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深入實施的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小學數學教學除了仍然十分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外,更加重視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綜合能力。思維能力作為數學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成為教師的培養重點。因此,筆者結合自身從教經驗,談一談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67-02
引 言
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人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會先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一種思維。所謂思維能力,主要是指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對問題的原始材料進行加工,最終形成問題解決方法的能力。人們常說的判斷、概念、推理就是思維能力的基本形式。在學生學習活動中,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思維能力,所以思維能力逐漸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對思維能力的理念進行更加準確的認識與理解,并且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教學策略進行完善和優化,從而使教學活動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一、挖掘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建立在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這一基礎之上的。但是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由于學生普遍認為數學知識學習比較枯燥,所以學習積極性較差。為了在數學教學中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嘗試結合教材中的知識要點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所謂教學情境,主要是指一種作用于學生,并使其產生積極情感態度體驗的環境氛圍[1]。借助教學情境,不但可以使數學知識以一種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而且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活動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以“可能性”為例。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筆者利用一個趣味性的故事創設了教學情境:有一次,阿凡提給一個富人打工,富人答應給他一枚金幣作為報酬。這個富人平日里十分嫉妒阿凡提,因為阿凡提一直都比自己聰明,所以在完工這一天,富人決定刁難一下阿凡提。富人拿出一袋金幣,對阿凡提說:“這袋金幣要比你的報酬多,我現在把這袋金幣拋向空中,如果金幣在落地時全部都是正面朝上,這些金幣全都給你,如果其中有一枚金幣是反面朝上的,你一分錢都不會得到……”故事講到這里,學生十分好奇最后的結果。于是,筆者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覺得阿凡提最后能不能得到這些金幣呢?”馬上有學生說:“富人就是故意為難阿凡提,所以他不可能得到這些金幣。”有學生反駁說:“阿凡提這么聰明,一定能想出辦法得到這些金幣。”還有學生認為:“其實,按照富人這種方法,阿凡提是有可能得到這些金幣的。”學生發言完畢,教師對學生發言中的“不可能”“一定”“有可能”等關鍵詞進行提煉。教學情境的創設,不但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而且能促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初步思考。
二、組織合作學習,引導知識探索
從本質上講,思維能力可以理解為一種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此不斷促進學生思維發散。同時,在新課標設計理念中,更加強調學生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與討論活動。利用這種學習方式,不但可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而且能夠在集思廣益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平均數”相關內容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案例:某班開展環境保護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這些小組在課下進行了收集礦泉水瓶的活動。根據這個案例,教師提出幾個問題:(1)甲組中,冰冰收集了12個,丁丁收集了12個,寧寧收集了12個,從這三個數字來看,可以提出什么問題?要表示甲組中每個人收集水瓶的情況,用哪個數據比較合理呢?(2)乙組中,小明收集了12個,小紅收集了14個,小蘭收集了11個,小方收集了15個,從這些數據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由于每個小組成員收集的數量不同,應該用哪個數量代表每個人的水瓶收集情況呢?14可以嗎?12呢?接著,學生對教材中的基礎概念進行自主性理解,并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合作交流與討論。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能夠有效解決相關數學問題。
三、注重動手操作,激活學生思維
皮亞杰指出:“學生對現實概念的理解不僅僅是一種‘發現,更是一種‘發明。”這意味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經歷知識探索的全過程。對于數學學科來說,動手操作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知識探索方式。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動手操作,不但能夠有效增加課堂教學活動的生機與活力,而且能夠使學生在深入探索的過程中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毋庸置疑,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教學“梯形的面積”相關內容時,筆者組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推導了梯形的面積公式。首先,對學生的思考方向進行點撥:利用割補法將梯形轉化為之前所學過的平面圖形。其次,根據這一方向,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在不斷的思考中,大部分學生探索出多種不同的圖形轉化方式,①連接梯形對角,然后沿對角線剪開,將梯形轉化為兩個三角形;②將梯形的上底延長至與下底等長,然后與下底頂點連接,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或者長方形;③連接梯形下底頂點與對腰中點,沿連線剪開,繞腰的中點旋轉,將梯形轉化為三角形;④連接梯形兩腰中點,沿連線剪開之后,繞其中一個中點旋轉,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最后,學生分析了轉化之后的圖形與原梯形面積間的數量關系。動手操作方式,進一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對梯形的面積公式有了比較準確的理解。
四、聯系實際生活,強化知識應用
從學科特點來看,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應盡量避免局限于課堂,而是應與更加豐富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布置一些生活實踐活動,以此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通過問題解決,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進一步得到鍛煉。
通過“折線統計圖”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到正確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以及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的方法。從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來看,它主要通過折線的上升與下降表示統計數量的增減變化。完成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后,筆者布置了一個實踐性的課后練習任務,要求學生在每個年級中任意選擇20名學生調查其身高,然后根據調查數據計算1—4年級每個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之后將計算結果繪制成折線統計圖。最后,根據統計圖分析1—4年級學生平均身高的變化趨勢,并預測5年級學生的身高情況。這種實踐性的練習方式,可以增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實用性。
結 語
總體來說,數學學習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數學學習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不斷完善與優化教學策略,通過不同角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綜合數學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李克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7,4(32):325-326.
作者簡介:王海燕(1988.11—),女,寧夏銀川人,本科學歷,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