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花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原有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在教學的需要,而在小學高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以及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針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進行分析。
關鍵詞:語文閱讀;問題情境;小學
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因此語文教師務必引起重視。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它對小學高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1.學生閱讀興趣不高,缺少激發興趣的教學方法
信息化已經是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而這種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小學生。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以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手機等途徑搜索閱讀的材料。由于閱讀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學生對于教師采用的閱讀方式沒有任何的興趣,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因此也無法抽出更多的時間進行閱讀[1]。
2.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少價值觀的培養
據有關調查顯示,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的教學上,教師采用的方法依舊是講授法。這樣的方式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在語文閱讀中,務必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通過閱讀方式的多樣化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在閱讀中教師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由“要我讀”轉變為“我要讀”。
3.教師忽略教材內容,學生閱讀能力存在差距
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中,應該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為人處事能力,同時還需要注重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了教材的內容,對教材未進行仔細的研讀,而加之學生與學生之間選擇的閱讀途徑不同,久而久之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差距。
4.學校中的教學資源較少
雖然閱讀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很多的學校并沒有充足的資源可以供學生進行閱讀,甚至有些學校連一個像樣的圖書館都沒有。這種情況使得學生無法有效地開展閱讀,因此也就無法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2]。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意義
1.改變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變得越來越重要。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小學高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通過此情境,更好地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思想,讓新型的教學模式取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2.增加教師的知識儲備
隨著問題情境創設的深入,在進行閱讀教學前,教師往往需要查閱相關的資料從而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增加了自身的知識儲備,為以后的教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3.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技巧
問題情境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讓教師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隨著問題情境的不斷運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能以及教學技巧。
4.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
問題情境的應用,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隨著學生的不斷閱讀,也使自己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從而也間接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成績,為學生之后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措施
1.結合文本語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在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本中的語言,從而創設問題情境,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白楊》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下白楊樹的圖片,讓學生在閱讀前先對白楊樹的特征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的“直”字提出問題,巧妙地設計問題情境。問題可以是這樣的“同學們,作者為什么要用‘直字呢,如果我們把它換成其他的字行嗎?”然后學生便帶著問題開始了閱讀,在閱讀結束后,同學們都若有所思,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大家得出了答案:不可以將“直”換成其他的字,因為通過“直”字可以更好地突出白楊樹的無私奉獻精神,就像課文中爸爸對孩子說的一樣,白楊樹從來都是這么直,哪里需要它,它便會在哪里生長,無論什么樣的天氣,它都會挺拔地站在那里。這個時候教師便可以進行提問:爸爸只是簡單地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學生:不是,爸爸是在表達自己的心……通過與文本語言的結合,從而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印象[3]。
2.通過文本的詞語,直觀地創設問題情境
根據課文中直觀的詞語,進行情境的創設,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詞語的含義。例如,在《松鼠》的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可以理解文中“溫暖”詞語的含義,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同學們,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服來上學的路上,天氣陰沉沉的,而且還刮起了寒風(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寒風的聲音)這個時候你們感覺怎么樣啊?學生都在不停地回答:“好冷啊”“我的臉都凍紅了”“老師我覺得全身已經麻木了,四肢都僵硬了。”現在同學們繼續想象:此時你走進了教室,教室里開著空調,這個時候你們是什么感覺呢?學生:“好暖和啊”“好舒服啊”。教師:這種感覺就是溫暖。通過結合文本中的詞語,從而創設情境,讓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詞語的含義,又激發了他們對于閱讀的興趣。
3.通過課文題目進行問題的創設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著眼點,同時題目可以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課文的題目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后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閱讀《桂花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這篇課文時,看到題目以后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為什么是桂花雨,不是雨?學生:桂花雨是因為雨是桂花味的嗎……在同學們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課文中找出答案。當學生閱讀結束后,便找到了準確的答案。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我知道了原來作者很喜歡桂花,但是由于他的故鄉離海比較近,每次當桂花開了以后,在臺風快來臨時,母親便叫人將桂花搖下來,而在桂花搖下的那一瞬間,作者便感覺像下雨一樣,而且在“雨”中,有桂花的味道。通過課文題目進行問題創設,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開始自己的閱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順利地開展自主學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