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語學困生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對此,筆者從其英語基礎和學習習慣、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對其成因進行認真調查和分析,并研究出一些有效對策。
關鍵詞:高中英語;英語教學;學困生成因;學困生轉化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25-02
引 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然而,在實際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呈現出十分嚴重的兩極分化,學困生數大面廣,這嚴重制約著高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1]?!坝⒄Z學困生”,即在英語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是指智能正常,但因后天和外界原因造成英語學習有障礙,達不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要求的學生。轉化學困生成了高中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對此,學校成立了課題組,旨在依據新課程改革精神,對英語學困生的成因進行認真調查和分析,并研究出相應對策。
一、相關理論
主要相關理論有:①教育部于2001年6月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教師的三維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倡導學生的三種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②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提出的發展性教學理論的教學原則,包括“使全班學生(包括學困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③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造成學生學習差異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遺傳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學校環境的不同。”“任何教師都可幫助所有的學生學得優秀、迅速,并充滿自信?!?/p>
二、成因分析
針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部分英語教師和學困生家長的訪談,同時結合在一線教學中的觀察,筆者發現高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如下。
1.學生自身因素
①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差。學生在課堂上從不敢舉手發言,問題越積累越多,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學習興趣喪失,最終厭學。②學習方法不正確。許多學生進入高中以后,還像在初中那樣依賴教師,學習無計劃,課前不預習,上課忙于記筆記,卻分不清重點,課后不做總結,從而影響學習效果[2]。③性格養成有缺陷。自卑心理成了其學習上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的自信心。
2.外部環境因素
①家庭環境不利。一些農村學生的家庭收入過低,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對子女的英語學習不能提供必要的監督和指導。另一種情況是,家庭特別富裕,父母每天忙于奔波應酬,甚至染上惡習,不僅顧不上管孩子,而且使其孩子耳濡目染,也養成了一身的壞習氣。②社會負面影響。由于輕視道德信仰,致使學生缺乏信仰、理想和意志。③學校政策影響。學校過于追求高考重點上線率,加上教學班學生數量過大,教師難以抽出時間和精力為學困生補課。④教材量大難學。外語教育界的一些所謂“學者”,過分強調西方“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行為心理學理論,脫離“英語是外國語”的觀念。他們所編教材讓學生一個學期學兩冊課本、20篇課文,忽略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認識規律,混淆精讀與泛讀界限、中學與大學教材的界限,最終導致學生連最基本的英語句型都無法掌握。教材的難教難學,是產生高中英語學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轉化策略
根據學困生的成因分析,針對英語學困生缺乏堅定學習信心、明確學習目標、良好學習習慣和科學學習方法的特征,筆者經過認真研究和教學實踐,歸納出一些切實有效的對策。
1.聯通家校,實行共同培養機制
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英語教育,必須有家長的正確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質量[3]。英語學困生的形成,跟家長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特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只有家長的密切配合,轉化措施才會有特殊“療效”。
2.心理疏導,解決學生畏難情緒
調查表明,70%以上的學生因為需要大量的記憶和背誦,以及中英文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開始懼怕英語。對此,英語教師應該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習慣。
3.分層教學,促進學困生的有效轉化
課堂上,設置難度適中的問題,進行分層提問、分層練習,使學困生體會到成功學習的樂趣[4]。課后對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鞏固性輔導,使學困生運用自己所學的英語知識和能力嘗到學習成功的甜頭,那么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將會油然而生,且越來越濃厚。
4.培養方法,遵從艾賓浩斯規律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剛剛記憶完畢的知識記憶量達100%,20分鐘后達58.2%,1小時后達44.2%,8—9小時后達35.8%,1天后達33.7%,2天后達27.8%,6天后記憶量僅剩16.4%。因此,教師應該依據這一規律,幫助學困生規劃他們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步驟。
5.激勵情感,利用皮翁感化效應
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國王皮革馬利翁,把全部熱誠與期望投放到自己雕刻的美麗少女塑像身上,后來竟使該塑像活了起來,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少女。羅森塔爾借用這個典故來比喻教師可以利用期望來感化自己的學生,要相信學困生的發展潛力,用一言一行的信任與期待的傳遞,使他們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幫助,他們自然就會朝著教師所期待的方向轉化[5]。
6.合作學習,促進同伴交流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包括小組合作與組際間競爭。組際間的評比,往往會極大地激發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讓組員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并在小組內部充分合作、互動,優等生也會幫助學困生。他們合作所獲得的成就感,會使學困生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
結 語
實踐證明,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學困生與優等生不是一成不變的。結合上述有效對策,教師應給學困生多一點兒關心,多一點兒溫暖,促使他們得到轉化,與優等生相媲美。
[參考文獻]
胡喬木,等. 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王立英. 關于后進生轉化教育的思考及對策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02):42-43.
劉瓊. 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發展[J]. 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 (12):203.
王蕾. 工作記憶在寫作過程中的作用[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7(03):133-139.
F. Ahangaran & A. Pouyan.Overachievers and UnderachieversStrategies in Learning the Language Skills[J]. Advances in Asian Social Science. 2012,4(02):149-15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新鄉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中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18-JKGH-3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戚紹領(1965.6—),男,河南新鄉人,教育碩士,高級教師、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