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震
摘要: 在飛速傳播的新聞訊息中,人們時常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盲目“站隊”,帶有主觀意志的“情緒性真相”泛濫成災,從而造成在新聞事件發展中,前后結論突然反轉的情形時常出現。此時,傳統媒體或者說主流媒體的站位變得很關鍵,責任變得更重要。基于此,文章選取部分極具代表性的新聞事件,對這些新聞事件的輿論發展始末進行梳理,希望能引發人們的思考。
關鍵詞:“情緒真相”? 傳統主流媒體? 批判性思維? 站位與責任
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逐漸成為新聞的重要來源,相較于傳統媒體,網民似乎更愿意相信朋友圈和自媒體平臺。正如《南方周末》所說,情感太多,事實已經不夠用了,對于探究真相,人們早已失去了耐性。因此,立場和情緒漸漸取代了真相,即使出現了與自己立場和情緒截然相悖的證據,人們也傾向于先抵觸和無視這些信息。本文姑且稱這種充滿主觀的、可能并不準確或者并不全面的所謂事實為“情緒真相”,因為現在每個這種動動手指就可以發出的真相的背后,都包含著發布者的個人觀點或情緒。
在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所有新聞信息只有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這些傳統媒體才能廣泛送達受眾。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的時代到來了,“情緒真相”的出現越來越頻繁。在國內某知名社交媒體平臺上,某已婚男明星被曝與女助理深夜親密出行,義憤填膺的“吃瓜群眾”紛紛化身為福爾摩斯,上演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推理戲碼。當輿論熱度被推到最高,明星的工作室以力挽狂瀾之勢借營銷號發布數張極具指向性的照片,輿情急轉而下,網民紛紛調轉槍頭聲討一開始“看似無辜”的女助理,一場有預謀的炒作昭然若揭。熱度褪去,眾人散場,并沒有人關心事件的真實性和誰為因此浪費的時間精力買單。“情緒真相”的傳播常常是一場全民輿論接力,一場全民輿論狂歡,狂歡過后遍地狼藉。娛樂新聞,我們沒必要花時間去深究,下面來看一些更值得思考的案例:
事件一:“昆山反殺案”的后續事件
2018年8月27日晚,在江蘇昆山的帆順路和震川路交界處發生了一起意外事件。通過視頻監控錄像,這起由交通事故引發的殺人事件的起因、經過已十分清楚。事發后,不少媒體對該起事件進行了詳盡的報道,“老實人”于某奮起反抗,反殺囂張的“花臂男”劉某。輿論嘩然,于某一躍化身草根英雄,眾網民紛紛對“正當防衛是否成立”“‘好人有沒有罪”等問題展開討論,還吸引了諸多知名學者參與到案件的討論中。最終,法院宣判認定,當事人于某的行為確屬正當防衛,不必負刑事責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案件發生后不久,某網民曬出一張捐款證明,證明向于某及其家人捐款30萬元。于某及其家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媒體及網民解釋,自己從未收過這筆捐款。盡管事后該信息被證明為虛假信息,但是,被迫成為“新聞人物”的于某及其家人卻因無數雙眼睛的密切注視而不堪其擾。故事一波三折,一眾吃瓜群眾在不斷反轉、跌宕的情節中大呼“過癮”。這個事件中真正想做“英雄”的另有其人——那位發布虛假信息的自稱叫“李嘉臣”的網民,想借此博出位賺流量,引發關注換取利益。當地公安機關立即跟進調查,并通過當地主流媒體及時通報情況,拆穿了他幼稚的把戲,并依法對他進行行政拘留。
這件事足以證明,主流媒體或者說官方通報的及時出現是最好的清醒劑,能迅速厘清真相,平息爭議。傳統主流媒體就是需要利用與生俱來的官方和權威的優勢,及時發布正確信息,過濾不應有的雜音,將輿論引向正途。
事件二:中國游客瑞典游事件
2018年9月,前往瑞典旅游的中國一家三口因與瑞典當地酒店發生糾紛,被當地警方扔在了所謂墳場附近。事件經當事人先行發布,再由部分媒體轉發,迅速引起熱議。事發之初,當事人方面透露的事情經過,部分媒體在未經深入采訪的情況下向公眾傳達了“中國游客在外受辱”的信息。隨后,不少新聞標題的價值取向都紛紛向此傾斜。一時之間,這些新聞點燃了無數網民的愛國、護國情緒,諸如“瑞典應該被滅國分裂種族滅絕”這樣的過激言論不斷出現。然而,隨著更多媒體的追蹤報道,“中國游客在國外受辱”事件的起因、經過逐步被厘清。根據這些信息,不少網民開始認為是這名中國游客本人的素質及處理問題的方式欠妥,他們的所謂受辱是咎由自取。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瑞典當地電視臺主持人在對該事件進行評論時采用的不當言論,又再一次激起網民的輿論聲討……
