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 ?要: 網絡信息時代,“00后”高校本科生的學習習慣發生了變化,高校課堂教學需要順勢改變。本文從信息化時代課堂變革的未來趨勢切入,分析網絡環境對傳統課堂的沖擊與信息化時代給經濟法課堂帶來的機遇,提出經濟法應用型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 信息化 ? ?應用型課程 ? ?以學習者為中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辦好網絡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突出彰顯了信息化、網絡化、現代化教育手段在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進程中的重要地位,為推動我國教育科學事業不斷發展進步指明前進的方向。
如今課堂內外泛在教育已經普及,從線上到線下、從智慧課堂到電腦手機端等整個學習環境,都促使現代人的學習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高等學校教育方式也在改變,過去的課堂勢必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和需要。不能直接讓當下的學校課堂復制過去的課堂學習,是當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的社會要求。
一、信息化時代課堂變革的四大走向
(一)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習者群體為中心的教學,既是當今全球課堂教育模式變革過程中的主導型教學策略,又是各個高校課堂教學變革時期應當努力學習踐行的一個方向。然而,要從以教師群體為中心的有效教學逐漸轉型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有效教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對在高等學校傳統專業文化教育中培養成長起來的高校專業教師來說任重道遠。
(二)開放的教育資源
現代社會處于網絡信息豐富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手機終端迅速獲取自己希望獲得的知識。這場關于教育機會變革的關鍵之一是開放式免費教育資源,為所有學生提供合法自由下載、改編和免費共享的全部教育材料。傳統教育資源——諸如教科書、錄像、課程、學歷認證課程等,已完成“數字化生成”變化。受益于無線網絡、低成本的大磁盤空間和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可以實現存儲、共享、復制數字化在線教育資源。
(三)個性化深度學習
所謂“深度學習”,是1976年由兩位美國著名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提出的,深度知識學習強調知識學習者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2],將已有的知識理解遷移應用到新的學習情境中,主動解決新問題[3]。簡言之,所謂深度知識學習指的是基于知識理解的深層學習。這樣的短期學習管理方式以師生學習者關系為研究中心,多樣化的師生互動學習體驗與信息交流方式為主;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對在校學生成績進行短期學習效果分析與績效評價。可以采用各種多樣化的課堂教學管理工具和學習方式及多種互動的、體驗式的課堂教學模式。
(四)面對面在線混合學習
混合式在線學習模式,就是一種在線互動學習與面對面學習傳統教育課堂學習有機結合的模式。混合網絡學習課程包括教師面授和學生網絡在線混合學習,教學課程設計更加深入注重在校師生間的學術互動與交流。課下,學生完全可以通過線上自主學習獲取相應知識點,并按照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實現學習目標。課堂上,教師針對某個知識模塊組織學生研討并進行多次分組討論;如果學生多次提出類似問題,教師可以當面詳細解答講授。教師主要負責監督引導整個課程線上線下教學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學校教學資源平臺官網﹑專題教學網站等網絡教學資源平臺自主選擇課程學習,加強基礎知識的系統理解,對相關課堂教學內容形成知識補充。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學校教學互動平臺討論區,主動進行團隊協作與交流[4]。當然,學生也可以按學習實際需求,自主選擇需要學習課程內容、時間地點﹑學習進度和學習工具等。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事先合理設置好各項教學活動目標、任務和課程大綱,學生、教師均可靈活自由選擇時間、地點,按時完成各項教學目標任務。
二、信息化沖擊傳統的經濟法課堂教學——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中心
在信息化背景下,經濟法課程改革要實現應用型專業課程改革,仍然面臨諸多困難。
(一)聚焦于教師的教
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教師主動實施教學計劃、完成教學活動任務的對象,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實現教學活動目標。傳統課程以灌輸學生知識為主,更強調指導老師的教。
(二)課堂以講授為主
中國傳統課堂以“填鴨式”課堂教學方式為主。老師總是擔心課程知識點太多講不完,很少考慮全體學生吸收消化得如何,導致部分學生理論聯系實踐活動能力缺乏,教學質量不高。
(三)學生交談時間很少
中國傳統課堂側重老師自己講,學生被動聽。除了問答環節外,學生開口說的機會很少。單純記憶的學習效果最差。動手、動嘴的學習效果比單純記憶學習效果好得多。
(四)學生記筆記時間長
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經常需要記大量的課堂筆記。容易導致注意力分散,跟不上授課教師的教學節奏,造成筆記內容記不全、理解有困難的不良結果。
三、基于信息化時代的經濟法課堂變革——以學習者為中心
(一)聚焦于學生的學
在當前信息化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是學校課堂教學的一個主體。學生成為學校課堂教學的中心。在現代網絡教學環境下,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學習者的思維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這就是新的以培養學生“學”為中心的網絡教學模式[5]。新的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完全不同,圍繞如何有效幫助學生“學”而展開。特別強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當處于主體的重要位置,教師起輔助學習作用。
