、劇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其演出具有一套完整而嚴格的程序規(guī)范。李迪在《嘉禾伴嫁歌初探》中較早對嘉禾伴嫁歌進行演唱內容、演唱形式、表演的程序研究。在內容上劃分為感激、埋怨等主要感情階段,演唱形式則分為獨唱、齊唱、合唱。表演程序分為安席歌、耍歌、射歌、長歌、舞歌、罵媒歌、哭歌。在伴嫁過程中,全部以清唱的演唱方式進行,無樂器伴奏,因此,人們在演唱時往往加入肢體動作或者借助日常生活道具渲染歡樂氣氛,這種帶有生活氣息的舞蹈在約定俗成中漸漸成為規(guī)范,并愈加嚴格[6]。蔣笛在《湖南嘉禾伴嫁歌程式化特征初探》中認為伴嫁歌的程式化特征包括表演方式的程式化、情感的程式化、音樂的程序化[13]。
四、“伴嫁歌”的文化研究
1.“伴嫁歌”與婚俗文化研究
嘉禾伴嫁歌不僅僅代表音樂,還蘊藏著幾千年的婚嫁習俗。何瑋婧在《漢族婚姻形態(tài)變遷下的嘉禾伴嫁歌》中,分析了嘉禾伴嫁歌在史前時期、信史時期、改革開放后三個階段的婚嫁文化變遷。她認為,嘉禾伴嫁歌與其他民族的哭嫁歌一樣都是最早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期,女性用哭嫁的形式表達對自身權力失落的不滿。在信史時期以后徹底淪為男性統(tǒng)治下毫無話語權的怨婦。從這個方面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嘉禾伴嫁歌在婚嫁文化中蘊含的歷史淵源及古代婦女的情感表達[14]。
2.“伴嫁歌”中的女性心理研究
女性角色在嘉禾伴嫁歌中占主體地位,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具有明顯的女性特征。從女性主義學角度探究嘉禾伴嫁歌具有新的理解內涵。如王微微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探究嘉禾伴嫁歌中新娘在結婚前后的不同人生角色,關鍵性角色正是女兒-新娘-媳婦。伴嫁儀式作為一個分界點,分隔開了女性截然不同的三大生命時期,憑借婚禮這一人生禮儀,女性完成了社會角色的定位,成了女性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的分界標志。在伴嫁歌中占有很多數(shù)量的“做媳難”突出了新娘對將要開始履行這種陌生角色的任務的恐懼之情。嘉禾伴嫁歌作為一種在特殊氛圍中的特殊宣泄為婦女提供了一個男權社會中其他場合不可能實現(xiàn)的恣意表達自我的最好形式,女性被賦予話語權,她們借此權力,通過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轉換時的情感壓力,在亦歌亦哭、亦悲亦喜的歌唱中艱難完成從女兒到媳婦的角色的心理轉換[15]。
肖梅認為女性角色轉變的心理特征有:(1)傷離別、念親恩:新娘即將遠嫁他方,離別親人,對父母充滿了感激和不舍。(2)做媳婦,憂前途:面對即將到來的陌生環(huán)境,新娘在面對自己的親屬好友時將對婚后的恐懼感傾訴出來。(3)嘆命運,恨不平:舊時婦女受教育有限,受封建思想嚴重,對自身悲劇的認識大多從宿命論出發(fā),哭訴命運對她們的不公[16]。陽姣麗,劉林芳從伴嫁歌的內容出發(fā),根據(jù)不同的演唱主體、演唱對象分析女性心理表達情感主要有四類:(1)唱新人,表贊美和祝福;(2)唱爹娘,表感恩和怨恨;(3)唱情郎,表期待和擔憂;(4)唱媒婆,表控訴和詛咒[17]。
3.“伴嫁歌”文化的其他研究
嘉禾伴嫁歌作為民間藝術流傳千年之久,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有著相對穩(wěn)定的藝術形式保存下來。蔣笛在《嘉禾伴嫁歌的農耕文化審美解讀》一文中提出了嘉禾伴嫁歌的農耕文化審美特征,即契合農耕生產生活的音樂形式、緊貼農耕生產生活的歌詞內容、來源于農耕勞動生活的伴嫁舞、富有農耕生活表演情趣的表演服飾,并認為嘉禾伴嫁歌是一種音樂文化現(xiàn)象,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其形成是由特定生產方式下的農業(yè)勞作及生存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制約下的長期集體無意識的生活習俗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8]。