時至今日,當我們冷靜地復盤該事件的輿情整體發展,不難發現,從下意識的“受辱”心態發展到對“游客素質”的反思,最后再上升為國與國關系層面的探討,一雙無形的手緊緊攥住輿情的發展,那就是“情緒”。借由網絡,新聞傳播速度如此之快,“情緒真相”快速泛濫,快到沒有時間保持理性而獨立的思考,快到沒有時間收集整理事情發展的線索及可靠的證據。
承擔引領輿論責任的傳統主流媒體在報道具有爭議性的事件時,更應恪守這樣的原則:新聞需要爭取最快的時效性,但在追求快的同時,更應保持最適當的理性。
事件三:上饒市第五小學慘案
2019年5月10日,一則消息悄悄在地方論壇及某網絡社交媒體平臺上傳出,江西省上饒市第五小學的一名學生家長闖入校園內,將其女兒的同班同學殺害。當日下午,上饒市公安局信州分局發布一則官方消息,證實41歲的兇手王某系第五小學學生家長;被害人劉某,系王某女兒同班同學,該起兇殺案與其女兒及劉某之間的糾紛有關。網絡輿論很快指向受害者劉某有錯在先,關于“熊孩子有多討厭”“校園霸凌有多可怕”等問題的討論牢牢占據大眾視線。一名聲稱自己十分了解事件全過程的網民在社交平臺連發數帖,曝光了部分聊天記錄,其核心信息為,加害人之女長期受被害人的欺凌,加害人求助其女所在班級的班主任,但無果;被害人家境優渥,父母工作繁忙,疏于關心孩子在學校的所作所為,導致最終的慘劇……基于近期常有校園霸凌的事件被曝光,基于樸素的生活經驗,部分受眾自然而然對兇手王某一家人產生了似乎不應有的同情。
多張截圖并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遑論微信聊天截圖的證明力極其之弱。回歸理智,校園欺凌究竟嚴重到怎樣的程度才能構成動用私刑的正當性?“振振有詞”的爆料人的可信程度又有多高?司法機關還未給出明確定論之前,輿論似乎已作出了預判。誠然,校園欺凌是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但這起慘案真的只與校園欺凌有關嗎?假使真的有欺凌存在,面對“熊孩子”,家長能做的只有以暴制暴嗎?直到現在,受害人劉某是否真的對女同學實施霸凌都沒有被證實,但兇手王某心理不健康、做事易偏激是無需證明的了。
在此次事件中,無論是外地還是當地的傳統主流媒體始終本著客觀的角度發表報道,使各種傳言很快得到平息。當各種似真似假的傳言滿天飛的時候,主流媒體最應該做的是準確、全面、理性地報道,選準自身站位,恪盡自身職責,引導人們冷靜思考,甄別傳言的可信度,讓事件往健康可控的方向發展,從而幫助人們尤其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
事件四: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CCR5)經過修改的名為露露和娜娜的雙胞胎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賀建奎自組的團隊對兩個嬰兒的基因進行了修改,賀建奎宣稱,這種基因修改可以保護嬰兒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
輿論引爆自人民網深圳頻道一篇名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報道,文中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于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此消息一出,震驚國內外。事實上,在“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最初的各類消息中,大多數的報道集中著眼于“HIV”“基因編輯”“人造人”等極具噱頭和話題性的字眼上,打開報道,具有深度探討的內容寥寥。相關部門和國內外科學家對此事件反應極其迅速,事發當晚和隨后的幾天,逾百名科學家聯名發聲,堅決反對、強烈譴責人體胚胎基因編輯。他們的理由大致可以總結為:一、艾滋病的防范已有多種成熟辦法,而這次基因修改使兩個孩子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二、這次實驗使人類面臨風險,因為被修改的基因將通過兩個孩子最終融入人類的基因池。三、這次實驗粗暴突破了科學應有的倫理程序,在程序上無法被接受。之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三部門負責人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表示:國家明令禁止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此次事件性質極其惡劣,已要求有關單位暫停相關人員的科研活動,對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予以查處。
