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尚輪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小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當培養學生在課堂中掌握解題方法的能力,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在日后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點。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這門學科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教師就需要注重小學生知識點的學習,進而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
傳統數學教學是以知識灌輸為主的,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這會遏制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影響數學教學效率。新時期數學教學必須改變這種現狀,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落到實處,并貫穿到數學教學的整體流程中。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運用自身的智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這也是素質教育對數學教學的要求。
一 增強閱讀能力讓學生讀懂問題
閱讀能力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如果連問題都讀不懂,那就根本談不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找準問題中的關鍵信息,弄清楚問題是什么,進而讓學生能夠找到思考問題的突破口。例如,在“打折問題”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一件商品,如果打八折出售仍然盈利45元,如果打七折出售就虧損10元,那么按照原價出售將盈利多少元?在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把握一個關鍵信息:打八折時的盈利和打七折時的虧損是相對于什么價錢而言的。學生經過交流并結合生活實際一定能理解這個關鍵點:盈利或者虧損是相對于商品的成本而言的。在理解這個問題的基礎上,學生就可以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標明成本價在原價的七折與八折之間,然后將題中的數量關系用算式表示出來,計算出商品的原價和成本價,并成功地解決本題。在這個數學問題中,除了有常規打折問題中的原價和現價,還涉及成本價,如果學生在讀題時想不到這一點,那么他們是無法搞清楚題意的,也就更談不上解決問題了。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讀題,將題中的重點部分圈畫出來,從而給自己之后分析問題提供依據和幫助。
二 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如果數學不能夠與生活有效地進行聯系,那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義。因此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時,我利用簡單的情景創設讓學生體會認識人民幣:學生去商店購買學習用品,買了哪些東西,共用了多少錢?讓學生擔任售貨員,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再如練習:一個書包售價45元,小紅帶的錢正好可以買一個書包,小紅最多帶了()張10元。這個題目對于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不要害怕困難,要學會利用自己身邊的學具積極嘗試解決問題,并讓學生在同桌之間開展交流討論活動。學生們經過嘗試得出結論:最多帶了4張10元。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人民幣各單位之間的兌換關系。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鼓勵學生通過畫圖嘗試探究
兒童是通過活動來學習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結合具體直觀的操作活動,提出并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的意義,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10名男生排成一隊,每兩名男生之間插入一名女生后,這一隊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單憑書面文字學生的理解要想正確解答這道題目是存在困難的,教學中,我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借助畫圖形來嘗試解決,大部分同學通過畫圖嘗試都順利的解決了問題。這樣不僅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還進一步的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同時為以后的數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積淀。
《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早已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我們的課堂應該是開放的課堂,尊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生的解決問題過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數學這種連貫性、系統性較強的學科,一定要從低年級開始就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按照《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理念,教學中我們應從基礎抓起,給學生建立扎實的基本功,夯實基礎,務實提升。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讓學習變得更輕松。
參考文獻:
[1]韓華方.基于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教育[J].華夏教師,2018(36):45.
[2]劉輝.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J].中國教師,2018(S2):5.
[3]尤如偉,鄭廣田.淺談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144.