(二)課堂以任務為主
“任務驅動”,就是鼓勵學生主動完成學校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培養真正屬于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學習是完成任務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中應該給每個學生留一點思考空間、探索空間和思維拓展空間。
(三)學生交談機會較多
網絡技術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更需要獲取、分析、利用網絡信息源。在整個網絡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避免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低頭、沉默,不愿意主動溝通回答等現象。在虛擬的網絡中,學生既可以實名,又可以匿名,可以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為學生適應全球信息時代的學習、工作打下必要的信息基礎。
(四)學生學習的便捷性
開展課堂網絡化學習,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查閱或免費下載、復習教師的授課講義、教學視頻、課件、課后教學習題、教學要點等學習內容,解決課下學生學習不方便的困難。網絡教學平臺可以不斷更新學習課程內容、提供靈活的學習活動方式,具有個性化教學特點,充分凸顯網絡教學的高效便捷性。
四、經濟法應用型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重置課程內容
首先,在人才培養理念上,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普通高校法學人才培養目標區別很大。應用型人才強調的是知法、懂法、用法,切實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重在“實踐應用”。其次,在課程教學內容上,切實克服“應用取向”與“學科化、體系化”之間的矛盾,經濟法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點在選取上要體現應用型專業本科的“應用取向”。比如法學專業的經濟法課程與非法學專業的經濟法課程內容就有側重上的不同,以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們為例,講課內容可以大幅度刪除中國經濟法的發展歷史、學派等內容,重點在于探討與經濟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內容,例如公司法、合同法、消費者合同權益保護法等。再次,在課程教學方法上,應用型課程教學應以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提高為重點,弱化大量理論知識的簡單灌輸。最后,應用型經濟法課程教學,對授課教師的經濟專業知識和學科交叉的復合性水平要求相對較高,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特別是實踐能力。
(二)加快構建和健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
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的經濟法課程考核可以放棄教師評價為主、純粹進行知識性評價考核的傳統教學評價考核方式,構建“多元主體與多元標準相結合”的教學評價考核機制。評價活動主體由學校教師、學生及教學平臺第三方共同參與組成[6]。教師可通過教學題庫系統進行網上選題或者在線下載編輯試卷、試題(包括教學客觀題、主觀題、案例分析題)等。同時有效對試題進行質量監控,涉及試題類別、難度相關系數、適用性和層級等方面。學生不僅可以在線自動完成試題并在線提交,老師也可以在線批改,甚至由學生互相評價,這也是學校考核成績評價方法中的“結果性”考核評價。
學生在學校教學直播平臺上觀看授課視頻的同時發現問題,即時在線與同學或任課教師互相討論交流。教師可在在線討論教學版塊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答疑的同時指導學生討論學習,師生共同探討新知識,把課堂上的答疑轉移到“線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積極討論問題答疑的同時做出更客觀的“過程性”學習評價。同時,教師可以依靠學生學習反饋結果及時有效地指導學生,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有效推動課程改革不斷進步。
(三)完善教學資源及保障機制
教學資源平臺整體建設與教師培養同步推進。在線教學服務平臺產品種類繁多,如超星泛雅、智慧教育樹、學堂教育在線等。超星泛雅提供課程操作模板供教師選擇,支持多位老師同時共建一門課程,操作方式類似Office Word,簡單快捷易用。教師可以隨時和學生及時發布相關話題,有效引導學習,隨時進行在線溝通或者答疑。高校為學生提供公共教學服務平臺時,宜盡量選擇功能強大、方便學生操作的教學平臺。信息化教學資源系統建設不僅包括前期的軟件設計、開發,還包括后續的設備維護和技術更新等相關工作。積極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知識競賽,通過公開課、微課和交流活動等形式,迅速普及信息化教學機制。最終普惠于課堂,讓信息化時代下的學生享受到高新技術下的課堂改變與應有“活力”,建成真正的“兩性一度金課”。
參考文獻:
[1]周春輝.以黨建為保證,以改革為動力,建設合格應用型本科院校[J].河南教育(高教),2018(06):28-31.
[2]申大魁,劉峰貴.促進本科生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8(03):141-143.
[3]王秀云,宓寧寧.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06):78-79.
[4]楊洪軍.基于教學案例的混合在線學習方式調查與分析[J].教育觀察,2018,7(13):129-131.
[5]吳迪.基于校企合作視角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J].大學教育,2018(04):164-166.
[6]龔靜.獨立學院法學專業經濟法應用型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1):197.
基金項目:許昌學院教學研究課題“高校應用型課程轉型中經濟法教學課程研究”(XCU2017-YB-01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