賀建奎及其團隊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讓平日里不怎么引人注目的科學研究領域吸引了普通大眾的目光。 一項研究如果確如反對者所言,是違反科學倫理,不符合科學規范的,那么其深層的真實原因何在?不得不說,媒體在科技領域的知識和信息傳播仍然嚴重滯后于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大多數媒體人對一些專業領域和特殊領域的學習和探究并不深入,在一片疑問之聲中,面對專業性較強的的話題,主流媒體又該如何發聲?是在風口浪尖處給熱門話題的火焰添一把柴,抑或是扮演好客觀、中立的知識傳播者角色?在這種時候,主流媒體不應只是發布一篇新聞去奪人眼球,宣揚所謂的“歷史性突破”。媒體人更應主動深入地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掌握更為準確的科學道理,讓受眾知曉科學事件的來龍去脈,從根本上制止謠言散播,杜絕以訛傳訛的現象,指引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事件五:“80后”白發書記事件
曾幾何時,“年輕”“美貌”等標簽都似乎成為了人事任免中的“硬傷”,一旦在人事任免中有女性被貼上此類標簽,她便極有可能在任職公示期成為全網關注、調侃的熱點。
“白發書記”事件中的主角卻不是女干部。2018年11月16日,云南楚雄的80后干部李忠凱因為一張擬提拔公示中的照片著實火了一把。照片中的他白發蒼蒼,盡顯老態,而官方簡歷則顯示:李忠凱,男,漢族,1980年8月生。實際年齡與“蒼老”的面相和花白的頭發形成強烈的反差,迅速引發了網民對“年齡造假”“作秀”等方面的強烈猜疑。隨后,楚雄州政府新聞辦向主流媒體通報稱,經州組織部再次復核,確定公示照片為李忠凱本人。這才免于網絡輿論的繼續發酵,未造成嚴重后果。 實際上,《楚雄日報》早在10月26日發布了一篇名為《務實扎實的好書記——記大姚縣灣碧鄉黨委書記李忠凱》的報道,對李忠凱的事跡做了詳盡的報道。文章稱,李忠凱在拆遷工作中盡職盡責,被群眾譽為“移民好書記”。面對突如其來的泥石流,李忠凱始終奮戰在搶險救災的最前線,實現了大災“零傷亡”;自2013年上任以來,李忠凱面對繁重的脫貧工作,迎難而上,在脫貧攻堅戰中,他遍訪全鄉1656戶貧困戶,精準施策,努力尋求脫貧致富的“良方”;通過鄉黨委的積極爭取,組織實施了總投資2.89 億元的整鄉推進項目,完善了全鄉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2014年至2017年間,灣碧鄉共有993戶3941人實現穩定脫貧。灣碧鄉的干部群眾由衷贊嘆:“忠凱書記做事不來虛的,脫貧攻堅更是實打實!”消息一經傳開,不少網民都表示“錯怪”這位好書記,更多的人表示了對李忠凱的敬佩與心疼。
在這一事件中,傳統主流媒體發揮了非常有效的輿論引導作用。面對鋪天蓋地的輿論誤解,政府部門及時且有效地與主流媒體及時溝通、澄清誤解,之前未引起太多關注的關于“白發書記”的相關報道,被人們重新搜索閱讀,成功地將網民的目光引導到基層扶貧工作上來,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應有的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
本文擷取的新聞事件并不能代表“后真相”時代新聞案例的所有情形,但希望能引發主流媒體從業者的思考。互聯網最大的便利是將所有人聯結在了一起,最大的“罪惡”也是任何人都能被聯結。不論你愿意與否,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知情者”,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爆料者”;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加害者”,每一個人也都是潛在的“受害者”。不僅如此,在新聞事件的時效上,由于人人皆為攝影師時代的到來,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發布時效大不如前。突發事件爆出時,記者接到報料,即便以消防車的速度趕到現場,原本在現場的民眾已經在朋友圈分享多時。手指輕點,轉發就成百上千,“道聽途說”瞬間就成為“貨真價實”,在一個又一個輿情的反轉戲碼中,吃瓜群眾并不知自己會走向輿論的深淵,抑或是走向真相的殿堂。在這樣的生存環境里,深挖后真相,做足新聞背后的新聞,是傳統媒體和主流媒體必須花大力氣去達成的使命。媒體人真正該做的也許就是:多采訪、多觀察、少評論、不盲從、不跟風、不站邊,不一味追求時效、轟動、獵奇、煽情,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做有責任敢擔當的媒體人。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是不可推卸的,也許,我們無法輕易改變人的立場和情緒,但可以用公正準確的站位、負責任有溫度的報道,去慢慢影響有情緒的人,讓他們變得理性、變得包容、變得學會獨立思考。
(作者單位:上饒廣播電視臺)
本文責編:樂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