五、“伴嫁歌”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傳承與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蔣笛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嘉禾伴嫁歌傳承略探》一文中指出了嘉禾伴嫁歌的傳承價值:一是歷史傳承價值,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核心價值,它具有一種非官方的歷史典籍意義。二是文化的傳承,嘉禾伴嫁歌是我國民族特色文化中的一朵藝術奇葩,它蘊藏著漢民族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和群體精神,是人們研究漢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三是審美習慣的傳承,每個民族或地區(qū)的人們在共同的生存背景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在長期的社會生活與實踐中,會逐漸養(yǎng)成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審美習慣。另外,在傳承途徑上,作者從保護意識、傳承人的角度對伴嫁歌的保護繼承提出了建議[19]。
劉林芳、陽姣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嘉禾伴嫁歌的傳承現(xiàn)狀及發(fā)展建議》中對伴嫁歌的發(fā)展現(xiàn)狀從傳承意識的淡薄、傳承人才的缺乏、傳承形式的單調做了解讀。作者認為嘉禾伴嫁歌在增強保護意識、培養(yǎng)傳承人之外還應當加快傳承方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需求,與時俱進,對伴嫁歌在保有文化本質的前提下,融入現(xiàn)代元素,去粗取精,使其更能為現(xiàn)代年輕人所接受,提高伴嫁歌在婚嫁活動中的使用率[20]。
六、結語
目前學界對嘉禾伴嫁歌的研究較為深入,無論是研究視角、研究方法,還是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等較之二十世紀的研究,都有了較大提升。但我們認為其間仍還是有不少問題需要繼續(xù)深入討論,比如新世紀以來,伴嫁歌演唱形式的變遷,演唱內容的變化,新時代女性唱伴嫁歌的心理變化等都值得探討。
參考文獻:
[1]湖南省嘉禾縣文化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內部資料,2007.
[2]嘉禾縣民間歌謠集成辦公室編印.中國民間歌謠集成湖南卷嘉禾縣資料本[M].內部資料,1988:2-3.
[3]嘉禾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嘉禾縣志》·嘉禾縣[M].黃山:黃山書店,1993:488.
[4]王繼周.嘉禾文化遺產叢書——嘉禾民歌[M].嘉禾縣文體廣播新聞出版局,2014:251-259.
[5]李瀝青.嘉禾伴嫁歌[M].湖南省郴州音樂家協(xié)會,2014:375-382.
[6]李迪.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3):71-80.
[7]李天富,李于玉,李小五,曾運成,合編.走進嘉禾伴嫁歌堂[J].生命世界,2012(4):77.
[8]郭求知.嘉禾文化遺產叢書——嘉禾伴嫁歌[M].嘉禾縣文體廣播新聞出版局,2014:148-151.
[9]文霞.論湘南嘉禾伴嫁歌的藝術特色[J].懷化學院學報,2009.(1):8.
[10]周晶,李小蘭.淺析湖南嘉禾伴嫁歌[J].藝術評鑒,2017(20):34-35.
[11]羅冬生.在沒有“配頭”唱不起歌[J].湘南學院學報,2008(3):94-97.
[12]段橋生.嘉禾伴嫁歌的結構及調式特征[J].音樂創(chuàng)作,2010(4):141-143.
[13]蔣笛.湖南嘉禾伴嫁歌程式化特征初探[J].音樂創(chuàng)作,2012(1):133-135.
[14]何瑋婧.漢族婚姻形態(tài)變遷下的嘉禾伴嫁歌[J].藝海,2018(2):35-37.
[15]王微微.由音樂事項深入到女性——湖南嘉禾縣伴嫁歌的研究與思考[D].廈門:廈門大學,2008:22-26.
[16]肖梅.嘉禾伴嫁歌音樂形態(tài)所體現(xiàn)的女性心理[J].科教文匯,2009(上旬刊):273.
[17]陽姣麗,劉林芳.女性心理在民間婚俗文化中的表達——嘉禾伴嫁歌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4):104-106.
[18]蔣笛.嘉禾伴嫁歌的農耕文化審美解讀[J].中國音樂,2014(3):170-172.
[19]蔣笛.非物質文化遺產嘉禾伴嫁歌傳承略探[J].湖南社會科學,2015(5):12-15.
[20]劉林芳,陽姣麗.非物質文化遺產嘉禾伴嫁歌的傳承現(xiàn)狀及發(fā)展建議[J].湖北第二師學院學報,2015(12):57-59.
項目基金:2018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湖南嘉禾縣‘伴嫁歌的文化功能研究”(湘教通〔2018〕255號)之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